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诱惑av_古典武侠第一页久久777_蜜桃一区二区三区_色悠悠久久_久久天堂_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重點推薦 > 榆林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榆林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榆陽古屬雍州。

商時屬鬼方,西周為獫狁所轄。

春秋時為林胡、白翟地。

戰國初屬魏,置上郡。

秦為上郡。

漢仍置上郡,并設龜茲、鴻門、獨樂三縣。

三國為匈奴所據。

東晉時,初屬后趙,置上郡。

后屬前秦,又屬后秦。

赫連勃勃建大夏國,為大夏國都統萬城隸地。

北魏滅夏,置夏州。

并在原漢龜茲縣設上郡,屬國城。

北周時設銀州,為銀州州治。

后周置稱渾戌。

隋開皇初改德靜鎮。

大業九年(613年)置德靜縣,屬朔方郡。

唐設銀州(治儒林)。

宋代為西夏地,設左廂神勇軍司,監軍司駐地稱彌陀河。

元為延安路管轄,為米脂縣地。

明初為延安府管轄,仍屬米脂縣。

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榆林衛,成化九年(1473年)榆林衛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設榆林鎮。

清初,仍沿明代舊制。

雍正八年(1730年)榆林衛改設榆林府、榆林縣,府治榆林縣。

民國初(1913年)廢府置榆林道,道治榆林縣。

1933年撤銷道制,1935年設陜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地榆林縣。

1946年10月榆林縣東南部鎮川、清泉等地和橫山縣響水、武鎮等地解放,建立鎮川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川堡)。

轄鎮川、鹽灣、清泉、魚河、武鎮、響水6個區,42個鄉。

1949年4月鎮川縣改設為榆林縣。

同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設榆林市人民政府。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縣。

同時與橫山、神府縣相互調整區劃,榆林縣武鎮區、響水區劃予橫山縣,橫山縣河北區劃予榆林縣,神府縣開光區、雙建區劃予榆林縣。

1953年末轄榆林市及鎮川、清泉、上鹽灣、魚河、古塔寺、青云山、安崖底、雙山堡、牛家梁、孟家灣、馬合、芹河、巴拉素13個區,87個鄉(街),823個村,12個居民委員會。

1956年3月調整為9個區、1個直屬鄉。

1958年9月撤區并鄉,設23個鄉(鎮)。

同年12月橫山縣并入榆林縣,轄33個人民公社(鄉鎮)、97個生產管理區、469個生產大隊。

1961年9月榆林橫山分縣后,榆林縣轄28個人民公社,3個代政農場,下設388個生產大隊,19個分場。

此后全縣區劃雖經數次調整,但榆林縣轄域再未變動。

1984年7月實行政社分設,恢復了鄉鎮,行政村建置,轄4鎮24鄉,4個街道辦事處,86個居民委員會,480個村民委員會,1633個自然村。

1988年9月撤銷榆林縣設立榆林市(縣級)。

1989年7月撤榆林鎮及其下屬8個辦事處,設榆陽鄉和鼓樓、新明樓、上郡路、青山路4個街道辦事處(鄉級)。

1999年末全市轄10個鎮、18個鄉、4個街道。

2000年6月撤銷榆林市設榆陽區,榆林地區改設為榆林市,榆陽區隸屬榆林市。

2001年12月轄12個鎮、12個鄉、4個街道。

2003年3月增設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3個街道辦事處。

2011年10月,撤銷安崖鎮與大河塔鄉合并設立大河塔鎮;撤銷劉千河鄉與青云鄉合并設立青云鎮;撤銷余興莊鄉與古塔鄉合并設立古塔鎮。

2000年7月,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沿用至今。

西周為犬戎、西申(白翟)地。

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

戰國北屬林胡,南歸魏境。

秦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和膚施縣。

東漢屬并州刺史部上郡膚施、奢延縣,今響水一帶屬圁陰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屬大夏、前趙、前秦、后秦。

北魏屬夏州化政郡巖綠縣。

北周保定三年(563)今橫山鎮東黨岔為銀州治,隋開皇三年(583)于州治兼設儒林縣,大業十三年(617)屬梁國。

清雍正九年(1731)升懷遠堡置懷遠縣,屬榆林府。

1913年改懷遠縣為橫山縣,隸屬榆林道。

1928年榆林道撤消,省直轄。

1935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6年陜甘寧邊區橫山縣政府由初設的韓岔遷殿市鎮。

1948年屬榆林分區,1949年11月設河北區,1950年初,河北區劃榆林,1958橫山縣制撤銷,本境分別劃入榆林、靖邊、米脂縣。

1961年9月,恢復橫山縣,2015撤縣設區改設橫山區,至今。

境內春秋屬晉國。

戰國屬魏國,后屬趙國。

隋開皇十年(590)在北部復設富昌縣,五代后唐天祐七年(910)升鎮為縣,八年(911)升府州領府谷縣(今府谷縣城)。

正大三年(1226),復設府谷縣,咸淳六年(1269),州廢,并建寧縣入府谷縣,隸葭州。

洪武六年(1373)廢,十三年(1380年)復置縣,仍屬葭州,成化七年(1471)屬榆林衛,弘治十八年(1505)屬神木道。

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設榆林分區,府谷縣改屬陜甘寧邊區榆林分區,府谷共轄8個區委。

清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改屬榆林府。

1912年,廢府制,歸省直屬。

1914年,改屬榆林道。

1926年,廢道制,復歸陜西省直屬。

1949年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設榆林分區,府谷縣改屬陜甘寧邊區榆林分區,1958年12月,府谷縣與神木縣合并。

1968年3月,府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屬榆林地區。

1981年12月,恢復府谷縣人民政府,隸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

2000年7月,榆林撤地設市,府谷縣隸屬榆林市。

春秋時屬晉、魏、秦屬上郡,漢置上郡奢延縣。

東晉、十六國時為后趙,前秦之地,東晉義熙三年(407),后秦劉勃勃(后改姓赫連氏)占據上郡,建大夏國,并筑統萬城。

明成化中于今縣西南新城堡設靖邊營,取綏靖邊遠之意。

清雍正九年(1731)始置靖邊縣,屬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改屬延安府。

同治八年(1869)縣治移至鎮靖堡。

1912年屬榆林道。

1935年鎮靖解放,民國政府遷往寧條梁鎮,5月份成立了靖邊縣蘇維埃政府(稱西靖邊)。

9月份陜北工農民主政府在青陽岔成立靖邊縣蘇維埃政府(稱東靖邊)。

1936年9月在杜元峁建立新城縣(西靖邊)。

1937年三縣合并仍設靖邊縣。

1941年直屬陜甘寧邊區。

1942年政府由鎮靖遷至張家畔,將鳳凰、羅澗劃入吳起縣。

1945年寧條梁劃入安邊縣。

解放戰爭時期靖邊縣屬三邊分區。

1949年7月改屬延安分區。

1950年屬榆林分區,1968年屬榆林地區,2000年7月屬榆林市。

2001年撤中山澗鄉、水路畔鄉合并成立中山澗鎮,撤三岔渠鄉并入東坑鎮,撤新農村鄉并入張家畔鎮,撤畔溝鄉并入青陽岔鎮,轄9個鎮、13個鄉、1個國營農場。

2011年撤五里灣鄉并入周河鎮,撤大路溝鄉、楊米澗鄉,合并成立楊米澗鎮,撤天賜灣鄉、喬溝灣鄉,合并成立天賜灣鎮,撤高家溝鄉并入楊橋畔鎮,撤新城鄉并入王渠則鎮,轄11個鎮,6個鄉。

北魏神元年(428)平赫連昌后,于今定邊縣設大興郡。

太和十二年(488)于東境設新(即國字)縣,西魏大興郡改名五原郡。

北周時置大興縣,為大興郡治。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縣。

北宋元符二年(1099)筑定邊城,后置軍。

明正統二年(1437)于今址設定邊營,取底定邊遠地方之意。

清雍正九年(1731)改設定邊縣,屬延安府。

1913年屬榆林道。

1928年直屬省。

1937年于縣設陜甘寧邊區三邊專署,后改為三邊分區。

1949年8月,設定邊縣人民政府,屬陜西省陜北行署。

1950年屬榆林專區。

1981年縣革命委員會改為縣人民政府。

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鎮),轄4個鎮,26個鄉。

1997年12月,賀圈、白泥井、楊井、白灣子、堆子梁、新安邊、姬塬7個鄉改為鎮建制。

至此共轄11個鎮,19個鄉。

2001年12月,撤并劉峁塬、堡子灣、羅龐塬、胡尖山、海子梁5個鄉。

至此共轄11個鎮,14個鄉。

2011年6月,撤并王盤山、白馬崾崄、黃灣、周臺子、武峁子5個鄉,轄15個鎮,5個鄉。

至此共轄20個鄉鎮。

夏商為雍州地,春秋為赤翟、白翟之地,戰國屬魏上郡,秦設上郡,漢為翟國,三國兩晉時為州地,隋唐為綏州、雕陰郡,宋為綏德軍、綏德州,明為延綏鎮、綏德州,清為直隸州。

1913年廢州設綏德縣,隸榆林道。

1933年撤銷道制,綏德縣直屬陜西省。

1944年,綏德分區增轄新成立的子洲縣。

1948年,綏德分區又增轄橫山縣、鎮川縣。

1949年,綏德分區改屬陜北行政公署。

1950年,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綏德專區),隸屬陜西省,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子長、延川等8縣。

1956年,綏德專區撤銷,劃屬榆林專區。

1958年,清澗、子洲、吳堡3縣并歸綏德縣,1961年劃出。

1969年榆林分區專員公署(榆林專區)改稱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綏德縣屬之。

2000年,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綏德縣屬之,沿襲至今。

2001年撤蘇家巖鄉并入崔家灣鎮,撤土地岔鄉并入滿堂鄉,撤田家岔鄉并入義合鎮,全縣共轄11鎮9鄉。

2011年撤銷馬家川鄉并入中角鄉設中角鎮;撤趙家砭鄉,并入四十里鋪鎮;撤河底鄉,部分村劃棗林坪鎮,部分村劃定仙焉鎮,全縣共轄12鎮4鄉。

周屬翟國。

春秋屬白翟,后翟人降晉歸屬晉國。

戰國時期,屬趙、魏。

秦屬上郡膚施縣。

漢屬上郡獨樂縣。

三國兩晉紛爭時,被羌胡占據,為三城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屬化政郡革融縣。

西魏廢帝元年(552年)于境東北設開疆縣,于境西設撫寧縣并兼為撫寧郡治。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乞銀城設銀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撤銀州,設雕陰郡。

唐貞觀二年(628年)廢雕陰郡,改設銀州郡,復設撫寧縣。

五代十國轄于定難軍。

宋朝,銀州被西夏統治,在縣城紅花坪建畢家寨,寶元二年(1039年)改為米脂寨。

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收復,始建米脂城。

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設米脂縣,屬綏德州。

元為陜西行省延安路綏德州管轄,建村社、里甲兩級基層政權。

明清為鄉、里、甲三級政權。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政權,改名天保縣,隸陜西布政司延安府綏德州。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占領天保縣復稱米脂縣。

1913年屬榆林道,1921年設區,1928年屬省,1934年改保甲制,1935年屬榆林第一督察區。

1937年7月15日,劃屬陜甘寧邊區,隸屬綏德專區。

1942年建臨時人民政權─米脂縣務委員會,屬邊區政府綏德分區。

1943年米脂解放,1944年米脂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設銀城市、何岔、桃鎮、印斗、民豐、民權、龍鎮、臥羊9區(市),下轄59鄉487村。

1949年屬綏德專區。

改全縣9區60鄉為8區(市)51鄉。

1955年5月,米脂縣人民政府改稱米脂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9月,米脂劃入榆林專區。

1958年9月,撤銷區鄉制,成立城關鎮、楊家溝、桃鎮、印斗、高廟山、沙家店、龍鎮、杜家石8個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10日,葭縣與米脂合并,稱米脂縣。

翌年3月,葭縣8個人民公社和榆林縣鎮川、清泉人民公社,橫山縣傅家坪人民公社先后并入米脂縣,轄18個人民公社873個生產隊。

1961年6月,全縣18個人民公社調整為39個人民公社,1112個生產大隊。

9月1日,米葭縣分設,恢復原建制,米脂縣調整為13個人民公社,345個生產隊。

1968年2月13日,成立“米脂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

1984年7月1日,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置撤銷,改為鄉(鎮)、行政村、自然村建置,12月設米脂鎮、桃鎮鎮、龍鎮鎮,并從城郊鄉分出十里鋪鄉,共轄3鎮12鄉。

2000年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區改市歸榆林市管轄。

2001年末,全縣轄城關鎮、沙家店鎮、杜家石溝鎮、桃鎮鎮、印斗鎮、楊家溝鎮、龍鎮鎮、城郊鄉、郭家砭鄉、郭興莊鄉、橋河岔鄉、十里鋪鄉、高渠鄉、李站鄉、姬岔鄉7鎮、8鄉,共有15個鄉鎮。

秦屬上郡,西漢惠帝五年(前190)在境內設圜陰縣,東漢末縣廢。

北周保定二年(562)于境西北部設中鄉縣。

隋開皇元年(581)改名真鄉縣,南部是延福縣轄地。

宋至道(995-997)后被西夏占領,縣廢,元豐五年(1082)收復,設葭蘆寨,元符二年(1099)改設晉寧軍。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為晉寧州,二十四年(1184)改為葭州。

明洪武七年(1374)撤銷州制,設立葭縣,十三年(1380)復設葭州。

乾隆元年(1736年)改為縣級州,隸屬榆林府。

全境分三里,下屬七都,轄車會、響石、界牌、開光、德勝、岔道鋪、古木、神泉、烏龍鋪、浮圖峪、倍甘、螅蜊峪共十二地方1913年撤銷葭州復設葭縣。

1913年改為葭縣。

1934年,十二地方改編為十二聯保,縣城另設1個聯保,全縣共設13個聯保。

1940年后屬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設為13個鄉公所。

1942年將德勝、界牌兩個鄉劃歸神府縣,開光鄉劃歸榆林縣,其余10個鄉改稱區,共轄55個鄉。

1944年1月,葭縣人民政府成立,仍屬綏德分區。

1946年10月,將榆林縣報恩鄉、金明鄉、安崖鄉并入葭縣,新設毛谷區(后改稱葭蘆區)、開光區。

1947年又將榆林縣常樂鄉、雙建鄉并入葭縣,改設常樂區、雙建區。

至1949年,轄城關、葭蘆、螅鎮、烏鎮、倍甘、店鎮、神泉、通鎮、車會、響石、古木、開光、雙健、常樂14個區、74鄉,295個行政村、879個自然村。

1956年10月,葭縣改屬榆林專區。

1958年12月10日并入米脂縣,1961年9月1日復設葭縣,設23個人民公社。

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經國務院批準,改為佳縣。

1984年7月改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轄23個鄉(鎮)人民政府,653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3月劃出下高寨鄉16個村新設樓家坪鄉。

1997年12月,方塌、王家砭、金明寺、店鎮4個鄉改為建制鎮,至此,轄8鎮16鄉。

2000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佳縣屬之。

2001年11月撤銷神泉鄉并入佳蘆鎮;撤銷西山鄉并入通鎮;撤銷下高寨鄉、樓家坪鄉并入烏鎮。

2011年6月28日,又撤銷劉家山鄉并入烏鎮;撤銷峪口鄉并入佳蘆鎮;撤銷官莊鄉并入金明寺鎮;撤銷興隆寺鄉并入朱官寨鄉,設朱官寨鎮;撤銷朱家坬鄉,設朱家坬鎮;撤銷螅鎮鄉,設螅鎮。

至2011年末,轄11鎮5鄉,653個村民委員會和8個居民委員會。

秦漢屬上郡膚施縣,后屬東隰城縣、河東藺縣。

北魏始設政和縣,西魏廢帝元年(552)改設延陵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名延福縣。

唐武德六年(623)在境內僑設3州7縣,貞觀二年(628)廢。

宋至道(995-997)后被西夏占領,縣遂廢。

元豐四年(1081)收復,在境內設置吳堡寨。

金正大三年(1226)改設吳堡縣,元至元元年(1264)撤銷縣制,二年復設;二十八年(1291)升為吳州,元貞元年(1295)撤銷吳州,復設吳堡縣。

明洪武十年(1377),廢縣并入綏德州。

十三年(1380)恢復縣制,隸延安府葭州。

清乾隆元年(1736)改隸于綏德直隸州。

1913年屬延綏榆道。

1928年屬省。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6年縣治移今址。

1940年屬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縣治由舊址遷到宋家川鎮。

1956年撤銷綏德專區,改屬榆林專區。

1958年撤銷吳堡縣,轄地并入綏德縣,1961年恢復縣制,屬榆林專區。

2000年屬榆林市至今。

2001年張家墕鄉并入宋家川鎮,2002年11月于家溝鄉并入郭家溝鄉,并改為郭家溝鎮。

共轄4鎮4鄉。

2011年6月丁家彎鄉并入岔上鄉,并改岔上鎮,薛下村鄉并入寇家塬鎮。

共轄6個鎮。

夏商屬雍州。

殷商晚期,為北方部族鬼方領地。

春秋為白狄族居地。

秦漢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設朔方縣,屬東夏州朔方郡。

隋先后分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福縣。

西魏大統初于今縣西北折家坪附近設綏德郡,大統十二年(546)置綏德縣為郡置。

隋開皇三年(583)郡廢,隋末縣廢。

唐武德元年(618)分屬并州道綏州城平、延福;貞觀九年(635)置渾州、寬州,后合并設為寬州。

北宋初屬陜西路、永興軍路城平縣。

康定元年(1040)筑土城,宋仁宗賜名青澗,元豐七年(1084)設青澗城,屬永興路綏德軍。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

蒙古至元四年(1267)懷寧縣并入青澗。

元屬延安路綏德州。

明洪武四年(1371)改為清澗縣,屬延綏鎮榆林道;崇禎十六年(1643)改為天波府。

清順治二年(1645)復稱清澗縣。

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清澗縣屬直隸州。

1913年屬陜西省榆林道。

1926年廢道,為省直轄縣。

1936年1月建立陜北省清澗縣蘇維埃政府。

1940年成立清澗縣人民政府,屬綏德分區。

1949年5月,隸屬陜北行署綏德分區。

1950年1月,屬陜西省綏德分區所轄。

1956年10月隸榆林專區。

1958年12月,并入綏德縣,1959年3月,清澗成為中心鄉,仍隸榆林專區綏德縣。

1961年,恢復清澗縣,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2000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榆林市轄縣。

2001年,撤銷寨溝鄉,并入解家溝鎮,撤銷東拉河鄉,并入李家塔鎮。

轄石嘴驛、折家坪、解家溝、店則溝、高杰村、李家塔、玉家河、師家園則8鎮,郝家墕、樂堂堡、下二十里鋪、雙廟河、老舍窠、二郎山、石盤7鄉和秀延街道辦事處。

2011年7月7日,二郎山鄉并入解家溝鎮,郝家墕鄉并入石咀驛鎮,樂堂堡鄉并入寬州鎮,撤銷秀延街道辦事處。

轄石嘴驛、折家坪、解家溝、店則溝、高杰村、李家塔、玉家河、師家園則8鎮,下二十里鋪、雙廟河、老舍窠、石盤4鄉,有639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居民委員會。

春秋為白狄之地,后歸晉國。

戰國時屬魏國,后歸秦。

秦至西漢,屬陽周縣轄區。

東漢屬膚施縣。

北魏神龜元年(518)在北部設立大斌縣,南部屬于城中縣(隋代改為城平縣)。

北宋至道年間,被西夏占據。

治平四年(1067),后漸收復,歸永興軍路延州管轄。

元符二年(1099),改歸永興路綏德軍,威戎堡屬延安府。

金正大三年(1226),升綏平、懷寧寨為綏平、懷寧縣,改克戎寨為定戎縣,屬鄜延路綏德州。

元至元四年(1267),懷寧縣并入清澗縣,定戎縣并入米脂縣。

明代分屬延安路綏德州、清澗縣、米脂縣,隸延安府。

清屬綏德州。

民國年間分屬陜西省綏德、清澗、米脂、衡山縣。

橫山隸陜西省第一區專員公署,綏德、清澗、米脂隸陜西省第二區專員公署。

1935-1936年夏,本境部分地區歸米西縣、秀延縣等蘇維埃政權。

1940年2月,歸屬陜甘寧邊區政府。

1941年8月,綏德警備區在雙湖峪鎮設立綏米清安邊辦事處,擬在西川籌建一個新縣。

1942年9月,籌建完畢,命名為西川辦事處,將原綏德、米脂、清澗等縣邊界處的插花地區劃歸辦事處管轄,隸屬于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相當于一個縣級政權。

1942年,陜甘寧邊區政府設立西川行政區辦事處,同年改名綏西辦事處。

1943年11月,綏德專署擬將綏西辦事處更名為西川縣,并呈報陜甘寧邊區政府批準。

1943年12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命令,從1944年元旦起:“正式成立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命名該縣為子洲縣。”1944年1月,子洲縣正式成立,隸屬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

1950年5月,隸屬陜西省綏德專區。

1956年10月,綏德專區撤銷,劃歸榆林專區。

1958年12月,子洲并入綏德縣。

1961年8月,恢復子洲縣建制,隸屬榆林專區。

1969年,屬榆林地區。

2000年7月,榆林地區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子洲縣隸屬榆林市。

夏屬雍州,商為龍方地,西周被獫狁占據,春秋戰國時為白狄地。

秦屬上郡北境。

漢代屬西河郡,置白土縣,后屬上郡,三國兩晉為羌胡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后秦、大夏屬地。

北朝時先為北魏地,置石城縣,后改為銀城,屬上郡;后為西魏、北周地,置歸真郡。

隋置銀城縣,屬雕陰郡。

唐開元十二年(724)置麟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758)復為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三縣。

五代州制不變,先后屬晉、唐、北漢、周。

宋代仍為麟州,屬河東路。

乾德五年(967)升麟州為建寧軍,后改為鎮西軍。

政和四年(1114)廢銀城、連谷兩縣并入新秦縣。

南宋為“神木寨”,曾為金、西夏轄地,建制未變。

元初立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六年(1269)廢州為神木縣。

明洪武六年(1373),改縣為神木堡,屬榆林衛。

洪武十四年(1381)復置神木縣,屬葭州。

隆慶間改神木道,轄制葭州及神木、府谷、吳堡三縣。

清初,仍沿舊制。

雍正九年(1731)撤銷神木道,縣屬佳州。

乾隆元年(1736)屬榆林府。

1913年屬榆林道,1928年屬省。

1934年3月,陜北特委在境內創建革命根據地。

同年9月成立神木縣革命委員會,轄馬鎮,沙峁、賀家川、太和寨、楊家溝、黃草焉6個區。

1936年1月,中共神府特區成立,轄府谷、佳蘆、神木、佳北、榆林5個縣級蘇維埃政府。

1948年,神木全縣解放,神木縣人民政府成立;2017年,神木撤縣設市,縣級神木市由陜西省直轄,榆林市代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三区 | 久久国内精品 | 黄色在线观看 | 美日韩一区 | 久久蜜桃视频 | 一级毛片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a一区 |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有奶水 |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综合网 | 久久精品久久久 |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一区二区 |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h片在线看 |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久久91精品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蜜臂 | 黄色大片网站在线观看 | 韩国女主播bj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小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 | 精品久久久国产 | 久久精品一区视频 | 亚洲国产精久久久久久久 | 偷拍自拍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 青青草免费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乱码在线 | av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四虎黄色网 | 在线免费中文字幕 | 久久呻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