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保稅區于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全國第一家內河港型保稅區,也是張家港第一家國家級開發區。轄區面積152平方公里,含3個街道、44個行政村、社區(村26個、社區18個),常住人口33萬。多年來,保稅區知責擔責、知重負重,堅持以經濟大鎮、龍頭板塊的發展定位來自我鞭策、激勵擔當,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經濟運行貢獻度持續提升。經濟運行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2023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5億元【占全市25.5%】,規上工業總產值1603.9億元【占全市28.5%】,工業投資59.4億元【占全市25%】,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占全市25%】,進出口總額200億美元【占全市49.6%】,限上批發銷售額4993.9億元【占全市55%】,主要經濟指標均占全市1/4以上,其中五項指標完成總量位列全市第一。
產業發展集聚度持續提升。立足全球視野,堅持開放發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經濟”等“四新”產業格局。近年來,大力發展化工和裝備兩大產業,打造了揚子江化學工業園、揚子江裝備產業園、保稅物流園、環保新材料產業園等重點園區,集聚了陶氏、霍尼韋爾等24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7家世界化工50強企業,新引進了大族激光、天齊鋰業、默克半導體等行業龍頭項目。現有規上工業企業437家【占全市28%】,外資企業353家【占全市32%】,上市企業11家【占全市32%】,納稅超5000萬元企業48家【占全市的37%】,納稅5000萬元企業中工業企業占全市的51%。
創新驅動活力度持續提升。突出創新核心地位,累計獲評國家領軍人才15人、省“雙創計劃”人才51人、蘇州“姑蘇計劃”人才89人;擁有有效高企20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2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39家;獲批全省首批化工中試基地,建成上海張江·張家港創新中心、保稅區科創園、泛半導體產業園等科創載體,科創孵化載體面積近40萬平方米。引進霍尼韋爾UOP中國研發及工程中心、PPG創新中心等一批研發平臺,大中型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入選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獲評全國第一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獲批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在張家港市率先啟動招商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激發招商隊伍活力。
沿江生態靚麗度持續提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嚴格落實“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全力推進環保領域重點整治。調減3公里規劃化工岸線為生態岸線,縮減化工園區面積5平方公里,園區實現封閉化管理,建成國內首個危化品運輸綜合管理中心,在全省化工園區考核評價中位居第2,獲評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國家級綠色化工園區。各級考核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PM2.5平均濃度實現五連降。大力實施香山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張家港灣建設,張家港灣獲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行動優秀案例、省人居環境范例獎。
幸福民生滿意度持續提升。突出以民為本,堅持將八成以上的公共財力投向民生領域。近年來,在改造提升老街區基礎上,基本完成8.5平方公里的濱江新城開發建設,總投資4.5億元的金港文化中心建成投用,“港城西大門”形象煥然一新。實施村級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德積高端紡織產業園、長欣科創園建成啟用,長山重裝園、后塍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南沙工業集中區、長埭智能物流產業園等村級載體加快建設,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1346萬元。沙洲優黃文化園獲評“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蘇州唯一。安置房建設、安置房辦證、房票安置等工作有序推進。文明創建富有成效,安全生產平穩可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
張家港經開區成立于1993年,位于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張家港的主城區,2011年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區域面積為153平方公里,總人口58.6萬,其中戶籍人口29萬;下轄4個城區街道、5個城郊辦事處,管理53個社區、22個行政村。獲評“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20多項“國字號”榮譽。
一、綜合實力加速攀升
累計批辦外資企業490家,其中世界500強和國際行業龍頭投資企業50多家。擁有上市企業11家,規上工業企業382家,其中銷售超億元工業企業160家,入庫稅金超5000萬企業42家。2023年,完成GDP1001.37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952.8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76.93億元、工業投資81.7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7億美元。
二、新興產業加速集聚
聚焦高質量發展,堅持“項目為王”,重點發力“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化合物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全力建設新興產業創新集群,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長城寶馬光束整車為引擎,集聚了“全球燈塔工廠”采埃孚,以及麥格納、加特可、中鑫汽配等全球知名企業,獲批“江蘇省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特色創新(產業)示范園區”。新能源產業:主攻鋰電、氫能、光伏三大領域,簽約落戶了世界500強第222位的盛虹集團、建設總投資306億元的60GWh儲能電池超級工廠和新能源電池研究院,集聚了蔚藍鋰新、國富氫能、愛康科技等龍頭企業。 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依托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家港研究院、集成電路產業促進中心兩大平臺,集聚了晶臺光電、華燦光電、愛特微、賽森電子等企業,其中自主培育的鍇威特于2023年8月科創板成功上市。
三、科技創新加速引領
堅持“創新驅動”,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致力建設最優質的科創高地:既“重數量”更“重質量”,重點招引潛力類、重點類科技招商項目,累計培育市級以上領軍人才超600名,其中國家級人才17名。致力構筑全鏈條的創新生態:推進科創載體提檔升級,建有沙洲湖科創園等超百萬方高端載體。致力培育梯隊式的領軍企業:實施優質企業“攀峰計劃”,累計培育高企296家,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5家。經開區獲批“中國創新力開發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等榮譽,掛牌“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區、蘇州自貿區聯動創新區”。 |
3、高新區(塘橋鎮) 高新區(塘橋鎮)是江蘇省級開發區,位于張家港市東南部,區域面積約9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7萬人,戶籍人口9萬人;下轄3個區域綜合管理服務中心、14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另于2023年成立3個動遷安置社區。是蘇州唯一連續榮膺六屆的全國文明鎮,先后榮獲“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中國精紡·毛衫名鎮”、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202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8.4億元,可比價增速1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9億元,同比增長23.7%,規上工業總產值207.23億元,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61.29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2.5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947萬美元。
區位優勢明顯。未來滬蘇通、滬寧沿江、通蘇嘉甬、蘇州軌道10號線“四鐵”交會于此。滬蘇通鐵路、滬寧沿江高鐵已開通并設樞紐站,通蘇嘉甬高鐵、軌道10號線計劃分別于2025年、2028年實現通車。未來高鐵到虹橋25分鐘,浦東新樞紐40分鐘,南京45分鐘,杭州60分鐘,正加速融入上海“半小時通勤圈”、長三角“一小時都市圈”。
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徐家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吳王夫差養鹿之地鹿苑古鎮。古黃泗浦是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唐代高僧鑒真第六次成功東渡吉祥地。當代水利專家張光斗、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等先賢名流都誕生于塘橋。先后獲得全國圍棋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產業基礎良好。是蘇南鄉鎮工業發源地之一,素有“金塘橋、銀鹿苑”的美譽。目前區鎮主導產業為紡織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0%以上;毛紡織全產業鏈營收規模近全省35%、全國15%。近年來,區鎮加快產業轉型,精心構建數字經濟、智能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紡織“2+2+1”現代產業體系,累計引進超億元項目57個,超10億元項目10個,超50億元項目1個,著力打造新能源、數字經濟、高端紡織等三大特色產業集群。
創新生態優越。獲批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與科技部人才開發中心合作,實體化運行全國首個“科技創新研修院”。在全省率先啟動“規上工業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工作,全球遴選招募“東渡人才創業街區”載體運營“揭榜掛帥”機構,提升科創載體發展能級。三年來,新開工“東渡人才港”科創載體超百萬方、累計投用超30萬方;圍繞科技招商、人才引進、高企培育等方面,建立健全“東渡揚帆”政策體系,累計引進科技招商項目431個;現有有效高企111家,獲評蘇州市級以上瞪羚企業1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1家;入選國家重大人才3名、省雙創人才8名、蘇州姑蘇領軍人才23名、張家港市領軍人才49名。
城市風景獨好。圍繞城市東部中心建設,完善交通、文體、教育、醫療、生態等城市功能。堅持“規劃引領、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累計編制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等42項規劃,實現專規和重點地塊控規、城規全覆蓋;加快“三區域一中心”片區綜合開發,“三橫三縱”快速路體系基本拉開;引入梁豐高級中學高新區實驗學校等優質公建配套項目,打造了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之一黃泗浦生態園等新地標。在全市率先開展大氣污染預報、溯源、追蹤,深化提升大氣VOC駐點管家服務,重點企業VOC年排放總量同比減少35%。地表水市考斷面三類水比例達100%。
文明蔚然成風。深化文明創建,創成蘇州大市唯一蟬聯全國文明鎮“六連冠”鄉鎮。探索網格化社會治理,啟動“網底工程”,依托集成指揮中心和147個微網格,打造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管理、網格化聯動、集成化指揮的基層治理新體系。堅持文化惠民,實現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開辟了錢昌照故居等文化陣地,舉辦了圍甲聯賽等特色活動,形成了“圍棋、書法、東渡”三大文化品牌。 |
冶金工業園(錦豐鎮)位于張家港市北部,區劃面積114.32平方千米,轄2個辦事處、23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7萬,其中戶籍人口11.48萬。蟬聯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文明鎮”,獲評江蘇省鄉村振興先進集體、蘇州市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地區、蘇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示范鎮。
園鎮現有工業企業超1800家,世界500強企業3家、規上企業153家、銷售超5000萬元企業74家、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企業2家、境內上市企業5家,獲評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19家,形成新材料、新醫療、新能源三大優勢產業板塊,擁有沙鋼、信義、浦項不銹鋼、勱迪等一批龍頭型企業,建有江蘇沙鋼研究院、高品質特殊鋼冶金與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家港產業中心,張家港醫療器械高新產業園躋身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十大基地,玖隆物流園獲評全國優秀物流園區。
2023年,園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76.69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775.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96億元,位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8位。 |
5、樂余鎮 樂余鎮位于張家港市東北部,2003年8月由原樂余與原兆豐兩鎮合并而成。東與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相鄰,南與南豐鎮接壤,西與冶金園(錦豐鎮)毗連,北與南通隔江相望,鎮域面積78.58平方公里,擁有長江岸線17.84公里。總人口9.6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38萬人;下轄1個辦事處、5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2個涉農社區。先后獲評國家衛生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
2023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42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83.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
“十四五”以來,樂余鎮立足“打造臨江特色產業示范區、建設港城美麗后花園”發展定位,全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產業質態穩步提升。緊盯智能裝備、高端紡織兩大特色產業鏈,發力“雙招雙引”,加快創新轉型,落地京東長三角智能產業基地、港城智能智造大數據產業園等一批高能級的重大項目,涌現出以七洲化工、海獅機械、長力機械、飛馳環保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打造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創新集群。鄉村振興活力煥發。發布“錦繡魚米鄉·臨江幸福地”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規劃,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深入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縱深推進村級經濟“3550”工程,以鎮村雙向奔赴促進融合發展。民生保障用心用情。堅持以民為本,在蘇州市率先推行整鎮制村(居)民醫療互助項目,率先提出兒童友好型鄉鎮建設,創成蘇州首批“兒童友好”社區,“童心童行·樂享樂余”項目作為全國唯一鄉鎮項目入選全國首屆兒童友好博覽會案例。文明善治蔚然成風。創新實施“微網格·大黨建”工程,打造“黨群共建、政社共治”的基層治理樂余樣板;塑樹“樂文明”總品牌,開展“八大攻堅行動”,爭創全國文明村鎮;啟動“報春花”鄉村文化振興計劃,搭建群眾藝術普及推廣平臺,讓樂余元素在“江南文化”中閃耀。 |
6、鳳凰鎮 鳳凰鎮位于張家港市最南端,與常熟、江陰交界,因境內鳳凰山而得名,2003年8月由原鳳凰、西張、港口三鎮合并組建而成,鎮域面積78.8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6個社區,戶籍人口約6萬余人、流動人口約6萬余人。歷史上,鳳凰鎮先后走出4位狀元、32名進士,被譽為“進士之鄉”;現如今,鳳凰鎮擁有恬莊古街、紅豆樹、永慶寺等物質文化遺存,以及河陽山歌、河陽寶卷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鳳凰鎮以新時代“三鎮五區”建設為總目標【創新強鎮、文旅名鎮、生態美鎮;產業協同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融合發展標桿區、社會治理先行區、文明和諧首善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均衡,先后被列入“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首批“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省生態宜居美麗示范鄉鎮”,先后獲評“中國百強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產業布局合理,經濟運行穩健。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特色半導體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比近70%。2023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4.9億元,同比增長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41.55%;規上工業總產值324.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9.4億元,同比增長13%;工業投資20.65億元,同比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3483萬美元,同比增長25%;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同比增長5%。飛翔醫藥產業園是蘇州市首家(唯一)醫藥產業園(綠色制造)。
聚才引智有力,創新活力涌現。依托全省鄉鎮層面唯一的省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園、首家鄉鎮建辦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蘇州市首批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鳳凰科創園,大力推進科技招商、人才引培、科企培育,認定科技招商項目150個、其中潛力類項目90個、重點類項目10個,累計培育張家港市級及以上人才164名、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成功上市全市科創板“第一股”廣大特材、全市首家上市人才企業富淼科技,協昌科技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全鎮上市企業總數達3家。
農文體旅融合,品牌特色鮮明。依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鳳凰水蜜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內影響力最大的少兒足球賽事——“貝貝杯”青少年足球賽、全市首家國家AAAA級景區——鳳凰山風景區以及全市首家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肖家巷等品牌優勢,走出了一條以農文體旅深度融合帶動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道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漸次呈現。
公共服務均衡,民生保障穩固。鳳凰鎮人民醫院、便民服務中心、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鳳凰高級中學,鳳凰、恬莊農貿市場改造等民生工程建成投用,村均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超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8萬元。搶抓體制改革機遇,有效承接2238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以“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社會治理一張網”為架構的扁平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全面形成。
接下來,鳳凰鎮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切實扛起“經濟大鎮”責任擔當,聚焦“高質量發展突破年”工作主題和“135”年度目標,圍繞“三突破三提升”目標任務,著力打造現代化江南精品示范鎮,為我市加快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張家港實踐、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7、南豐鎮 南豐鎮位于張家港市東北部,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東靠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峙南通,204國道和滬通高鐵穿境而過,地域面積62.49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2023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586.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83億元、工業投資27.6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165萬美元、進出口總額23.5億美元。在最新的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中,南豐位列第49位。
南豐鎮產業基礎雄厚、區位優勢明顯、營商環境優越。“十四五”以來,圍繞“五年再造一個新南豐”的總目標,堅持“港產聯動、綠色發展”,持續加快創新轉型步伐,形成了“兩大片區、八大園區”的產業格局,構建了“133”現代產業體系,即打造1個2000億規模的現代冶金產業基地,加快構建新裝備、新能源、物流貿易3個“百億級”產業集聚區,加速形成科技招商3個高值創新產業集群,著力打造“港城最具潛力的東部片區增長極”。 |
8、大新鎮 大新鎮位于張家港市北部,西鄰保稅區、南接經開區、東連冶金園、北濱長江,擁有長江岸線7.9公里,鎮域面積40.48平方公里,下轄8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人口約7.7萬,享有“全國五金之鎮”美譽。近年來,大新鎮狠抓招商突破,提優城鄉品質,做實民生事業,強化黨的建設,始終圍繞“活力、精致、幸福”這三個關鍵詞加壓奮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活力大新:經濟發展培育“新”動能。2023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8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6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82.52億元;固定投資10.49億元,工業投資2.04億元。近年來,大新鎮充分利用沿江區位優勢,先后簽約東方雨虹、眾犇汽車配件、新強聯風電高端裝備等項目,其中新強聯項目總投資超30億元,從拿地到開工僅用時半年,“五證兩書”一日齊發,實現“拿地即開工”,開工速度、單個項目投資體量均創大新歷史新高。全力深耕人才工作,獲評國家級人才1名。宏寶鍛造、宏寶工具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新商會獲評全國“四好”商會。
精致大新:城鄉建設展現“新”圖景。目前,大新鎮總體形成北部沿江產業發展區、中部城鎮生活區、西南部生態農業區的清晰格局。近年來,圍繞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同步推進新鎮區與新農村建設,讓大新人民既能暢享農村美,又能隨時獲得城市生活的品質與便利。2010年起啟動新鎮區建設,截至目前,新鎮區已建市民公園、學校、商業綜合體等配套設施,星巴克、全季酒店等高端業態已入駐。新農村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的“稻花鄉俚”,以北橫套沿線拆違治水為起點,融入農業科技、婚俗文化、鄉村旅游等元素,獲評“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立足沿江區域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在沿江1200米的生態岸線上,積極打造新海壩濱江生態濕地。2023年,我鎮成功舉辦蘇州市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發布鄉村振興片區化發展規劃,稻米文化園開園,“古吳軒——長江書房”掛牌啟用,農文旅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村均經營性收入達到1129萬元。
幸福大新:社會民生呈現“新”氣象。緊盯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堵點難點,創新實施“黨建引領社區區域一體化治理”模式,2個項目獲評蘇州市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案例(上榜率全市第一),橋頭村獲評“蘇州市‘楓橋式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持續深化基層“三整合”改革,通過蘇州市復評并位列優秀等次。新南幼兒園高標準通過省級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創建驗收。大新醫院成功獲評全市首家江蘇省社區醫院,并與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全市率先探索“府院合作”模式,醫共體一體化信息平臺正式上線發布。我鎮首創的小品《打折》勇奪全國“群星獎”,小品《瓜》、女子群舞《江河之畔》分別獲評第五屆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金、銀獎。啟用全市首家鎮級安全生產警示教育館和全市首個鄉鎮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站,群眾安全感、居民滿意度逐年提升。
面向未來,大新鎮將立足“承載優質項目、承接產業溢出,建設‘活力、精致、幸福’的高品質特色小鎮”的全新定位,推進“中改、西進、南拓、北延”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努力打造“科技招商助力鄉村振興”“美麗村莊連片發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大新樣板,力爭“十四五”末實現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200位的目標。 |
9、常陰沙農業園區 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位于張家港東南部,園區行政區域面積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下轄7個社區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萬多人。園區原為省農墾常陰沙農場,1961年4月,改為國營機械農場,定名為江蘇省國營常陰沙農場;2004年3月,實行屬地管理;2005年2月,撤銷農場建制,成立常陰沙管理區;2008年10月,更名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013年8月,更名為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常陰沙人民歷經近七十年的艱苦奮斗,先后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2022年,常陰沙獲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省級生產型數字農業農村基地、鄉村休閑旅游農業特色模式(項目)和蘇州市“江畔田園”特色康居示范區。常陰沙大米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入選蘇州市2023年度地理標志品牌培育計劃項目。聯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獲評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今年以來,園區上下以張家港精神為指引,緊扣市委“高質量發展突破年”工作主題,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瞄準“打造蘇南更高質量的現代化農業園區”總定位,堅持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呈現出產業形態優化升級、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的生動局面。主要表現:
現代農業增勢賦能。聚焦產業發展,完成新一輪國有土地調整,規模化種植得到鞏固提升。啟動建設總投資2500萬元、占地1300畝的“智慧農場”二期項目。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1000畝。聚焦綠色生態,深入實施部級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推廣沼液還田6000畝、收貯秸稈2000噸。新申報綠色食品6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0%以上。聚焦特色品牌,大田示范方引進試驗稻麥新品種20余種、新技術3項。聚焦聯農帶農,新落地農業企業13家,累計32家,獲評蘇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累計6家。新增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累計35家;新增家庭農場2家、累計73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PPP項目平穩運行,年產各類果蔬6000余噸,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農民人均增收1.5萬元。
旅游格局不斷刷新。“稻麥樂園”“四季花海”“臨江主題公園”三大核心旅游板塊加速成型,“常陰沙會客廳”“一縷炊煙”“江畔田園”等項目建成投運。常陰沙花海成功獲評蘇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成功承辦江蘇省“蘇韻鄉情”鄉村休閑旅游推介活動,順利舉辦常陰沙“吳優數旅”金秋鄉村歡樂游,鄉村旅游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田園研學品牌“破圈”出彩,“野趣常陰沙”小程序完成功能升級,全年接待市中小學校研學團隊超5000人次。常北社區成功入選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育單位名單,相關案例入編全國第九屆綠色發展論壇《2023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案例匯編》。
人居環境更富成效。聚力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以“四沿”“五旁”為重點區域,定期開展“四清一改”專項整治,每周落實“1234”督查通報機制,全面推廣“人居環境+積分制+互聯網”工作模式,在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考核中持續保持全市前列。常北社區獲評蘇州市“美麗果園”特色村。常陰沙獲評2023年度張家港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鎮級典型案例,常南、常西社區獲評村級案例。常東、常西、常北3個社區獲評季度晴榜村。常陰沙環衛所獲評張家港市生活垃圾分類優秀單位。
百姓生活幸福和諧。城鎮社會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高校應屆畢業生、退役軍人、特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率常年保持99%以上。常陰沙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網格化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文明創建持續推進,群眾性文體活動常態化開展。社會治安緊抓不放,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平安創建成效顯著,“八大類”案件連續多年保持零發案。 |
10、雙山香山度假區 雙山香山旅游度假區由雙山島和香山景區兩個區域構成,共26.69平方公里,擁有較好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雙山島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內洲堤內面積16平方公里、洲堤外灘涂濕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環島岸線16.8公里,原為張家港一個獨立的鄉鎮。2001年,投資建設雙山高爾夫球場(占地約2500畝,27洞標準球場),2003年投入運營,是國內稀有的島嶼型高標準高爾夫球場。2010年起,市委市政府決定,結合“萬頃良田工程”,對3400余戶農戶進行整體搬遷,累計投入約40億元。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雙山辦事處從金港鎮獨立出來,組建成立張家港雙山島旅游度假區。2012年12月,成功獲批江蘇省級旅游度假區。2018年7月,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啟動雙山香山一體化運作,優化整合雙山香山資源。2018年12月,經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更名擴容為張家港雙山香山旅游度假區。
香山景區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山體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136.6米(張家港制高點)。2010年起,投入約20億元開展生態修復前拆遷工作。2013年,啟動香山生態修復建設,投入約3.6億元建成“一湖二路三園”。2014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6年獲評江蘇省首家“文明旅游示范景區”。香山東麓東山村遺址距今有8000年歷史,是長江、太湖流域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近代“劉氏三杰”(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等都曾先后到訪香山。景區內有采香徑、梅花堂、桃花澗等古景,也有明香湖、沁香樓、攬勝亭、荷花茶廳等新景。其中,香山梅嶺占地300畝,種植萬株梅花樹,為360度全角度觀賞的專類園,在長三角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