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人民政府駐地。清康熙年間(1662—1722),以料石砌城,形似桃子,故名。 |
全茗鎮因鎮政府駐全茗社區故名。因該地以前滿山盛產香茶。 |
民國為雷平縣治。故名。 |
下雷鎮,因鎮政府駐下雷街得名。下雷古稱雷火垌,土名布法。下雷街叫法,法就是天,雷與天同音義,都叫法。下雷街譯成漢語就叫“天街”。 |
五山指民國時期所轄的棋山、羅山、賓山、盤山、聯山五村,因建立時所轄五村,故名。 |
龍門鄉因鄉政府駐龍門社區而得名。舊名“萬承”。由土官先祖所命,誠望萬代子孫承襲官位之意,因該鄉有一條河穿過山間隧道,猶如蛟龍游過閘門,故改名“龍門”。 |
昌明鄉原名“古建”。1951年因境內昌明街得名。 |
福隆街原名福龍村,因村中榕樹旁有一條像游龍的泉水流出,百姓受益得福,故名。后商人把商鋪遷此成街,生意興隆,改成福隆街。 |
“那”指田;“嶺”是壯語lingq諧音,指斜;“街”是壯語gai諧音,意同漢意。因田都在斜坡上,故名。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設圩場于此,便改為今名。 |
唐代為思誠羈縻州治所得名,后思誠訛寫成為思城再訛寫為恩城。 |
因當于盛產橄欖,人口增多成圩,故名。 |
寶圩鄉因鄉政府駐寶圩社區而得名。因當地常受冰雹危害,有“雹圩”名,后改成“寶圩”。 |
堪圩鄉因鄉政府駐堪圩街而得名。因坡嶺上有很多柑果,銷售柑果形成街圩,壯語”堪”指柑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