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紅河州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紅河州“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目錄(2021)〉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經村鎮自主申報、縣市級核準推薦、州級審核等環節,形成紅河州“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目錄(2021)入選名單。 |
哈尼族語,大為陡,果為山梁,馬為大,意為陡坡大山,村做落在坡陡的大山梁上,故名。1955年3月劃歸六村辦事處;1961年綠春縣二區牛孔區成立大果馬鄉;1969年12月成立紅旗公社改稱大果馬大隊;1973年11月改稱大水溝公社大果馬大隊;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設區建鄉,將原大水溝公社大果馬大隊改稱大水溝區公所大果馬鄉;1988年3月縣鄉機構改革改稱大水溝鄉大果馬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 |
因建村于金水河與勐拉河匯合處的山丘上,村民委員會原駐地金水河村,故名。1947年由河口縣劃歸金平后設過金水河鄉;1950年建政時,在金水河村建立金水河鄉;1970年改名前鋒大隊;1973年更名金水河大隊;1983年改名為金水河鄉;1987年12月改稱金水河村公所;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稱為金水河村委會,為方便群眾,村委會辦公地點從金水河村搬遷至金水河鎮政府所在地那發街,名稱沿用至今。金水河村……。 |
哈尼族語,牛倮為牛打滾,底馬為大田,村原是放牧場,后開田建村,故名。1973年11月紅旗公社改稱大水溝公社時,從灑馬大隊劃分新增設大水溝公社牛倮底馬大隊;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設區建鄉,將原大水溝公社牛倮底馬大隊改稱大水溝區公所牛倮底馬鄉;1988年3月縣鄉機構改革改稱大水溝鄉牛倮底馬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稱牛倮底馬村民委員會至今。牛倮底馬村……。 |
因村民委員會原駐地自然村老劉新寨,故名。1950年建政時屬新勐鄉,1956年調整新勐鄉行政區劃時在老劉新寨建立老劉鄉,1970年3月改名為春江大隊;1979年改名為老劉大隊;1983年改名為老劉鄉,1987年改稱為村公所,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稱為老劉村委會至今。老劉村……。 |
哈尼族語,宋為看守,壁為給,很早以前,當地頭人分這座山給村民,命令他們看守住,故名。1973年11月紅旗公社改稱大水溝公社時,從灑馬大隊劃分新成立大水溝公社宋壁大隊;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設區建鄉,將原大水溝公社宋壁大隊改稱大水溝區公所宋壁鄉,1988年3月縣鄉機構改革改稱大水溝鄉宋壁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稱宋壁村民委員會至今。宋壁村……。 |
因建村時此地長有一種樹,哈尼族稱為普果,后書寫成普角,故名。1950年建改時屬金水河鄉;1956年土改時在普角(村)建立普角鄉;1970年3月改名永勝大隊;1973年改名為普角大隊;1983年改名普角鄉;1987年12月改稱普角村公所;2000年村改委時,改為普角村委會至今。普角村……。 |
南科是傣語“南課”的演化名。“南”為水,“科”為貧窮,意為缺水貧窮的地方。本村因位于邊遠窮脊山區。1970年調整普角大隊行政區劃時,劃出部分村子在聯防村成立聯防大隊;1973年改名為南科大隊;1983年改名為南科鄉;1987年12月改名為南科村公所;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為南科村委會至今。南科村……。 |
哈尼族語,是“螞蟻螞來”的縮寫,螞為低矮,螞蟻為低矮下去的意思,村址地形低洼而得名,1982年改寫瑪玉,故而得名瑪玉。1973年11月成立騎馬壩公社瑪玉大隊;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設區建鄉,將原騎馬壩公社瑪玉大隊改稱騎馬壩區公所瑪玉鄉;1988年3月縣鄉機構改革改稱騎馬壩鄉瑪玉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稱瑪玉村民委員會至今。瑪玉村……。 |
原名布埃,瑤族語意為:薏蒿樹村。后來村腳的水潭干枯后,潭底發現5至6米的骨頭,人們以為是龍骨,后本村便改名為龍骨。1975年7月調整大老塘大隊行政區劃時,劃出部分自然村在龍骨村建立龍骨大隊;1983年改名為龍骨鄉;1987年成立金水河鄉后,劃歸金水河鄉轄,改稱龍骨村公所;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時改稱龍骨村委會至今。龍骨村……。 |
地西北村委會位于鄉境南部。東、南、西部與越南接壤,北與中寨村相連。地域面積27.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76.6人。駐地海拔840米。轄地西北、荔枝樹、石頭寨、雞窩寨、八抵寨、三家寨、大坪上寨、大坪中寨、大坪下寨、老廠、五家寨等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165畝,其中水田1722畝,旱地1278畝,人均1.56畝。2011年有500戶2290人,其中男性1176人,女性1114人。世居哈尼族、彝族……。 |
中梁村委會位于鄉境南部。東、南、西皆與越南接壤,北與地西北、中寨、馬拐塘村毗鄰。地域面積71.8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41.7人。距鄉政府駐地22.5公里。駐地海拔1250米。轄中梁腳、巖羊坪、竹林腳、岔河、香菌坪上寨、香菌坪下寨、半邊街、中棚、紅巖等9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902畝,其中水田2156畝,旱地746畝,人均0.97畝。2011年有696戶3125人,其中男性1696人,女性1429……。 |
馬拐塘村委會位于鄉境西部。東與馬鞍底村相連,南與普瑪村連接,西與勐橋鄉勐坪村為鄰,北接勐橋鄉卡房村。地域面積47.5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9.7人。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駐地海拔1350米。轄馬拐塘、普家寨、馬苦寨、馬新寨、大坪新寨、大坪老寨、薄竹沖、獨角塘、石洞、坪寨、丫口、拉燈、拉苦寨和水溝坪1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837畝,其中水田1900畝,旱地1937畝,人均0.78畝。2011年有6……。 |
勐拉,傣語勐南;“勐”為地方,“拉”為水,意為水邊的寨子,地處壩子中的河邊,故名。1950年建政時,鄉政府設于納黃街,得名納黃鄉,1970年改稱紅衛大隊,1973年改名納黃大隊,經地名普查,1982年8月27日縣長辦公會議決定更名為勐拉大隊,1987年12月,改稱勐拉村公所,2000年改稱勐拉村民委員會至今。勐拉村……。 |
村旁生長較多的野蕎菜,故名。1970年調整翁,新勐大隊行政區劃時,劃出部分自然村在蕎菜坪建立春光大隊;1973年更名為蕎菜坪大隊;1983年改稱蕎菜坪鄉;1987年12月改稱蕎菜坪村公所;2000年改成蕎菜坪村民委員會至今。蕎菜坪村……。 |
翁當,傣語“龜當”的演化名;“龜當”,即老林邊。村子建于老林邊的山凹里。1950年建政時屬新勐鄉轄;1956年建翁當鄉;1970年3月改名群新大隊;1973年改稱翁當大隊;1983年改稱翁當鄉;1987年12月改稱翁當村公所;2000年改稱翁當村民委員會至今。翁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