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鎮政府駐地位于大石橋鎮西的金屯村,故而得名。取彩虹架金橋之意。 |
因駐地位于鋼都村,故名。含有在大煉鋼鐵中獨占鰲頭的意思。 |
清朝初年,由關內移民到此,因白姓家族最先居住,并建起寨子,故名白家寨子。后來演變為百寨子。域內街道遂命名為百寨街道。 |
因該轄區是中國鎂都-大石橋市主城區,故得名鎂都街道。 |
因境內建有營口造紙廠水源地,1948年建立區政府時,由區指導員陳明提議,以水源為區政府命名,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
1651年,由關內移民到此,因當地有八棵古老的大樹,故得名八棵樹。又因本村地處河溝沿,村東溝潮起潮落而得名潮溝沿。后來簡稱溝沿。 |
清朝末年發大水,沖來小石頭佛像一尊,人們認為佛占寶地,故將石頭佛像供奉,并修寺,名石佛寺。解放后,將此地命名為石佛。 |
1651年,清政府由山東向東北進行撥民。高坎人民的祖先撥到這里,在這荒蕪人煙的一片比較高的荒堿地上落腳,壘土搭房,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后因地勢起名叫“高坎”。 |
古時因境內有河、廟,故名廟兒溝,以后滿族貴族駐扎于此,更名為蘭旗口,1940年蘭旗堡村長羅又倫,和蘭旗口村長馬玉書在海城鄉公署開會時研究,把蘭旗堡村公所改為蘭旗村公所,把蘭旗口村公所改為旗口村公所,旗口由此得名。 |
相傳唐朝時,此地以埋葬老虎而得名虎葬屯。以后演變成虎獐屯,虎莊屯。鎮以駐地村而得名虎莊。 |
清乾隆年間,此地出了一個朝廷大官,姓沙,位居翰林,都叫他沙翰林,因此后人便將此地命名為官屯。 |
1651年,由山東移民到此定居,此處西南有一小山,山上長滿灌木(荸蘿棵子),因葉大而出名,1989年設立鎮時,便以此得名,以后演變為博洛堡,博洛鋪。 |
相傳清朝時,有一山東人因殺人獲罪被官府通緝,隱姓埋名逃到此地避禍。因而此地名叫瞞屯。后來時間一長,平安無事,為保永久安全,因而更名為永安,延用至今。 |
隋唐之前此地為安市城,后在城南出現溫泉,故得湯池之名,成立鎮時,以湯池二字命名,延用至今。 |
清朝初期為迎接過往官吏,在此村東500米處修一亭,人們把此亭叫接官亭,后來人們演變為接官廳。此地名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為紀念在土地改革時犧牲的烈士丁雋一區長,1956年將接官改為雋一,取諧音建一此名延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