前川街建城歷史悠久,遠在四千多年以前,這一帶就有人群聚居,魯臺山下的商周古墓群進一步證明,城關鎮一帶在古代就出現過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宇文亮伐陳拔黃城鎮,改鎮為南司州,置黃陂縣,系合黃城與武湖得名,治所獨家村,清乾隆《漢陽府志》云:“獨家村在今黃陂縣北三里(今黃陂前川定遠一帶)。”1949年5月9日,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 解放初期到1958年延用城關鎮。 1958年9月改為人民公社,1960年仍復鎮制。 1969年3月與魯臺、六指合并為城郊人民公社,1970年魯臺、六指的一部分復歸原人民公社,1975年改稱城關鎮人民公社,1980年1月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 劃歸武漢市管轄。 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 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 1996年1月,改為前川鎮人民政府。 1998年,經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1999年12月改為前川街道辦事處,2000年設置前川、環城和魯臺街道辦事處,2001年5月前川、環城和魯臺“三街”合并為新的前川街道辦事處。 |
祁家灣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 漢屬江夏郡西陵縣,南齊建元元年(479)后屬木蘭縣,南齊天監元年(502)改木蘭縣為梁安縣,隸屬梁安。 隋開皇十八年(598),復改木蘭縣屬木蘭,唐武德三年(620)撤木蘭縣為黃岡,一度為黃岡管轄,宋至道二年(997),木蘭舊境改隸于黃陂縣屬黃陂,明屬黃州府黃陂縣,同民國二十二年(1933),全縣設六區,祁家灣屬四區興隆集所轄,民國二十六年設4區,屬祁家灣區。 1945年為中和鄉、尚武鄉和光復鄉,1949年屬張家店區,1950年增設同興集區。 1952年稱十三區,1955年祁家灣和同興集兩區合并,為祁家灣區。 1958年9月,撤銷區(鎮)、鄉,建立人民公社,為紅光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區設建制,復名祁家灣區。 1969年撤區并社,將原同興、土廟、曾集、姜店4個小公社劃屬五嶺公社,原趙崗小公社劃屬天河公社,由原祁站、平安、茅店、張店、送店等5個小公社組成祁家灣公社。 1984年撤公社設區,為祁家灣區,管轄祁家灣鎮、土廟鄉(五嶺公社改為土廟鄉),1985年土廟鄉改為土廟鎮。 1986年撤區制,實行鄉、鎮管理村民委員會體制。 1999年10月,“撤鎮建街”。 祁家灣鎮改為祁家灣街道,2001年5月,鄉鎮機構改革,精減了土廟鎮,將其轄區合并入祁家灣街道。 仍稱祁家灣街道。 |
明朝屬黃州府黃陂縣,清朝同治十年(1871)全縣為4鄉,所轄地段屬黃陂縣禮教鄉,1933年全縣設6區,所轄地段屬黃陂二區,1937年全縣設四區,所轄地段屬黃陂縣二區,1945年全區劃分鄉鎮,所轄地段屬黃陂縣孝友鄉,1949年屬灄口區孝友鄉,1951年為黃陂縣第十二區區公所駐橫店。 1956年十二區、十七區合并改為橫店區,1958年改橫店區為東風人民公社。 1960年恢復橫店區名稱,1968年改橫店區公所為橫店革命委員會。 1983年改橫店公社為橫店區,1984年區鎮合并,稱橫店鎮人民鎮府,1998年成立橫店街道辦事處。 |
羅漢寺街道在1950年建政屬黃陂第四區管轄,駐地同安集。 1952年調整區治,屬橫山轄區,同處區治由橫山遷往羅漢寺編為黃陂第十六區。 1953年改稱黃陂第四區。 1956年與十五區合并,稱羅漢寺區。 1958年成立紅星人民公社(駐地羅漢寺)。 1959年6月改為羅漢寺人民公社,恢復社區建制,羅漢寺與李集分治,恢復羅漢寺區。 1969年3月撤區并社,分別成立羅漢寺和研子兩個人民公社。 1976年10月為羅漢寺人民公社管委會。 1986年11月撤區、鄉建鎮,仍然名為羅漢寺鎮,管轄5個管理區,2000年9月撤鎮建街。 2004年5月原研子鎮15個行政村合并到羅漢寺街道。 |
古為南北交通要津。 南北朝時,群雄多戰于此地。 明清時代,曾在此設巡檢司,也是當時較大的郵鋪和驛站。 明朝洪武年(1369)屬黃州府黃安縣禮教鄉,清朝同治十年(1871)屬漢陽府黃陂縣禮教鄉,1933年屬黃陂縣三區,1937年屬黃陂縣四區祁家灣區域,1945年黃陂縣灄口鄉(進化鄉),1949年所轄地段先后屬黃陂縣橫店區、灄口區,1951年5月灄口區劃入武漢市,1952年復歸黃陂縣橫店區,1952年屬黃陂第十七區,1956年并入黃陂第十二區(東風人民公社和橫店區),1958年區改公社,隸屬于東風人民公社。 1960年恢復區社建制,仍屬橫店區。 1969年為灄口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為灄口區,1986為灄口鎮,1999為灄口街道。 |
天河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 漢屬江夏郡安陸縣。 三國時,屬魏之荊州江夏郡安陸縣。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安陸縣人朱伺為陶侃將,分安陸東界置灄陽縣,屬灄陽縣。 南朝宋,屬江夏郡灄陽縣,齊時同宋,梁時一度屬濠州,天監十三年(514),屬湘州梁寧郡。 陳太建五年(573),陳伐齊,郢州刺史李綜克灄口,灄陽縣入陳,隸江夏郡。 隋屬黃州。 大業五年(609)以后隸荊州永安郡。 唐隸淮南道黃州齊安郡。 宋隸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 元隸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黃州路。 明隸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清沿明制。 清雍正七年(1729)改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 1912年-1914年隸鄂東道,1914年屬江漢道。 民國1927-1932年,直屬省。 民國21年起,先后隸湖北省第二、第四行政督察區,黃岡管區。 解放后,為黃陂縣十二區,1958年為天河鄉,1962年拆鄉建社成立天河公社、道店公社,1970年合并為天河公社,1982年為橫店鎮天河鄉,1986年11月為天河鎮,2000年12月為天河街道辦事處。 |
王家河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 漢屬江夏郡西陵縣,南齊建元元年(479)后屬木蘭縣,南齊天監元年(502)改木蘭縣為梁安縣,隸屬梁安。 隋開皇十八年(598),復改木蘭縣屬木蘭,唐武德三年(620)撤木蘭縣為黃岡,一度為黃岡管轄,宋至道二年(997),木蘭舊境改隸于黃陂縣屬黃陂,明屬黃州府黃陂縣,1945年為信義鄉、長治鄉。 1952年屬六區、八區。 王家河街建制變更較為復雜,解放前后分為2個區治,到1961年后才基本上以王家河、長堰兩個地區為一個建制區域,即王家河區。 域內設有長堰鄉、涼亭鄉、彭崗鄉、三合鄉等四個小鄉(鎮),2001年5月長堰鎮、王家河鎮合并為王家河鎮,2008年6月,王家河鎮改為王家河街道辦事處。 |
長軒嶺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 漢屬江夏郡西陵縣,南齊建元元年(479)后屬木蘭縣,南齊天監元年(502)改木蘭縣為梁安縣,隸屬梁安。 隋開皇十八年(598),復改木蘭縣屬木蘭,唐武德三年(620)撤木蘭縣為黃岡,一度為黃岡管轄,宋至道二年(997),木蘭舊境改隸于黃陂縣屬黃陂,明屬黃州府黃陂縣,清末民初現境大部屬黃陂縣崇義鄉,1945年為道明鄉,1949年屬方梅區,1952年改稱第三區(轄10鄉1鎮,駐地徙遷長軒嶺),1955年更名長軒嶺區,1958年改稱木蘭人民公社(轄10個小公社1個鎮),1960年恢復區社建制,成立長軒嶺區,1969年撤區并社,成立長軒嶺人民公社,原由長軒嶺區所轄的黃門、官田、梅店3個小公社和蔡店區所轄的雙河公社一部分組建成立石門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社鄉,管轄長軒嶺鄉、石門山鄉。 1986年撤區建鎮,成立長軒嶺鎮和石門山鄉,2001年,石門山鄉撤銷,并入長軒嶺鎮。 2008年撤鎮建街,改為長軒嶺街道至今。 |
1949年4月李集解放,劃分黃岡九區(倉埠)。 1958年成立李集人民公社,1961年改李集人民公社為李集區,1968年劃出倒水以西另設方楊鄉,李集區改為李集鎮,1999年9月成立李集街道。 2001年5月,張店鎮、李集街道合并,成立新的李集街道。 |
春秋時,屬黃。 戰國時,歸楚。 秦漢時期,稱雙龍鎮,直至隋朝。 唐宋時,稱木蘭鄉。 元、明、清三朝,設為灄源鄉。 1950年,改屬蔡店區。 1952年,成立二區。 1958年,屬紅蘇公社。 1969年,成立姚集公社。 1986年,設姚集鎮。 2009年,撤姚集鎮,設姚集街道。 |
春秋時,屬楚地。 隋代,始屬黃州。 民國時期,屬黃陂七區。 1960年10月,設立蔡榨區。 1969年11月,撤區并社,改稱蔡家榨公社。 1984年1月,撤社并區,復稱蔡榨區。 1986年12月,撤蔡榨區,建蔡家榨鎮。 2009年12月,撤蔡家榨鎮,蔡榨街道。 |
蔡店街道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定居,東周至春秋期間屬鄂王地,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時屬南郡治地,漢末為黃陂治地,唐貞觀六年(632)黃陂縣改屬黃洲,宋時邑名仍舊曾因無兵逼近,于端午三年(1236)寄治鄂洲青山磯,元初復還舊治,明編黃陂屬黃洲府。 清雍正七年(1729)改屬漢陽府,同治十年(1871)屬灄源鄉,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改道,屬江漢道治地,后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治地,1933年,全縣設六區,屬姚家集區所轄,1937年設4區,屬長軒嶺區,1945年為灄源鄉,1949年隸屬黃陂縣蔡店區,1952年改稱一區,1956年復稱蔡店區,1958年撤區建社,設紅蘇人民公社。 1960年恢復區社體制,仍名蔡店區,1969年撤區并社,為蔡店人民公社,1984年為蔡店區,轄蔡店鎮張河鄉、郭河鄉,1986年撤區并鄉,為蔡店鄉,2013年3月撤鄉設立蔡店街道。 |
1949年成立嘉山區,1952年改名黃陂縣第五區,1956年與黃陂縣第四區(柿子集)合并為塔耳崗區,1958年改設紅勝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塔耳崗區,1969年撤區并設立塔耳崗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武漢市木蘭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1986年為塔耳崗鄉,2001年塔耳崗鄉改稱木蘭鄉至今。 |
明萬歷37年前叫建明山,又名青獅嶺。 后稱其山為“木蘭山”則應于南齊永明三年(485年)。 當時該地人民為了紀念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將軍而在漫山遍野植滿了木蘭樹(一種茶花科植物),并更改山名。 南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在木蘭山北麓置木蘭縣,為安蠻左郡郡治所在地。 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始稱木蘭山。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木蘭舊境改隸于黃陂縣。 清代,隸屬黃陂縣長軒嶺鎮。 民國初年,屬三區(即長軒嶺)。 民國十九年(1930年),木蘭山屬長軒嶺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于姚家山成立黃陂縣抗日民主聯合政府,屬陂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陂五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陂四區。 1950年隸屬甲山區青石鄉。 1954年12月,隸屬長軒嶺公社木蘭鄉。 1958-1960屬新蘭大隊,1961年屬木蘭區,1961年4月屬國營黃陂縣木蘭山林場,1984年屬木蘭山風景區管理處至今。 |
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12月(武政199270號),2003年5月,更名為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 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省政府重新審核批準為省級開發區,核定規劃建設面積20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