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衛坪街道 2019年,撤銷衛坪鎮,設立衛坪街道,以原衛坪鎮唐廟村、曾家橋村、嚴家村、老房村、巖山村、蛇金山村、尖山村、桔香村、興塘村、付家村、重灘村、萬佳村、瑤灣村、新嚴村、打谷村、卷子村、易市村、蔡市村、詹市村、衛里村、板倉社區、龍湖遠達社區、恒大綠洲社區、沿湖社區、錦城社區、糍粑坳社區、沙坪街社區所屬行政區域為衛坪街道的行政區域,衛坪街道辦事處駐沙坪街12號。
自貢市沿灘區衛坪鎮地處市區城鄉接合部,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市政府駐地7公里。轄區內有19個村201個村民組,街道居委會2個,總人口45000人;川云中路橫穿嚴家、打谷、蔡市、板蒼、岱山、衛里6個村,沿興公路經老房、巖山2個村。內宜高速公路自貢出口在衛平板蒼村,鄉村公路53公里,村村通公路;轄區內有一型水庫1座,二型水庫2座,釜溪河流經11個村32公里,水源條件豐富;水運、路運條件好,運輸方便。基礎設施水、電、氣齊全。 |
2、鄧關街道 鄧關鎮位于自貢市南大門,鎮區距市區30公里,距沿灘區15公里,川云路、鄧孔路橫貫全鎮,距富順縣城7公里,是市、區的工業重鎮。鎮域幅員面積17平方公里,轄6個村,45個村民組、8個城市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321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250人,農業人口14850人,城市化水平53.7%。 鄧關鎮屬中淺丘地形,氣候溫和,年降雨量1040毫米,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農產品主要為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籽、蔬菜和水果,具有城郊型農業生產特點。鎮域內有較豐富的鹽鹵、天然氣和石灰石資源,經過40多年建設,先后建成制鹽、化工、建材、機械制造、塑料制品等13個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具有30余年的生產歷史的鄉鎮骨干企業“四川省新特水泥有限公司”拳頭產品—水泥已占領了川南相當市場,產品供不應求,企業已成為市、區利稅大戶。此外。高等學府四川輕化工學院坐落本鎮,附近1.5公里內有全國高分子科研基地晨光化工研究總院。 2000年鎮域國民生產總產值4.3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值2.6億元,鎮財政收入460萬元。鎮內市鎮基礎設施齊備,自來水、天然氣、程控電話、閉路電視網覆蓋全鎮,文教、衛生、商貿系統完善,使鄧關的經濟發展有了可靠保證。
2019年,撤銷鄧關鎮,設立鄧關街道,以原鄧關鎮昌美村、黃嶺村、牌坊村、新塘村、鹽業社區、會仙橋社區和王井鎮太源村所屬行政區域為鄧關街道的行政區域,鄧關街道辦事處駐半坡頭352號。 |
3、沿灘鎮 沿灘鎮位于自貢市東南,釜溪河西岸,是沿灘區黨委區政府所在地,是沿灘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市工業企業擴散地和區集市貿易中心。全鎮轄10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2000年末總人口為366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26人;全鎮幅員面積2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618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6畝;城區依山傍水,建成面積已達2平方公里。交通極為便利,距自貢市市中區15公里,距內宜高速公路圓拱橋出口僅10公里;近30公里的釜溪河沿鎮城東側繞鎮而過,上至市區,下聯沱江而進長江,行船方便快捷;川云路自北而南縱貫全鎮,沿(灘)黃(市)公路由東向西橫穿而過,鎮域內村村通公路,陸路交通縱橫交錯。市政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日供水12000立方米的沿灘自來水廠和日供氣5000立方米的沿灘天然氣公司為廣大城鎮居民的-提供了舒適、便利條件;坐落在我鎮飛躍村的飛躍110KV變電站為全鎮及周邊地區提供了充足的電能,城鄉變壓器總容量達5180KV,且鎮緊靠國內同等級變電站中規模最大的川南電力集輸中心洪溝550KV變電站,有效地滿足了全鎮生產、-的需要;目前,全鎮已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90%的村民組已安裝閉路電視,農村群眾-質量大為提高;位于城區內的市、區屬中、小學校、幼兒園以及9所鎮屬小學校為中小學及學齡前兒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健全的衛生醫療、保健體系解除了病、患者的后顧之憂;分布于城區各處的影院、劇場、娛樂廳、運動場為廣大干部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了場所;綜合性的農貿市場、工業品攤區、商貿一條街綜合商場,竹木專業市場等為城鄉集市貿易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019年,將瓦市鎮田鋪村、汪壩村、洪灣村、永發村、平安村、洪溝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沿灘鎮管轄,沿灘鎮人民政府駐廣場路26號。 |
4、興隆鎮 沿灘區興隆鎮地處自貢市南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97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有鄉鎮企業635個,全鎮幅員成積28.8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2660.26畝,總人口18437人,鎮政府地處興隆場。 鄉鎮企業情況 全鎮現有鄉鎮企業635個,其中:鎮企業9個,村組企業19個,個體575個,么營企業36個,有企業職工1793人,其中保類技術人才106人,在這106人中,有初級職稱45人,中級職稱的15人,助理46人。企業擁有資產1875萬元,年可實現稅利200萬元左右,年值可達26584萬元。全鎮企業中,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12個。分別是:自貢市工礦機械廠、自貢市三通管件廠、自貢市東方管件廠、自貢市東方金屬制品廠、自貢市江南機磚廠、自貢市華新設備有限公司、自貢市達成機械廠、自貢市匯三面粉廠、自貢市興隆軋油廠、沿建三司北院建筑工程處、自貢市旭東管件廠、自貢市興隆預制場等。擁有資產情況:自貢市工礦機械廠758萬元,自貢市三通管件廠249萬元,自貢市東方管件廠158萬元,其余企業分別擁有50至150萬元。 全鎮企業產品結構及銷售情況:主要以礦山運輸機械、管件系列產品、建材、機磚、預制件為主,其余分別為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筑企業。礦山運輸機械產品、管件產品系列銷往省內外各地,省外主要銷往新疆、云南、貴州等省區,自貢市三通管件廠產品曾榮獲國家專利、首屆中國(濟南)金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金獎,自貢市工礦機械廠產品曾獲機械工業部頒發的生產許可證書。部分企業現已進入微機管理,產品與對口單位聯網。 全鎮企業中,有一批懂經營、懂技術、能管理的干部職工人才,還有一批出色的銷售攻堅骨干人員。 ".。 |
5、富全鎮 自貢市沿灘區富全鎮地處自貢市南部,距市中心30公里,距沿灘區政府所在地45公里。同自貢市富順縣的板橋鎮、富和鄉,宜賓市的孔灘鎮連界;與本區的聯絡、永安、仲權、漆樹等鄉鎮相鄰。全鎮轄九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10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954戶,總人口為24418人,幅員面積3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為16160畝,其中田面積13700畝,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 富全鎮2000年4月被命名為省級試點小城鎮,鎮內交通便利,有四類客運企業一個,建有自貢市鄉鎮最大客運站,客車平均發150班次,日平均客流量5000人次,富全市街至自貢市中心全線為柏油和水泥路面。內昆鐵路橫穿富全境內,并在俞沖設火車站一個。鎮內郵電通訊發達,建有移動、聯通差轉臺各一個,有固定電話600門以上,平均10戶就有一門固定電話,移動電話300多部,固定電話通村率100%,通組率96%;并建有郵電代辦所一個,群眾郵電和信息交流方便、快捷。鎮內有線電視發展迅速,已發展到7公里以外的俞沖,用戶達1000戶,廣播小調頻覆蓋全鎮。 富全鎮基本飲用上了衛生、干凈的自來水,全鎮改水面積已達98.7%,其中由鎮自來水站供應的達7個村,75個村民小組和70%的農戶;市街居民基本上安裝了民用天然氣。鎮內教學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現有校園面積達2.3萬平方米,教學面積達1.4萬平方米;衛生醫療事業發展迅速,有衛生院1個,門診部兩個,甲級衛生服務站9個,醫療面積達2000平方米,醫療科室齊全,鄉村衛生醫療一體化建設得到較好管理。 富全鎮一鎮兩街,兩街均逢場(富全市街和俞沖街),集鎮設施齊全,路燈亮化,衛生凈化,消防設施配套。鎮內農村低壓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完成永俞線10千伏專線新建,建成10千伏變壓器15個,改造低壓電網160公里,供電質量得到較大提高,建有供電所1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富全鎮在小城鎮建設的同時,始終在農業大鎮上做文章。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建成了十大基地,即優質稻基地、田藕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田麻竹筍基地、桑蠶基地、養殖基地、食用菌基地、田蔗基地、藥材林基地。 |
6、永安鎮 永安鎮位于自貢市沿灘區腹心地帶,地處王(井)舒(坪)路中段,東與本區黃市鎮、劉山鄉交界,、南與聯絡、富全二鎮接壤,西與仲權鎮相鄰,北與興隆鎮毗連,距自貢市區16公里,距區政府駐地13公里,距自貢火車南站10公里,內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并在鎮內設有出口,王舒路、永富路為連接外界的交通干線。 永安鎮早在漢唐時期就是從益州(今成都)經敘州(今宜賓)、滇西至東南亞諸邦的“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站口,宋元時代已形成有一定集市規模的驛站。永安鎮原名鰲頭鋪,因鰲毛二字近音,又有毛頭鋪稱謂,明末因戰亂與瘟疫踵接,曾一度衰退,清初經移民實川,場鎮又再度繁華,至清道光、咸豐年間,此處成為自流井鹽和敘府土特產往返轉運的重要集散地,清同治年間始有鎮建制,相傳因一子殺父案,激起民憤,驚嚇官府,遂改鰲頭鋪為永安,以示永遠安定之意。 永安鎮在建國前長期屬富順縣管轄,行政轄區多有變更。民國38年,富順縣設9區,置永安區,1958年組建永安人民公社,仍置永安區、轄永安、舒坪、黃市、聯絡、富全5公社。1959年,永安劃歸自貢市郊區。1962年新置永安街。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5年撤永安鄉,永安街遂為辦事處,改置永安鎮。 永安鎮鎮域幅員面積34.4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27村民小組,兩個居民委員會。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稅務等單位設在鎮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健全,地區衛生院、鎮衛生院兩所醫院共有床位近100張,醫護人員100余名,村村建立衛生站,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已經形成。鎮域內共有中小學九所,擁有教職員工200余人,在校學生近4千人。.
2019年,撤銷劉山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永安鎮管轄,永安鎮人民政府駐金龍路141號。 |
7、聯絡鎮 聯絡鎮位于自貢市西南約30公里,位于沿灘區境南部,東接九洪鄉,南與富順縣的板橋鎮接壤,西與富全鎮相連,北與永安鎮、劉山鄉相鄰。行政區域面積32.2平方公里,2017年末全鎮總戶數為5985戶,總人口為21760人。轄區內有9個行政村(中心村、八一村、新和村、新華村、高灘村、新灣村、海濤村、江沖村、胡橋村),1個社區居委會(周場社區),121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
【地形與氣候】鎮境地貌以淺丘為主,地勢平緩,巖層傾角小,整個地形由西北方向東南方逐漸傾斜,最高海拔436.2米,一般海拔為360(±20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在20℃左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主要集中在6—9月),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400小時左右。 【自然資源】境內土壤以沙溪廟組灰棕紫泥為主,耕地面積2.019萬畝,林地1.0724萬畝。羊叉河、龍居寺河等河流經鎮境。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柑橘、花生。 【人口與民族】2017年年末,全鎮總人口21760人。其中,農業人口20759人,非農業人口1001人;60歲及以上4611人。境內居住有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等13個少數民族,年末人口分別為6人、9人、15人、3人、1人、1人、3人、7人、7人、1人、4人、1人、1人。 【經濟社會發展】2017年年末,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9億元,工業總產值1.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4元;中學1所,小學1所,幼兒園4個;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個;敬老院1所。 聯絡25中始建于1968年。全校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876平方米。2017年年末,有教職工40人,其中專任教師40人(獲高級職稱9人),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42人。學校設施完善,擁有功能完備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多媒體室、圖書室、閱覽室、音樂室,建有設備齊全的學生公寓和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截至2017年,該校幾十件作品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學生升入省級示范性高中人數占全區的10%,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省級獎勵數百人次。學校先后被評為自貢市校風示范學校、自貢市文明單位、自貢市書香校園先進單位、自貢市陽光體育示范學校、自貢市沿灘區示范家長學校、沿灘區最佳文明單位、沿灘區教師培訓基地校【初中語文】等榮譽稱號。 |
8、王井鎮 我鎮毗鄰川云公路中段,距沿灘區政府駐地9KM,距自貢市政府駐地24KM;北與沿灘區沿灘鎮交界,南與沿灘區鄧關鎮相鄰,東與富順縣互助鎮一河之隔,西與沿灘區九洪鄉、黃市鎮接壤。幅員面積25.7平方公里,轄區內擁有10個行政村,三個居委會,9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631戶,總人口21824人,有鄉村公路5條,總長19.8KM,村村通公路和電話,交通便利,信息較快,系農業與經濟型交叉的中型鄉鎮。它主要以農業水稻、小麥、玉米為主,附帶有初具規模的桂圓、西瓜、反時令蔬菜等多種經營作物為輔,且西瓜已遠近聞名、獨具特色。 我鎮現有企業489個(戶),其中,個體394戶,私營收入達18720萬元,利稅1207萬元,投入600萬元,在這些企業中,有重點骨干企業2個(一是東方電站閥門廠,二是中潤石化)。在改善環境,強化服務方面,一是大力改善投資的硬環境,,以公路網化工程、農村電網改造,普及通訊設施和實施小城鎮開發為契機,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對基礎設施的優惠政策,以項目為載體,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積極探索以資源換 項目,以土地換設施和基礎設施經營權等開發建設之路,加快水、電、氣、路、通訊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改善招商引資硬環境。 ".。 |
9、黃市鎮 黃市鎮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又名黃鎮鋪(系指黃鄭二家做生意的店鋪得名)。解放后,成立了人民公社,逐步發展所在劃分區域到現在。轄區輻員面積34.5平方公里,十二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委員會,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地處沿灘區的腹心地帶,與沿灘,已坪,永安,興隆,劉山,貢井九洪等七人鄉鎮接址,距內宜高速公路金銀湖進出口七公里,境內縱橫王舒公路、沿黃公路(即高速公路連接線)。鎮政府座落在兩線的交叉口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屬沿灘區的大鄉鎮之一,其主要特征有: 一、農產品豐富,趕集人員多。黃市地處自貢南郊,屬淺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日照較長,整個光、熱、水、土、氣等環境資源的組合功能較好,對農業生產的發展非常有利。 二、各項基礎設施齊全有保障,對發展有利。 三、城鄉企業發展較快,速度效益逐漸上升,但發展的力度還需加大,全鎮 現有各類企業320戶,其中,鎮 集體企業兩戶,村辦租賃企業7戶,私營企業20哀悼,個體工商291戶,現有固定職工1598人,其它從業人口2000余人(竹、草編),外出務工經商的4000人左右,現已擁有肉食品加工的支柱企業一家,塑料編織企業一家,飼料生產廠2家,磚廠2家,焊條企業3家,建筑隊隊伍2支,已初步形成肉食品,建工建材,飼料,竹草編等特色的產業結構。 |
10、瓦市鎮 瓦市鎮地處自貢市東部,距離自貢市區23公里,至富順縣城16公里,東瀕沱江、西靠釜溪河,與沿灘區沿灘鎮一橋相連。瓦市鎮是沿灘區人口最多的農業大鎮,全鎮幅員面積60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1個街道社區,總人口4.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00人。 瓦市鎮因原為古代驛鋪得名。原名瓦宅鋪,又名瓦鋪,成集今名。清置瓦宅鋪保。民國元年,為瓦宅團。民國24年,為瓦市鎮聯保。民國38年,為瓦市鄉。1951年,分置瓦市、安慶、永樂、長樂鄉。1958年,衛家、長樂、安慶、永樂、瓦市等鄉合并,成立瓦市公社。同年8月富順縣增設瓦市區,瓦市公社屬該區。1984年,改社為鄉。1995年,與原沙溪鄉合并為瓦市鎮。2001年,將原洪溝鄉并入,仍稱瓦市鎮。2005年8月1日區劃調整到沿灘區管轄,時轄26個村、2個社區(瓦宅鋪社區和洪溝社區)。2008年7月將2村1社區托管沿灘鎮(汪壩村、永發村、洪溝社區)。 瓦市鎮場鎮距成自瀘赤高速路瓦市進出口3公里,自富路、板牛路、瓦何路等縣道橫穿瓦市鎮,沱江流經沙溪村形成了天然的碼頭,對外交通條件好。鎮內24個村通村通組水泥路覆蓋率達70%,瓦市至仙市、互助、沿灘等幾條交通大干線運行通暢。2017年已啟動川南城際鐵路內自瀘段瓦市段建設,2018年省道213連接線瓦市段啟動建環,現代交通網基本形成。近年來,鎮政府加大基層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先后建成金沙村水產養殖基地,衛家村藤椒種植加工基地,建成合星村、雙塘村等8個農民集中居住區,沙溪、大覺、合星等黨建示范點,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
11、仙市鎮 1934年置仙市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姚壩、大巖兩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釜溪河東岸 ,距縣城25公里。面積55.3平方公里,人口3.9萬。富(順)自(貢)公路過境。轄上水、天成、芭茅、華豐、石塔、月合、瑜龍、魚洞、箭口、坳店、云溪、水口、姚灣、洞山、五七、蕉灣、象山、大巖、余家、百勝、八斗、獅吼、石橋、馬丘、南和、柏樹26個村委會和仙灘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釀造、飼料化工、化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玉米。經濟作物有油菜、甘蔗、黃麻。兼養蠶,養豬。境內有古跡五廟和“漁洞”勝景,洞外石林之間有多處摩崖石刻。1992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名鎮古鎮保護場鎮。 |
12、九洪鄉 綠色的瓜椒之鄉 ,距自貢市中心32公里、距國道川云中路8公里,與鄧關鎮、王井鎮、黃市鎮、劉山鄉、聯絡鎮、富順縣板橋鎮、永年鎮接壤 。九洪鄉是典型的農業大鄉,以盛產優質西瓜、小紅椒、花椒、南瓜、胡蘿卜、豇豆、紅苕等聞名。九洪鄉于2003年經四川省農業廳批準認定為“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四川省農產品出口基地”。九洪西瓜以其品質優、外形美、個頭適中、色澤鮮明、瓤紅皮薄、脆、甜等特點,1995年獲得四川省西瓜評比第一名,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是消暑極品。
著名的西瓜之鄉九洪,古稱九臺山,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位于自貢南郊、距市中心32km、國道川云路8km,與鄧關、王井 、黃市、劉山、聯絡、板橋、永年等鄉鎮接壤,亞熱帶氣候、幅員面積利亞平方公里,可用于耕作開發利用的土地約50000畝,有鄉、村公路87km,其中即將竣工的三級砼化路面公路6.26km與川云公路相連,交通較為便利。現轄十三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2000年末全鄉總人口30989人,其中農業人口29254人。全鄉電力總容2720KVA,能滿足全鄉工農業生產和企眾生活需要。已裝程控電話約500門,實現了村村有電話,中國移動通訊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別在鄉內建有移動電話通訊站。自來水、醫院、廣播電視、學校、市場等設施較完備。2001年,預計全鄉糧食總產量15000噸,已種植“九洪西瓜”(京欣一號)15000畝,小紅椒6510畝,蔬菜7000畝,生豬出欄可達20000頭,肉羊出欄7000頭,小禽畜35萬只,水產品400噸;農業總產值5000萬元,工業總產值3800萬元;財政收入450萬元。農民的生活水平基車達到小康。 新世紀里,鄉黨委政府提出了“新世紀、新九洪、綠色食品、現代農業”的口號,制定了“以-理論和江總-七一講話精神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核心,以兩抓一跨越(即抓招商引資、抓項目,不斷跨越經濟總量的一個個臺階)為突破口,以基層組織建設為保障,切實實施。一、二、三.四、五。工程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思路”。具體就是高舉一面旗幟(-理論和江總-七一講話精神);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三個結構(農業結構包括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企業結構、一—三產業結構),強化四個基礎(基礎設施、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把握五個重點(三高農業及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和個私經濟。勞動力開發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以人為本,創新機制,早日把九洪建設成為文明、富裕、繁榮、民主的最適宜人居的現代化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