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紅河州農業農村局關于開展〈紅河州“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目錄(2021)〉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經村鎮自主申報、縣市級核準推薦、州級審核等環節,形成紅河州“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目錄(2021)入選名單。 |
彝語地名。黑指水、海,舍指長,即為長海之地。1953年精簡機構劃歸午街鋪區管轄,設黑舍鄉,下轄黑舍、清塘子兩個村,1956年歸午街鋪區管,設黑舍管理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該地區叫黑舍公社,1984年改稱黑舍鄉;1987年撤區建鄉劃歸舊城鄉管理,叫舊城鄉黑舍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舊城鄉黑舍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今為舊城鎮黑舍村民委員會。黑舍村……。 |
“木龍”系彝語音譯,意為駐兵馬的關卡故而得名木龍村。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木龍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木龍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木龍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木龍鄉,1987年為三河鄉木龍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三河鄉木龍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為三河鎮木龍村民委員會,2005年10月至今為舊城鎮木龍村民委員會。木龍村……。 |
村邊樹上經常棲息著白色水鳥,俗稱松鶴而得名“松鶴村”;現因村民委員會駐松鶴村。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松鶴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松鶴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松鶴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松鶴鄉,1987年為三河鄉松鶴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三河鄉松鶴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為三河鎮松鶴村民委員會,2005年10月至今為舊城鎮松鶴村民委員會。松鶴村……。 |
因此地在明清時設過治安機關,稱督捕府,建村后沿用“督布府”之名;原村民委員會駐督布府村(現已搬駐繞家寨)。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督布府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督布府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督布府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督布府鄉,1987年為舊城鄉督布府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舊城鄉督布府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今為舊城鎮督布府村民委員會。督布府村……。 |
秧田較多的壩子,故而得名秧田壩村。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秧田壩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秧田壩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秧田壩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秧田壩鄉,1987年為舊城鄉秧田壩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舊城鄉秧田壩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今為舊城鎮秧田壩村民委員會。秧田壩村……。 |
東沙灣河上有一棵大樹,由河的南岸橫臥直達對岸,像拱橋一樣橫跨河兩岸,而后再矗直向上,故叫彎腰樹村,故名。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樹勛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樹勛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樹勛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樹勛鄉,1987年為三河鄉樹勛村公所,1994年改為舊城鄉彎腰樹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三河鄉彎腰樹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為三河鎮彎腰樹村民委員會,20……。 |
青禾指禾苗青翠之意,堡指明清時的軍屯點,故而得名青禾堡,后簡化為青禾。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青禾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青禾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青禾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青禾鄉,1987年為舊城鄉青禾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舊城鄉青禾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今為舊城鎮青禾村民委員會。青禾村……。 |
相傳清朝時在此開廠煉過銅,轄區內有銅礦而得名“礦廠村”。1958年為金馬人民公社礦廠大隊,1962年為金馬區礦廠大隊,1970年改為紅旗公社礦廠大隊,1984年為金馬區礦廠鄉,1987年為三河鄉礦廠村公所,2000年至2001年6月為三河鄉礦廠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為三河鎮礦廠村民委員會,2005年10月至今為舊城鎮礦廠村民委員會。礦廠村……。 |
因村前山形似馬鞍子而得名“馬鞍山”,現村民委員會駐地馬鞍山。解放前夕稱云臺鄉,1950年至1956年改稱馬鞍山鄉,1957年至1958年與麻栗樹合并改稱馬鞍山大隊,1965年1961年改稱馬鞍山管理區,1962年至1963年改稱馬鞍山大隊,1965年至1968年改稱馬鞍山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馬鞍山大隊革委會,1980年改稱馬鞍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 |
彝語地名。為“斐吾”的音變,“斐”指崖子,“吾”指這里,即指此地有一懸崖。1950年至1951年屬西北方丈鄉,1952年至1958年與方丈、育英村改稱方丈鄉,1959年至1962年改稱法烏管理區,1963年至1968年改稱法烏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法烏大隊革命委會,1980年改稱法烏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小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原小鄉改稱村公所……。 |
彝語地名。為“腳白莫”的變化,意指地處大山腳下。1950年至1951年屬龍中區的峨爽鄉,1952年至1958年改稱腳白母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腳白母大隊革委會,1980年改稱腳白母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小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原小鄉改稱村公所(辦事處)。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村公所(辦事處)改稱村民委員會至今。腳白母村……。 |
取“昌盛光明”之意而得名“昌明”。1950年至1951年屬保旺區的他克苴鄉,1952年至1958年改稱昌明鄉,1959年至1962年改稱昌明管理區,1963年至1968年改稱昌明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昌明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稱昌明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小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原小鄉改稱村公所(辦事處)。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村公所(辦……。 |
彝語為“羅期”,“羅”為龍,“期”為寨子,即:寨子建于山形似龍的地方,故名龍車。1950年至1951年屬龍中區峨爽鄉;1952年至1958年改稱龍車鄉;1959年至1962年改稱龍車管理區;1963年至1968年改稱龍車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龍車大隊革委會;1980年改稱龍車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小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原小鄉改稱村公所(辦事處……。 |
大練莊原名“李扎”以先居者姓李得名。后來本村駐過兵營,旗幟上有“練”字,此村又是河岸較大的村子,故改名“大練莊“沿用至今,村名委員會駐地大練莊。1950年至1951年屬西北區的練莊鄉;1952年至1958年改稱大練莊鄉;1959年至1962年改稱大練莊管理區;1963年與柏木租合并改稱新寨小公社;1964年至1968年改稱大練莊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大練莊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稱大……。 |
本村始建于地處陡石巖之上而得名“石巖頭”。1950年至1951年屬保旺區他克苴鄉,1952年至1958年改稱石巖頭鄉,1959年至1962年改稱石巖頭管理區,1963年至1968年改稱石巖頭公社,1969年至1979年改稱石巖頭大隊革委會,1980年改稱石巖頭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建制,下設小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原小鄉改稱村公所(辦事處)。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