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街街道 1949年前,屬東田鎮分轄。 1951年,由東聯街人民政府管轄。 1954年,屬市政府管轄。 1956年,成立中街辦事處。 1958年,改為新中路管區。 1961年,復稱中街辦事處。 1963年,歸城鎮公社管轄。 1968年,成立新中路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3年,改稱中街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1年,成立中街街道辦事處。 1984年9月,撤銷中街街道辦事處。 1987年10月,恢復中街街道辦事處。 |
2、東街街道 1949年前,屬東鎮管轄。 1951年,由東聯街人民政府管轄。 1954年,屬市政府管轄。 1956年,設立東街辦事處。 1960年,分為3個管區。 1961年,恢復東街辦事處。 1963年,歸城鎮公社管轄。 1973年,設東街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1年,撤銷東街街道革命委員會改稱東街街道辦事處。 1984年9月,撤銷東街街道辦事處。 1987年10月,復設東街街道辦事處。 |
3、西街街道 1949年前,為西鎮所轄。 新中國成立后,延續為西鎮所轄。 1953年,為西聯街政府所轄。 1956年,成立西街街道辦事處,屬北海市海城區人民政府管轄。 |
4、海角街道 新中國成立前,為北海西鎮所轄。 1951年,屬北海第一區管轄,1956年4月,屬北海村街道辦事處轄區。 1959年,由城鎮公社管轄。 1981年,成立海角街道辦事處。 1984年9月,撤銷海角街道辦事處。 1987年10月,恢復海角街道辦事處。 |
5、地角街道 明初,屬合浦“珠場八寨”之一的古里寨管轄。 新中國成立前,屬北海西鎮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4個保分管。 新中國成立初,歸第一區政府的上村鄉、下村鄉和第二區政府的靖西鄉、電白寮鄉分管。 1953年,成立地角鎮政府。 1956年11月,改為北海市人民委員會地角街道辦事處。 1958年10月,屬合浦縣北海公社管區。 1961年,成立地角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建制,恢復地角鎮,隸屬原郊區人民政府。 1990年8月23日,撒鎮設辦事處,隸屬海城區人民政府。 |
6、高德街道 清初,合浦屬三村鄉楊家山所轄,舊也稱“楊家山”,但非高德專名。 清乾隆以后,與北海并稱為市,清道光以后,高德屬合浦縣靖海團。 1949年前,轄14保。 1949年后,屬北海第二區。 1958年,屬郊區公社。 1962年,獨立建社,名高德公社。 1984年,改稱高德鄉。 1987年,改稱高德鎮,歸銀海區管轄。 1995年4月,北海市區域調整,原高德鎮鐵路以東部分區域的13個村(居)委分設,籌建“城北鎮”,于1996年7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立定名為“靖海鎮”,歸海城區管轄。 2005年7月,海城區人民政府撤銷鎮建制,改設高德街道辦事處。 同時調整社區設置:將高德第二居民委員會撤并到高德第一居民委員會,東街、驛馬街道上海路以東部分劃入高德街道,與高菜高農部分地區合并成立上海北路、上海中路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
7、驛馬街道 1998年,設立驛馬鎮。 2005年,撤鎮設街道。 |
8、潿洲鎮 漢朝,屬合浦郡。 唐、宋代,屬于雷州巡檢司。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潿洲巡檢司。 明初,屬雷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巡檢司遷往雷州遂溪。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游擊署移駐廉州府合浦縣永安。 此后,潿洲島處于雷州和廉州兩府軍事行政雙重管轄之下。 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嘉慶十一(1806年),潿洲居民三度被迫內遷,駐島行政機構裁撤,軍事管制由雷州府徐聞縣的海安游擊署和廉州府合浦縣的龍門協分管。 清咸豐十年(1860年),內地有400人因避戰亂,不顧艱險和官府之禁,上島定居。 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開島禁,移雷州、廉州船戶客民于島上,荒置數百年的海島田廬重興。 同年,法國天主教勢力入滲島上,先后在盛塘、城仔及斜陽各修建教堂1座。 清光緒二十余年(1894年),潿洲由雷州正式劃歸屬合浦靖海團,設公局(民政機構)于島上。 民國初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先后屬合浦靖海團和合浦第二自治區轄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為日軍侵占,并在島上修筑機場,集結艦艇,成為日寇侵占中國華南地區大后方的海、空軍基地。 1950年3月6日,解放軍渡海解放潿洲島,同年3月8日,潿洲鄉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12月,潿洲鄉改為北海市第五區,下轄潿洲東、潿洲西、潿洲北3個小鄉和南灣鎮。 1953年4月,潿洲為北海市第三區。 1956年,“三鄉一鎮”合潿洲鄉。 1958年10月,潿洲人民公社成立。 1984年9月,撤銷公社設潿洲鎮,隸屬市郊區。 1994年12月,劃為海城區管轄。 2011年1月1日起,潿洲鎮由海城區管轄成建制委托給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