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西山村以駐地得名。 轄西山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西山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西山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西山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橋底村以駐地得名。 與橋外行政村分轄湖邊1個自然村外,另轄湖南1個自然村。 轄區1949年5月后為湖邊橋底村,1956年8月改稱橋底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橋底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橋底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寺西村以駐地得名。 轄寺西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稱高平寺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拆分高平寺村,與髙橋合并成立高西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12月分立東高橋、寺西兩大隊,該隊稱寺西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寺西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橋外村以駐地在湖邊廟橋外首而名。 與橋底行政村分轄湖邊1個自然村。 轄區1949年5月后為橋外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橋外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橋外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潭頭村以駐地得名。 轄潭頭1個自然村。 轄區1949年5月后為潭頭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潭頭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稱潭頭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下埠宅村以駐地得名。 轄下埠宅1個自然村。 轄區1949年5月后為橋下村(高平寺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橋下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為下埠宅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下埠宅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里岙村以駐地得名。 轄里岙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里岙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里岙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里岙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屬老山區。 原東高橋村以駐地得名。 轄高橋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稱高平寺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拆分高平寺村,與寺西合并成立高西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12月分立高橋、寺西兩大隊,因重名,以縣城之東,稱東高橋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東高橋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孫家垟村以駐地得名。 轄孫家垟、橫河、雙橋3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孫家垟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孫家垟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孫家垟行政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社區于2019年5月由西山村、橋底村、寺西村、橋外村、潭頭村、下埠宅村、里岙村、東高橋村、孫家垟村行政區域合并設立。 |
馬岙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解放后為馬岙村;1958年公社化時馬岙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馬岙村,歸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馬岙屬淡溪鎮。 |
據《永樂樂清縣志》載,西林屬瑞應鄉十三都;解放后為西林村;1958年公社化時西林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西林村,歸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西林屬淡溪鎮。 |
1958年因興建淡溪水庫,由龍順坑村移民在次建村。 1958年公社化時稱龍川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改為今名;1997年2月淡溪建鎮,龍川村屬淡溪鎮。 |
原黃塘村以駐地得名。 轄黃塘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黃塘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黃塘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稱黃塘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平瑤村1949年5月后為高平寺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平瑤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設,稱平瑤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街頭村以駐地得名。 1949年5月后為街嶺鏡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街頭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街頭行政村,屬淡溪鄉。 轄1個自然村。 原峃車村以駐地得名。 轄峃車、姜山2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峃姜龍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峃車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稱峃車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龍潭村以駐地得名。 轄龍潭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龍潭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龍潭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稱龍潭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原福虹村原名鏡架山村。 轄鏡架山1個自然村。 1949年5月后為鏡架山村,屬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鏡架山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鏡架山村,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后屬淡溪鎮。 2003年,全村移民至下沿村東;聚居福虹住宅小區。 2004年改鏡架山村為福虹村。 |
茅垟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 ;位于鎮北首,淡溪鎮從村西經過。 解放后為茅垟村;1958年公社化運動時為茅垟大隊,1984年政社分社,改稱茅垟村隸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鎮,茅垟村屬于淡溪鎮。 |
1958年因興建淡溪水庫,由湖上莊村移民至此建村。 有18戶移至虹橋石馬橋。 33戶移至孝順橋。 后成2個自然村歸長青村管轄。 1958年公社化時稱長青大隊。 屬淡溪管理區。 1961年淡溪公社。 1984年改為今名。 1996年淡溪建鎮。 長青屬淡溪鎮。 |
石龍頭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解放后為石龍頭村;1958年公社化時石龍頭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石龍頭村,歸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石龍頭屬淡溪鎮。 |
《光緒樂清縣志》載:上吳岙村屬瑞應十三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吳岙村屬溪港鄉,1956年并入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稱上吳岙大隊,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11月屬硐垟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上吳岙村,1992年硐垟并入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 上吳岙村屬淡溪鎮。 1995年3月,上吳岙整村移民至虹橋龍坦村,2004年上吳岙更名興城村。 |
硐垟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解放后為硐垟村;1958年公社化時硐垟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硐垟村,歸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硐垟屬淡溪鎮。 以旱糧作物為主,兼經商。 |
赤巖坑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 ,解放后為赤巖坑村,1956年并入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稱赤巖坑大隊,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11月屬硐垟公社。 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赤巖坑村,屬硐垟鄉,1992年硐垟,并入淡溪鄉,屬淡溪鄉,1996年11月屬淡溪鎮。 |
埭頭村地名歷史悠久,早有記載,解放后為埭頭村;1956年并入淡溪鄉,1938年公社化時稱埭頭大隊,屬淡溪管理區,1961年屬淡溪公社,1982年屬硐垟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埭頭村,屬硐垟鄉,1992年硐垟鄉并入淡溪鄉,屬淡溪鄉,1996年11月淡溪建鎮,埭頭村屬淡溪鎮。 |
解放后為楊川村;1956年并入淡溪鎮;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楊川大隊,屬四都管理區;1961年屬四都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楊川行政村,屬四都鄉。 2011年樂清市區域調整,屬淡溪鎮。 |
1949年解放后為四都鄉后垟村;1956年并入淡溪鎮;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后垟大隊,屬四都管理區;1961年屬四都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為梅溪大隊;1983年為梅溪行政村。 2011年樂清市區域調整,屬淡溪鎮。 |
解放后為丁岙村;1956年并入淡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丁岙大隊,屬四都管理區;1961年屬四都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丁岙行政村,屬四都鄉;2011年并入淡溪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