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根據《福建省農業農村廳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關于印發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閩農綜〔2021〕22號)和《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實施意見》(閩農綜〔2018〕28號),在各地推薦申報基礎上,經嚴格遴選、網上公示,確定福州市福清市港頭鎮陳庫村等179個村為2022年度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 |
湘源村位于鎮前鎮南部,該村離鎮前6公里,該村171戶,總人口719人,山地面積1.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200畝,村民主要以農田、錐栗、茶葉、毛竹為收入來源,是典型的高山農業村之一;該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一棟東平王寶殿,一棟張氏祠堂,兩者已有100多年歷史。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與支持下,湘源村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 |
村委駐地,該地在清代為黃姓開基,為黃家撩,又與宗羅地合村,故名。1949年前與宗羅地合并黃宗保,屬賴源鄉。1953年改為黃宗鄉,1958年屬賴源公社黃宗大隊,1984年改為賴源鄉黃宗村委會,至今沿用。下轄:大坑頭、凹利、洋尾、均竹前、科明、瓦瑤岌、上磜頭、茅墘頭、東磜、南洋十個自然村。黃宗村……。 |
塘坵村概貌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塘坵村系龍巖市連城縣林坊鄉行政村,位于連城縣西部,座落在巔連起伏群山中的筆架山之下,距縣城3公里,西與陂橋村交界,與林坵村交參,北與林塘村相連。村中橫貫環林西路的大道。 【村落與居民】村落面積1.6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達1000多人,261戶,劃分8個村民小組。 【村風村貌】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政策帶動下,大面積耕地改種紅心地瓜,大部份村民加工地瓜干為產業,出產鮮……。 |
宋末稱龍足,1930年8月紅軍經過此地成立過蘇維埃政權。該地以田丁,茶丁兩個村合并各取一字為田茶,和霧閣村連成片村。1949年前屬長汀縣四堡區梧崗保,1951年屬四堡區霧閣鄉,1958年屬四堡公社為田丁和茶丁大隊,后合并為田茶大隊,1984年屬四堡鄉為田茶村委會,2016年撤鄉設鎮屬四堡鎮田茶村,至今沿用。田茶村……。 |
古爐村距離步云鄉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總人口316人,四個村民小組,方圓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共有山林面積9479畝,其中生態林面積3679畝,毛竹林面積2800畝,耕地面積510畝,小水電2座,裝機1000千瓦,村民占30%股份,高山花卉基地60畝,年產花卉10萬盆,種植反季節蔬菜610多畝,農民人均收入達6300元。……。 |
明代陳姓從赤坑遷來開基,以姓氏取村名。明代陳氏從赤坑遷此開基;清屬古田里;1928年土地革命時屬北四區,1935年紅四軍北上抗日后,屬古蛟區;民國時為古蛟區華洋鄉陳坊保;1949年9月解放初設農會分會,稱古蛟區陳坊村;1950年6月屬第七區;1953年屬第十三區;1954年屬塘廈鄉;1956年設陳坊高級社,屬古蛟區蛟洋鄉;1958年10月公社化,稱上游公社陳坊大隊;1959年改稱蛟洋公社陳坊大隊;……。 |
大坑村位于太拔南片,屬交通不便半山區,距太拔鄉集鎮4公里。全村11個村民小組,238戶936人,貧困戶22戶,442 個勞動力,其中270個外出勞務人員;村兩委干部5名,黨員30名。擁有耕地面積912畝,山林面積2835畝。2011年農民人均收入5359元,村財收入37388元。全村以種養業為主,收入居全鄉中等水平。大坑村生態環境保持不錯,民風純樸,村民勤勞善良。 ……。 |
砂睦村:名特優產品:下都沙田柚、砂睦手工團籽茶。勞動人情況:全村擁有勞動力1160人,轉移輸出勞動力550人,待轉移勞動力200人。 砂睦村是下都鄉第二大行政村,距離縣城46公里,距鄉政府6公里,東與本鄉的佛坑村、象欄村相接,西與保安村及廣東蕉嶺南寨鎮的洋山村毗鄰,南與和睦村接壤,北連中都鎮的瑞香村,省際公路(稔田—南寨)穿境而過。全村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轄聯星、五星、新明星、群星四大片,12……。 |
吉安村是少數民族村,位于下都鄉中部,是集鎮、鄉政府所在村。全村由五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組成,人口2133人,其中有黨員80名,是下都鄉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耕地面積1860畝,山林面積1.1萬畝,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發展種植、養殖業。糧、煙、豬、果是本村當地的主要產業,除水稻種植業的傳統產業外,每年種植烤煙700畝左右,飼養生豬年出欄約1.3萬頭,種植沙田柚、蜜柚、杭梅等水果面積2200余……。 |
武平縣東留鄉桂坑村位于閩贛二省交界處,與江西會昌、尋烏二縣毗鄰,距縣城35公里,省道309線貫村而過。桂坑市場是武平重要的邊貿重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農民赤衛隊在桂坑文昌宮,與-反動派、地方民團之間發生了慘烈的戰斗。桂坑全村的山林面積2.1萬畝,耕地面積1525畝,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60人。全村的主導產業有糧食、無公害蔬菜、水果、花卉(富貴籽、紅豆杉)、仙草、食用菌等。2011年……。 |
江坑村位于武平縣桃溪鎮西北方,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原省道205線貫村而過,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202戶903人,土地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845畝,林地面積為1103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和不銹鋼產業。種植作物有水稻和茶葉為主,其中茶園面積200多畝,我村始終把發展生態型產業作為推進新農村戰略舉措和加快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途徑。……。 |
露冕村地處閩粵兩省交際,下壩鄉門戶村,205線省道貫穿而過,交通便捷,地理優越,仙草發源地,素有“仙草”之村之稱,露冕村總人口823人,全村4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全村耕地面積800余畝,土壤肥沃,林地面積1.13萬余畝,亞熱帶雨林氣候,非常適合樹木生長,素有綠水青山之美譽。農業產業結構采取水旱輪休,大規模發展我村龍頭產業——仙草、靈芝種植。我村村民多方籌資興建辦起了“仙草”收購加工廠8個,進一……。 |
壯畬村位于武平縣中赤鄉南部,占據了中赤的重要地理位置,準備建設武平至中赤至廣東平遠的大道,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進行。全村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為1302畝,林地面積為26000畝,共有5個自然村,九個村民小組,323戶,人口1522人。村兩委班子5人,全村黨員7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203元,以種植烤煙、經營毛竹、種植仙草和花卉產業為主導,村財收入為1.6萬元(林地使……。 |
本處地勢平坦,陽光充足,故名。1949年-1957年,陽民、龍濟、掛坑為一個鄉,稱龍坑鄉,屬第三區;1958年分為陽民、龍濟、掛坑三個大隊,屬中山公社;1984年改為陽民村委會,屬中山鎮,地名沿用至今。陽民村地處中山鎮西南方向,特色產業為烤煙、仙草種植,全村總人口1339人,共有1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全村土地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1畝,林地面積13000畝,全村勞動力748人。2……。 |
渡頭村簡介 【區位特點】我村位于白沙鎮南東邊,203縣道對面,距龍巖中心城區50公里的一個小丘陵村莊,村內風景秀麗,森林植被保護良好。【全村概況】全村有耕地886畝,轄區6個村民小組,886人,村民以農業為主,人均年收入3800元,村財年收入4萬元,是個較貧困的行政村。【方向目標】今年該村將重點搞好村內飲水工程和大橋維修工程,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和花生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