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坎區 據明朝萬歷四十三年(1615)編纂的《雷州府志》記載,今赤坎區境內,稱赤坎埠,建有文章東村、文章西村,距縣城20里。 清代,赤坎漸成繁華港埠,自然形成大通、福建、高州、潮州、南興、藥行等街區。 同時成立高州、潮州、雷陽、閩浙、廣府5大會館以及商務分會、同鄉會、行業公會等民間組織,處理朝廷民間商務及朝廷行業之間的關系事宜。 清代,順治十三年(1656),頒布了《禁海令》,至康熙三年(1664),清廷屢次“海禁”、“遷界”,赤坎埠幾近廢棄;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宣布“開海貿易”,赤坎埠等10個港口設立貿易口岸;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廷批準《廣州灣租借條約》,租期99年。 從此,赤坎淪為法租借地,被劃為廣州灣“四區”之一;宣統三年(1911),廣州灣頒布《東法總督改組廣州灣行政及司法之命令》,廢除區制,采用“代表制”;廢麻斜市,設西營、赤坎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設立湛江市,分置赤坎區公所,實行保甲制至1949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11月,赤坎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派出機構)成立;1953年9月,湛江市撤銷中共赤坎區,把東山、調順、百姓3個鄉劃歸湛江市潮滿區管轄;撤銷中山、海萍兩個街道,成立赤坎中心街道;1958年1月,設赤坎辦事處;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赤坎區,為湛江市轄縣級區。 |
2、霞山區 自唐屬雷州府遂溪縣地,宋代漸有村落形成,清代曾在海頭港設“海頭訊”,屬遂溪縣二十二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法國帝國主義侵占廣州灣,在此建首府,稱“西營”,又名“白雅特城”。 1943年,日本取代法國在廣州灣的殖民統治。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設立市治,定名湛江市政府駐西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沿用西營這一名稱。 1958年6月30日,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西營改為霞山。 同年成立湛江市人民委員會駐霞山辦事處,成立霞山人民公社。 1967年3月,撤銷霞山人民公社,成立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80年9月,經中共廣東省委批準,成立中共霞山區委員會。 同年12月,撤銷霞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霞山區人民政府。 1984年6月2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霞山區為市轄區的縣級政權建制,沿用至今。 |
3、坡頭區 歷唐、宋、元、明至清光緒1899年10月前均屬吳川縣。 1899年11月法國脅迫清政府簽訂《廣州灣租借條約》,將今坡頭、南三、乾塘等3個鎮及麻斜、南調等2個街道轄地劃入廣州灣租界范圍,今龍頭鎮和官渡鎮仍屬吳川縣。 1949年12月湛江市解放,龍頭、官渡屬吳川縣;坡頭(包括乾塘、麻斜、南調)與南三合稱濱海區,屬湛江市。 1951年11月,濱海區劃入吳川縣(南三島調東、北涯和麻斜仍屬湛江市)。 1952年4月,吳川縣撤銷濱海區,將其分為兩個區,坡頭稱第六區,南三稱第七區。 1952年9月,吳川縣第二區(龍頭、官渡)改稱第七區,第六區改稱第八區,第七區改稱第九區。 1952年底,湛江市設置雷東縣。 1953年12月,吳川縣第九區(即南三)劃入雷東縣管轄,調東也劃入雷東縣。 1956年11月,第八區改稱坡頭區,“坡頭”正式成為政區名稱。 1958年9月,湛江市撤銷雷東縣,南三(包括調東)改屬湛江市郊區。 同年9月,吳川縣實現公社化,龍頭命名為英超人民公社,坡頭命名為紅旗人民公社。 同年10月,坡頭(包括乾塘、南調)、龍頭(包括官渡)從吳川縣劃入湛江市郊區。 1959年8月,英超人民公社改名龍頭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改名坡頭人民公社。 1963年乾塘從坡頭人民公社析出建置,成立乾塘人民公社。 1970年8月,撤銷郊區,南三、坡頭、乾塘和龍頭公社歸市革委會直轄。 1973年1月,恢復郊區,南三、坡頭、乾塘、龍頭等4個公社重歸郊區管轄。 1979年3月,官渡人民公社從龍頭人民公社析出建置。 1983年6月,人民公社改稱區公所。 1983年9月,湛江地區實行地市合并、市管縣體制。 1984年6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坡頭區,坡頭、龍頭、官渡、南三、乾塘等5個區(區公所)和海頭農業區的麻斜、麻新鄉從郊區析出,以及麻斜街道辦事處、炮臺農副業大隊從霞山區劃出歸坡頭區。 2013年3月18日,南三鎮從坡頭區劃出,由新成立的湛江市南三島濱海旅游示范區管委會管理,但行政區劃仍屬坡頭區。 2014年6月,成立海東新區,與坡頭區委、區政府合署辦公。 2019年6月,南三鎮重新劃歸坡頭區管轄,形成現今區域范圍,沿用至今。 |
4、麻章區 1950年為湛江市郊區,設置潮滿、新鹿、東海、硇洲、通平、濱海等6個區。 1951年通平區劃歸遂溪縣,濱海區劃歸吳川縣。 1952年底,劃出東海、硇洲2個區建立雷東縣。 郊區轄新鹿、潮滿2個區。 1956年4月,撤銷新鹿、潮滿2個區,成立郊區工作辦公室,管理郊區的行政事務。 1957年5月,撤銷郊區工作辦公室,成立郊區辦事處。 1958年7月撤銷雷東縣,轄地劃歸郊區。 1958年10月,吳川縣的坡頭、龍頭和遂溪縣的麻章等區(社)劃歸郊區。 1961年5月,太平區(原通平區)由海康縣劃歸郊區。 1970年8月,撤銷郊區辦事處,除海頭公社由霞山區管轄、麻章公社由赤坎區管轄外,其余公社均由市革命委員會直轄。 1973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批準恢復郊區辦事處,海頭、麻章2公社復歸郊區管轄。 1984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郊區為縣級建制市轄區,管轄麻章、湖光、太平、東山、民安、東簡、硇洲等7個區62個鄉。 1986年11月15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湛江市郊區撤銷區公所設置鎮建制的批復》(粵府函[1986]262號)批準設立麻章、湖光、太平、東山、民安、東簡、硇洲7個鎮,為郊區轄區。 1994年10月1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關于廣東省湛江市郊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和更名的批復》(民行批[1994]140號)批準,郊區更名麻章區。 現名一直沿用至今。 |
5、遂溪縣 夏、商、周屬荊揚南裔。 春秋時楚越之交。 戰國屬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屬象郡。 秦末漢初屬南越。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屬交州合浦郡徐聞縣。 三國時初屬蜀,后入吳。 隋開皇十年(590),遂溪地設鐵杷、扇沙、椹川三縣。 唐貞觀二年(628),省椹川、扇沙入鐵杷縣,屬東合州。 天寶二年(743),改鐵杷縣為遂溪縣,縣址設今麻章區舊縣村,此為遂溪得名之始。 五代遂溪屬雷州。 宋乾道七年(1171),雷州改為雷州軍,遂溪屬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雷州軍為雷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雷州路為雷州府,遂溪屬雷州府。 清沿襲明制。 1913年,遂溪屬高雷道。 1915年,屬南路行政區。 1921年,屬南區。 1925年,屬第八行政區。 1938年,屬第十四區。 縣治于1948年10月遷往城月。 1950年3月,遷回遂城。 1950年2月,屬南路地區;9月,屬高雷專區。 1952年,屬粵西行政區。 1956年,屬湛江專區。 1958年,遂溪與廉江、海康南渡河以北合稱雷北縣屬湛江專區,縣城設廉城鎮。 1959年8月,遷遂城。 1960年,雷北縣改名雷州縣。 1961年,重分,復置遂溪縣,一直沿用至今。 |
6、徐聞縣 徐聞縣歷史悠久,是嶺南建制最早的縣份之一。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南越,置徐聞縣,轄今雷州半島地,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商賈云集,經貿繁榮。 古諺曰:“欲拔貧,詣徐聞”。 先后為合浦、珠官、珠崖、齊康、徐聞等郡(縣)署之駐地。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 徐聞縣歷經數度易名、析置,縣治數次搬遷,在興衰輪回中跨過2000多年的歷史。 曾被朝廷貶到徐聞的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稱“此邑士氣民風,亦自惇雅可愛,新會以南為第一縣”。 1958年11月,改名為雷南縣。 1960年11月復稱徐聞縣。 1979年至1983年8月,劃歸湛江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屬湛江市管轄,沿用至今。 |
7、廉江市 秦屬象郡地。 漢屬合浦郡合浦縣地。 三國吳屬高興郡地。 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 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 南朝梁、陳屬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 隋屬高涼郡石龍縣地。 唐高祖武德五年(623)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招義縣后改為干水縣),屬羅州郡。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為濂江縣。 北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廢羅州郡,濂江、干水、零綠縣劃入吳川縣。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析吳川西鄉復置石城縣。 1914年改名廉江縣,屬高雷道。 1949年11月,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省南路專員公署。 1950年9月,屬廣東省高雷專區。 1952年11月,屬廣東省粵西行政區。 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3縣合并為雷北縣。 1960年11月5日,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 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原廉江、遂溪、海康3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 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1日,湛江地區撤銷,實行市轄縣新體制,廉江縣屬湛江市。 1993年12月,撤縣設市改稱廉江市(縣級),沿用至今。 |
8、雷州市 秦朝時海康縣屬象郡地。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為徐聞縣(含今雷州半島),隸屬合浦郡,為郡、縣治所。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為合浦縣(含今雷州半島),隸屬合浦郡,為郡、縣治所。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改為合浦縣(含今雷州半島),隸屬合浦郡,為郡、縣治所。 齊武帝永明二年(484),為齊康縣,隸屬齊康郡,總領今雷州半島。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為齊康縣,隸屬合州,為州治所。 隋文帝開皇八年(588),為隋康縣,隸屬南合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為海康縣,隸屬合州。 這是海康縣名之始。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為海康縣,隸屬雷州,為州治所。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為海康縣,隸屬海康郡,為郡治所。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海康縣,隸屬雷州郡,為郡治所。 后梁太祖開平四年(910),為海康縣,隸屬海康,為郡治所。 南漢劉䶮乾亨元年(916),為海康縣,隸屬古合州,為州治所。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為海康縣,隸屬雷州軍,為軍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為海康縣,隸屬雷州路,為路治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為海康縣,隸屬雷州府,為府治所。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為海康縣,隸屬雷州府,為府治所。 1913年,府制撤銷,為海康縣。 縣初屬高雷道,后屬南路行政委員公署,再改名為南區綏靖公署。 1949年4月,為海康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949年11月26日,為海康縣,隸屬廣東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1月27日,為海康縣,隸屬雷州人民行政督導處。 1949年12月5日,海康解放,隸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為海康縣,隸屬廣東省高雷專區。 1952年11月,為海康縣,隸屬廣東省粵西行政區。 1956年2月,為海康縣,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1958年11月16日,撤海康縣建制,南渡河以南劃歸雷南縣,南渡河以北劃歸雷北縣,均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1961年3月9日,恢復海康縣建制,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海康縣名一直沿用至1994年4月26日。 1978年9月,隸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1日,改為市下轄縣新體制,隸屬湛江市。 1994年4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 屬縣級市,委托湛江市管轄。 |
9、吳川市 吳川在唐虞時代為南交;西周時代為百粵地;秦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分郡置縣,屬合浦高涼縣;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43)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屬高涼郡;梁陳屬羅州高興郡:隋開皇九年(589)廢平定縣,置吳川縣,仍屬高涼郡;唐屬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宋屬辯州;元屬化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屬化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屬高州府;清仍屬高州府;1913年屬廣東省高雷道,1926年屬廣東省南路行政區,1945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吳川屬南路專區,后改屬高雷專區。 1952年5月,吳川縣與梅茂縣合并,改稱吳梅縣,屬廣東省粵西行政區。 1953年復稱吳川縣。 1958年10月,吳川縣與化縣合并為化州縣。 1961年4月,吳川與化州分縣改名吳川縣,屬湛江地區。 1983年撤銷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并,市領縣體制,吳川縣屬湛江市。 1994年5月,吳川撤縣建市,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