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2022年西雙版納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2]
2022年西雙版納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2]
2022年11月,根據《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西雙版納州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認定工作方案的通知》(西政辦函〔2020〕94號)和《西雙版納州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2022年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寨)認定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經組織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專家組評審,擬同意景洪市勐養鎮曼灑浩村委會等22個村寨為2022年西雙版納州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
景洛,原是土司地,歷史上一直稱景洛,公元1934年設保,稱景洛保,隸第三區行政分局。1950年隸勐混區。1951年設鄉,稱打洛鄉,隸勐混區。1953年隸版納勐混。1962年改隸打洛鎮。1969年改稱打洛大隊,隸五·七公社。1973年隸打洛公社。1984年復稱打洛鄉,隸打洛區。1987年改稱打洛辦事處。1992年7月3日經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審批更名為景洛辦事處,隸打洛鎮。2000年改稱景洛村委會,隸……。 |
傣語地名,勐即平壩或區域,混意為倒退,譯為河水倒流的平壩。傳說境內南混河原是從格朗和向東南方向流,經釋迦摩尼施法,用拐杖指向西流入勐混壩子,名為南混河,故名。此地原是封建領主駐地,亦是勐混當時政治經濟的中心,傣語當時稱其為景,意為城鎮。1934年設保,稱城子保,隸第三區行政分局;1950年隸勐混區;1953年隸版納勐混;1956年設鄉,稱城子鄉,隸勐混區;1969年設大隊,稱曙光大隊,隸曙光公社;……。 |
此地歷史上曾稱播格曼國。1934年設保,稱曼國,隸第三區行政分局;1950年隸勐混區;1953年隸版納勐混;1956年設鄉,稱曼國鄉,隸勐混區;1969年改稱紅旗大隊,隸曙光公社;1973年改稱曼國大隊,隸勐混公社;1984年復稱曼國鄉,隸勐混區;1987年改稱曼國村公所,隸勐混鄉;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稱曼國村委會,隸勐混鄉,2003年2月勐混鄉撤鄉設鎮后隸勐混鎮。名稱自2000年沿用至今……。 |
傣語曼即村寨,邁即新,曼邁即新寨。該寨舊址在南阿河畔,相傳,該處有一石象,壓住寶藏、后來有一人到此取寶,用木鞭抽打石象,石象躍入河中,失去蹤影、之后,該寨災害不斷,于是便西遷重建新寨,故名。此地歷史上稱播曼短。1934年曾設保,稱曼短保,亦稱第二保,隸寧江縣安康區;1953年隸版納勐阿;1956年土改時設鄉,稱曼短鄉,因駐曼短而得名,隸勐阿區;1958年隸鋼鐵公社;1969年改設大隊,稱革命大隊,……。 |
勐康:歷史上為一土司地。1934年設保,稱勐康保,隸寧江縣安康區。1953年劃歸勐海縣,隸版納勐阿。1956年土改時設鄉,稱勐康鄉,隸勐阿區。1958年隸鋼鐵公社。1969年改稱紅旗大隊,隸五·四公社。1973年改稱勐康大隊,隸勐阿公社。1984年復稱勐康鄉,隸勐阿區。1987年改稱勐康村公所,隸勐阿鄉。2000年改稱勐康村委會,隸勐阿鄉,2002年8月勐阿鄉撤鄉設鎮后隸勐阿鎮。篾笆橋:1981年……。 |
安樂系漢語地名。原名叫牛滾塘街,清朝時期這里人畜興旺,經濟發達。后因疾病人死得太多,故分別搬遷到彎腰樹、江西灣、秧林、壇缸窖、大凹子等處。民國年間戰亂,抓兵,袁明清從四川跑到此地躲難,再次安居樂業。袁明清取寨名為安樂,沿用至今。1985年建鄉。1969年改為大隊,1984年改為鄉。1988年廢小鄉制改為村公所。2000年改為村民委員會,2003年與新發村民委員會合并,建安樂村民委員會至今。安樂村……。 |
2004年11月份由曼坎、曼賽龍村民委員會合并后,更名為勐哈村民委員會。勐哈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