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場社區 此地原為袁家灣,傳說最先進入此地居住的為袁姓人,改名為袁家灣,后因發展,人員曾多,形成了一個集中交易場所,變名袁場。 |
2、楓溪社區 傳說此地風相當大,比其它地方大幾級,加之楓香樹多,取名楓香溪。 |
3、先聯社區 此村是解放后由初級社改為高級社時,由10個村聯合為1個村,故名。 |
4、新坪村 因原魚塘是一個組,又是魚塘村,人們認為是同名,就把原魚塘村改為新坪村。 |
5、保安村 從前,有四老表住進譙家魚塘、堡安這一只大船上,四人個居住一個地方,為了防止外人偷襲,在各個地方安個鋪子(即用稻草、干柴堆一大堆),如果那個地方被偷襲,就用火把把鋪子點燃,其它三個地方及時去營救。所以把這四個地方改為譙家鋪、楓香鋪、野毛鋪、安崔鋪。后國民黨反動派時期在此設立一個保安團,解放后改為保安村。 |
6、細沙村 此地有個洞,洞里有許多非常細小的沙子,故名細沙。 |
7、莊嚴村 因該村地處深山老林,且稱為山莊,后因森林受損,留下樹樁莊,取名莊林,后因諧音讀寫成了現在的莊嚴村。 |
8、水吞牛村 古時,王姓祖婆牽一水牛到此地喂水,由于那里是一個爛泥蕩蕩,水牛陷入其中,越陷越深,從此再不見于世,故而得名水吞牛。 |
9、寨上村 有場鎮以后必有一個寨子壓驚,因此地離場較近,居住人口較多,故名寨上,F因改組,變為上宋、下宋,上蔡、下蔡,四個組。 |
10、興界村 因此地歷來稱張興界,后建村時定名為興界村。 |
11、坪灣村 此村是解放后由初級社改為高級社時,由于該地處于山灣中,故名。 |
12、雙壩村 因此村原有兩壩,叫元壩和下壩,在初級社改為高級社,取村名時把兩壩合并為雙壩。 |
13、長征村 該村以賀龍、關向應等同志率紅三軍到達此地,而寓意長征命名。 |
14、龍泉村 在初級社改高級社時,一是龍圈,二是斗泉,合并時取那一地名群眾都有意見,最后綜合,龍圈是龍,斗泉靠水,龍與水不能分割,故而得名龍泉。 |
15、絲毛壩村 此村有一個坑,從坑底長出一片細小茅草到坑外,形如絲狀而且該地勢處于一壩上,故名絲茅壩村,后書寫為絲毛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