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欽南區 美麗的濱海城區欽南區位于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一個集臨海工業園區、濱海文化旅游勝地、廣西沿海交通樞紐、大西南最近接海點等眾多功能與優勢于一身的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心區。欽南區地處亞熱帶,受海洋性季風氣候調節,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天藍水清,風光秀麗。 全區總面積2255平方公里,人口56萬,現轄12個鎮、1個華僑農場和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有8個鎮地處沿海,海岸線長達520.8公里。享有“中國大蠔之鄉”、“全國優秀郊縣(區)”、“全國科普示范縣(區)”等美譽。 欽南區是欽州市重大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區。欽南區是欽州市的主城區,是欽州市黨、政、機關和市直單位辦公和生活區,廣西沿海惟一高校—欽州學院和廣西沿海地區知名院校欽州二中等名校都坐落在這里;欽南區傳承了舊欽州千年古城、千年古陶、千年文化、千年海疆、千年名龜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生生不息、開拓創新的欽州精神,并不斷地把它們發揚光大。 欽南區是北部灣地區設備完善的旅游休閑中心。擁有三娘灣、劉馮故居兩個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區內生態環境清新宜人、自然風光旖旎、漁家風俗濃郁獨特,海灘、海島、海珍、海豚、海上森林、海洋文化等海洋旅游資源在這里富集,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海上活化石(紅樹林)等自然、生態景觀令旅人流連忘返;欽南區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是民族英雄劉永福、馮子材故里,濱海風光與人文景觀在這里交相輝映;這里有白海豚國際大酒店、金灣大酒店等五星、三星級酒店,有廣西首批工業、農業旅游示范點——欽州坭興陶藝公司、火龍果生產基地,有銘德山莊、綠海山莊等城郊休閑勝地。 經濟發展 欽南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瀕臨北部灣,擁抱欽州港,是北部灣(廣西)經濟區水陸交通樞紐,南(寧)欽(州)等五大鐵路干線和桂海、欽防五條高等級公路在這些交匯,海陸空交通便捷;有眾多條件優越的小港口。突出的交通優勢并加上廣西臨海工業的強勁帶動,一批輻射珠三角、大西南和東盟的物流公司和園區正這里逐漸形成。 隨著廣西大型臨海工業園區建設步伐的加快,欽南區已成為北部灣(廣西)臨海工業配套產業加工基地,發展臨海工業前景廣闊。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制糖、制革、制藥、制陶、食品加工、修造船、林漿紙為主的門類比較齊全的臨港工業休系,產業格局已逐漸形成多元化,黎合江、大田、西郊等工業集中區已初具規模;欽南區匯集了欽州市各大超市和購物中心,是欽州的商貿中心,是北部灣地區農產品、海產品交易中心,是中國四大名陶----欽州坭興陶的生產基地,是享譽海內外的北部灣四大名產:青蟹、對蝦、大蠔、石斑魚的主要出產、加工、交易基地,黃瓜皮、海鴨蛋、龜鱉等特產也暢銷全國。 旅游景點 麻藍島:欽州新八景之一的麻籃仙島,包括欽南區犀水腳鎮的麻籃島和大環的范圍。麻籃島(又名麻籃頭)是欽州灣上的一個海島,發總面積29.5萬平方米(含西北一片沙灘1.5萬平方米),位于犀牛腳鎮的西北面,所在地4.3公里,水從欽州港到該2海里,乘坐旅游船半小時即可抵達,水陸交通便捷。麻籃島的外形酷似一個牛軛,呈現長彎形。該島最寬處400米,最窄處200米,有一個面積8萬平方米的小山,海拔21.8米,登上山頂可飽覽大海的奇觀異彩。碧波蕩漾,天水一色,沙鷗翱翔,錦鱗游泳,風帆點點,漁歌互唱,輕風指面,心曠神怡。島上的完好,馬尾松、木麻黃、竹簧、美國濕地松等生長密茂、整齊、是人工所造的林地,綠樹成蔭,經地覆蓋率80%。麻籃島四面環海,大環三面是海,它們擁有一大片沙灘一,寬闊平坦,沙質金黃,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濱浴場;礁石林立,千資百態,?奇形怪狀,乃為一大奇景;這地方還有一片極為壯觀的紅樹林帶。麻籃仙島山清水秀,樹密林茂,環境幽雅,是人們度假、觀光、旅游的理想勝地。島的西北面為一大片沙灘,寬闊平坦,沙質金黃,是天然海濱浴場,西南面為礁石群,礁石千姿百態,奇形怪狀,東面則為一大片極為壯觀的紅樹林。這一帶還盛產“三沙”:沙蟲、沙鉆魚、沙蟹,名揚海外。該島是欽州新開發的旅游度假村、旅游配套設施正不斷完善。 三娘灣旅游景區:三娘灣位于欽州市南部犀牛腳鎮境內,距欽州市區38公里、南寧168公里、北海100公里,南臨北部灣,背倚烏雷嶺,是中華白海豚之鄉、電影《海霞》拍攝地。三娘灣以碧海、沙灘、奇石、綠林、漁村、海潮、椰林、中華白海豚而著稱,2005年被評為“廣西十佳旅游景區”。 三娘灣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三娘灣的美不僅僅在于她動人的傳說,而且在于她超凡脫俗的氣質。她不但擁有金黃柔軟的沙灘、清麗恬靜涼爽宜人的海防林、千姿百態的礁石、古樸溫馨獨且特色的漁家村寨,而且還有海上精靈中華白海豚,其中三娘石、鎮海石狗、“海霞姑娘”—三娘灣女子民兵隊、漁家旅館等景點常常令游客流連忘返。 三娘灣景區自2003年開發建設以來,投入資金近億元,景區的旅游配套設施不斷豐富和完善,目前景區內的三娘灣神石、觀潮臺、火車驛站、海豚門樓、沙灘浴場等一批旅游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大大豐富了旅游項目,三娘灣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烏雷嶺大佛等一批設施和景點正在準備開工建設,三娘灣正朝著國家4A旅游景區邁進。 三娘灣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濱海秀麗風光,是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隨著三娘灣景區各項旅游設施和景點的豐富完善,三娘灣越來越受到區內外游客的青睞,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三娘灣景區共接待游客15.21萬人次,如今三娘灣已成為南中國海最具魅力的新興旅游景區。 龍門群島:龍門群島是位于廣西欽州灣內的著名旅游景點,它的總面積約16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欽州內海一茅尾海及欽州灣內的龍門島等130多座島嶼。 龍門群島還有近萬畝連片生長的,被譽為海底活化石的紅樹林,青翠的紅樹林與湛藍的海水相輝映,景色非常別致,自古就是文人騷客流連游覽之地,留下大量吟詠之作。龍門群島的入口處仙島公園內還立有目前全國最大的逸仙銅像和欽縣各界人士于1926年敬立的“孫總理逝世紀念碑”。龍門群島是一處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行政區劃 欽南區轄4個街道、12個鎮:向陽街道、水東街道、文峰街道、南珠街道、沙埠鎮、康熙嶺鎮、黃屋屯鎮、尖山鎮、大番坡鎮、龍門港鎮、犀牛腳鎮、久隆鎮、東場鎮、那麗鎮、那彭鎮、那思鎮。共有22個居委會、142個村委會,1976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62號):(1)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2)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南區轄欽州、沙埠、康熙嶺、尖山、久隆、黃屋屯、東場、犀牛腳、大番坡、龍門港1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欽州鎮。 2000年,欽南區轄4個街道、12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0892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向陽街道36761水東街道25308文峰街道48198南珠街道54502沙埠鎮26799康熙嶺鎮35289黃屋屯鎮38997尖山鎮19353大番坡鎮14304龍門港鎮8412犀牛腳鎮55985久隆鎮28531東場鎮14795那麗鎮37605那彭鎮32178那思鎮21406欽州港虛擬鎮10499 2003年欽南區行政區劃一覽: 001 向陽街道 轄:沙坡、永福、新興、城中南4個社區。 002 水東街道 轄:東南、五里橋、小江、山塘4個社區。 003 文峰街道 轄:東風、江濱、中山、三宣堂、文昌、新隆6個社區。 004 南珠街道 轄:城西、北營、白水塘、高嶺4個社區。 100 沙埠鎮 轄:高嶺社區;大石古、下南山、大嶺、沙寮、油路、橋坪、海棠、沙埠、田寮、分界、坭橋、望埠、平銀、油埠、明天移民新村15個村委會。 101 康熙嶺鎮 轄:傍欽、高沙、西圍、新平、詩家、白雞、板坪、橫山、長坡、團和、新營、新南12個村委會。 102 黃屋屯鎮 轄:黃屋屯鎮社區委會;一屯西、一屯安、一屯勝、一屯利、加其、一屯北、大沖、一屯光、一屯南、金竹、圩埠、田寮、塘營、一屯顯、西顯、料連16個村委會。 103 尖山鎮 轄:尖山鎮村委會;西溝、黃波豕、谷倉、九鴉、黎頭咀、排榜6個村委會。 104 大番坡鎮 轄:沙坡、葵子、大番坡、青龍、板橋、大窩口、六村、深坪、茅坡、辣椒槌、亞路江、水井坑12個村委會。 105 龍門港鎮 轄:東村、南村、西村、北村、果子山5個村委會。 106 犀牛腳鎮 轄:大環、犀牛腳、烏雷、三娘灣、聯民、白路、船廠、嶺腳、西寮、炮臺、嶺門、埠頭、西坑、大灶、平山、鹿耳環、雞墩頭、金鼓、新聯、大坪、丹寮、沙角22個村委會。 107 久隆鎮 轄:久隆鎮社區;久隆、黎屋、沙田、丁屋、高橋、水鋪、新明、平新、那慶、白鶴、青草、大嶺、高明、新圩、石安、細嶺頭、荷木17個村委會。 108 東場鎮 轄:關塘、六加、高塘、東場、英窩、白木、上寮7個村委會。 109 那麗鎮 轄:那麗鎮社區;那麗、充包、殿艮、蘆荻竹、嫦娥垌、馬鞍嶺、崩塘、那霧塘、土地田、三兜竹10個村委會。 110 那彭鎮 轄:那彭鎮社區;那彭、擔坳、那蒟、白沙、六湖、彭新、清湖、那勉、鳳凰崗、那里、后立、英學、屋背13個村委會。 111 那思鎮 轄:合江、祿宦塘、米子、那京、那思、塘底、定蒙、茶藍垌、牛寮水、扁陂10個村委會。 |
2、欽北區 欽州市欽北區位于廣西南部,轄11個鎮,總面積2179平方公里,居住有漢、壯、瑤、苗、侗等10多個民族,總人口約69.4萬。欽北區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臨近北部灣,是大西南出海的關鍵地段,區位優越,交通方便。 欽北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不僅處于環北部灣經濟圈“金三角”的頂端,還處于東南亞與中國大西南兩個輻射扇面的中心,是華南與西南經濟圈、中國經濟圈與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是中國走向東南亞的橋頭堡和東南亞進入中國的門戶。欽北區在廣西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屬南北欽防沿海經濟區范圍,是廣西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也將是西部地區對外經濟交流和進入西部市場最重要的工業和外貿基地。 欽北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欽北區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著力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建設優質水稻、水果、甘蔗、香蕉、竹子、玉桂八角、茶油樹、蠶桑、禽畜水產和冬菜生產等農業十大基地。近年來,欽北區著力發展資源型工業,逐步形成制糖、酒精、造紙、礦產品、松香、中成藥等支柱工業企業。 社會發展 欽北區陸海空交通發達便捷,南防鐵路、南北鐵路、黎欽鐵路以及南北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欽陸一級公路、上大二級公路均貫穿境內,全區公路四通八達,柏油路、水泥路連接全區各鎮鄉村,交通運輸十分方便。同時,欽北區由高速公路直達南寧、北海機場均在1個小時左右,直達越南國也在1個半小時左右。屬地的欽州港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始建于1992年,目前已建成碼頭泊位7個,其中1-3萬噸級碼頭4個,年吞吐能力300萬噸;現在還有1個3萬噸航道和2個3萬噸級碼頭正在建設中。港口運輸可直達國內外各港口。 欽北區資源豐富,礦藏資源有石膏、煤、錳、鈦鐵、金、重晶石、花崗巖、稀土等20多個礦種。近年來欽北區資源型工業發展迅速,逐步形成機制糖、酒精、造紙、礦產品、松香、中成藥、羽絨、建材、煙花炮竹等支柱工業企業。 欽北區的旅游資源正在開發中,鷹山溫泉旅游度假村、王崗山、古竇嶺等旅游區的山水資源和人文景觀頗具地方特色,令人留連忘返。 經濟建設 近年來,欽北區圍繞"工業興區"發展戰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興企工程,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向深加工要效益之路。科技的引領,使該區工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欽北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夯實新農村建設經濟基礎的同時,認真抓好貴臺鎮八寨溝民族村和小董鎮南蛇垌村兩個區級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在建設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整合資金,集中力量,并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的辦法,帶動全區新農村建設工作蓬勃開展。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建設,欽北新城區完成了2.3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區行政信息中心綜合辦公大樓和區交通局、財政局、教育局、糧食局等區直單位的辦公大樓已相繼投入使用,其他10個區直部門辦公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基本構建起了欽北新城區的北冀框架。隨著新城區的崛起,欽北已逐漸成為客商投資的熱土。 欽北區陸海空交通發達便捷,南防鐵路、南北鐵路、黎欽鐵路以及南北高速公路、南北二級公路、欽陸一級公路、上大二級公路均貫穿境內,全區公路四通八達,柏油路、水泥路連接全區各鎮鄉村,交通運輸十分方便。同時,欽北區由高速公路直達南寧、北海機場均在1個小時左右,直達越南國也在1個半小時左右。 旅游景點 八寨溝風景區 “九寨溝太遠,八寨溝就在身邊。”隨著這句廣告詞風靡全廣西,欽北區八寨溝旅游風景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八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2004年以來,欽北區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方籌集資金,大力推進八寨溝景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旅游項目開發,使欽北區旅游實現了從小打小鬧的"鄉村旅游"到八寨溝的名聲遠播,特色旅游經濟異軍突起。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日趨完善的游樂休閑設施,使八寨溝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就被打造成為一個旅游品牌,成為繼三娘灣之后欽州市旅游的一大亮點。 王崗山風景區 王崗山屬十萬大山山脈,主體處于欽州市欽北區大直鎮西境,面積1637公頃。王崗山山高坡陡,壁絕峰險,森林密布,云飄霧涌。險峻的山丘、豐富的森林和小巧玲瓏的溪流是王崗山的特色。王崗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座,其中大龍山海拔999.6米,是欽州市第一高峰。海拔800多米的平圩,山頂平坦,兩則絕壁,恰似高山平臺,平臺上巖石眾多,矮林密布,就像天然盆景。登上王崗山高峰眺望,可望見遠處茫茫大海,近處的欽州城也隱約可見。山中到處是淙淙溪流,溪水清瀅碧透,游魚可數。溪旁綠樹成蔭,遮天蔽日。 鄉鎮簡介 大寺鎮 位于欽北市西北部,人口81278人,屬國家經濟綜合開發項目示范鎮、廣西小城鎮建設重點示范鎮和廣西鄉鎮企業示范鎮。 小董鎮 小董工業園是欽北區三大工業園之一,重點發展食品、日用品、羽絨、飲料、皮革、禽畜加工、果蔬深加工等,主要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 大垌鎮 該鎮有豐富的煤礦資源,是欽州市最大的紅磚生產基地,大垌工業園為欽北區三大工業園之一,是重點發展如制藥、皮革、塑料加工等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園區。 大直鎮 境內錳礦資源豐富,欽州市王崗山風景區坐落在該鎮西部。盛產水稻、甘蔗、香蕉、龍眼、黃欖、楊梅等經濟作物,玉桂、八角等經濟林形成規模發展。 那蒙鎮 位于欽北區北部,人口45767人,為廣西生態農業示范鎮,南北二級公路貫穿境內,主要盛產水稻、荔枝、龍眼、芒果、香蕉、糖蔗、茶油樹等經濟作物。 平吉鎮 該鎮以甘蔗、荔枝、龍眼、芒果、油茶樹等為主要支柱產業,境內有6萬畝名優水果基地,3萬畝甘蔗生產基地和1個輕工業生產基地。 新棠鎮 位于欽州市最北端,人口40000多人,鎮內礦藏資源以重晶石、硫磺礦最為豐富。新棠鎮是荔枝生產重鎮。 歷史沿革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62號):(1)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2)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北區轄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長灘、那蒙、大寺、貴臺、大直、青塘、平吉11個鎮和那香鄉,區人民政府駐欽州灣大道。 2000年,欽北區轄12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265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大垌鎮36073平吉鎮56587青塘鎮31051小董鎮69445板城鎮46959那香鎮20856那蒙鎮38985長灘鎮40996新棠鎮35943大直鎮58517大寺鎮66813貴臺鎮24357 2003年欽北區行政區劃一覽 轄12個鎮:大垌鎮、平吉鎮、青塘鎮、小董鎮、板城鎮、那香鎮、那蒙鎮、長灘鎮、新棠鎮、大直鎮、大寺鎮、貴臺鎮。 100 大垌鎮 轄:大垌鎮社區;大垌、平山、良田、米家、大塘、歌標、大片、平遼、馬皇、江表、橫嶺11個村委會。 101 平吉鎮 轄:平吉鎮社區;平吉、古秀、八仙、榃蘭、平沙、新勝、古隆、榃標、牛江、白鶴垌、賢架、廣平、平里、大田、永隆、湴塘、彭良、朱林、三冬19個村委會。 102 青塘鎮 轄:青塘社區;紅村、高峰、華嶺、青塘、青全、榃山、青華、新村、榃鋪、大岐、決竹、青蘇、那路13個村委會。 103 小董鎮 轄:小董社區;那蘭、多隆、中花、那料、那道、那學、榃頭、東聯、吉水、逍遙、板董、奇陵、榃樓、龍眼、西陵、那陵16個村委會。 104 板城鎮 轄:板城社區;眾仁、厚孟、中心、新城、朝陽、板中、牛寮、屯車、板城、竹山、三聯、屯茂、六蝦、寧家14個村委會。 105 那香鎮 轄:那香社區;飛躍、紅華、那覓、那芳、高龍5個村委會。 106 那蒙鎮 轄:那蒙社區;四維、平福、六馬、湴山、那桂、板選、屯周、陂角、竹山、那蒙、屯里、岳馬、朱砂13個村委會。 107 長灘鎮 轄:長灘鎮社區;古勉、新勤、榃裊、那裊、勝利、新鋪、屯六、榮慶、馬朝、屯巷、談讀、連豐、上汶、那谷14個村委會。 108 新棠鎮 轄:新棠鎮社區;南局、屯林、平況、那黎、屯樓、屯王、榃忠、南忠8個村委會。 109 大直鎮 轄:大直社區;那天、屯蒙、大利、富雄、英雄、那光、勝利、充文、大直、彭久、那泮、派畝、雙那、屯筆、義和、那桃、天巖、米拱、屯品、那么、屯寬、王崗22個村委會。 110 大寺鎮 轄:大寺社區;屯強、新曉、四聯、宿禾、天安、屯妙、廣瑯、百慶、屯首、敦民、五寧、南間、那桑、大寺、那葛、那河、三益、三門灘18個村委會。 111 貴臺鎮 轄:貴臺社區;那邏、愛國、屯良、百美、大路、那美、那樸、洞利、那桃、那略10個村委會。 2005年,那香鎮并入板城鎮。 |
3、靈山縣 靈山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靈山縣位于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廣州市500公里。全縣轄18個鎮,行政區域面積3558平方公里,總人口141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人力資源十分豐富。北臨橫縣、邕寧縣,南接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靈山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河流縱橫,山川秀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千年古荔,有省級名勝風景、國家3A級景區——六峰山,還有廣西保存最完好的被譽為“廣西楹聯第一村”的明清建筑群落——大蘆民俗風情村。 行政區劃 靈山縣轄18個鎮:靈城鎮、新圩鎮、豐塘鎮、平山鎮、石塘鎮、佛子鎮、平南鎮、煙墩鎮、檀圩鎮、那隆鎮、三隆鎮、陸屋鎮、舊州鎮、太平鎮、沙坪鎮、武利鎮、文利鎮、伯勞鎮。 地理地貌 縣內以丘陵、平原為主,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67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49毫米,利于農作物生產。 政治經濟 靈山縣商貿、飲食、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不斷擴大。市政公用設施、農副產品市場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等倍受重視,發展迅速。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靈山縣致力于發揮資源、政策優勢,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正日漸成為投資、合作的熱點。是全國著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奶水牛之鄉”和西部百強縣,2004年被評為廣西文明縣,2005年縣城靈城鎮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稱號。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78.3億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4億元大關。在第六屆“中國西部百強縣”評比中,該縣再次入選。榮獲了“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先進縣”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靈山縣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縣,享受國家給予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并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地區的特殊政策。 旅游資源 話說靈山旅游 靈山縣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具有蒙古大人種特征的“靈山人”就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開始設縣,初名南賓;唐貞觀十年(636年),改稱靈山縣。自古以來,靈山縣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物產資源,堪稱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此,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欣然題詞盛贊:“靈山秀水,水秀靈山”。 旅游概況 靈山四季如春,風光旖旎。青山秀水之間,風景名勝星羅棋布,僅縣城和城郊,就有自治區級管理的六峰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和一同列入濱海旅游的靈東水上游樂避暑風景區,以及大蘆村民俗風情旅游區、龍武鳴珂荔香生態觀光旅游區;有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海巖摩崖石刻和原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鞍山“靈山人”遺址。 民俗風情 靈山的嶺頭調廣為民間流傳,有獨特的傳統唱本,唱調以跳燈、三師、跳大紅、四師為主,用靈山話和官話演唱,沒有樂器配襯,只是用長鼓、大鑼配襯,主要唱法是唱一次上下句過一次鑼鼓。 靈山縣煙墩鎮有“擊鼓迎春”的風俗。春節期間,那深厚洪亮、極具震撼力的大鼓聲如春雷陣陣——響徹云霄!煙墩鎮現存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擊鼓人要站在兩層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鼓鼓面直徑達1.8米,重達350多公斤,要七八條大漢才能抬得動它。最古老的是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制造;這些“鼓中之王”,擂動時發出排山倒海般巨響,將“煙墩大鼓”的獨步天下的氣勢發揮到極致。每年春節期間,煙墩鎮都要舉行大鼓比賽:數十乃至上百面大鼓列陣以待,一齊擂響,鼓聲轟然震天動地,勢如萬馬奔騰,極其壯觀,上萬名群眾歡呼雀躍,在震耳欲聾的鼓聲中如癡如醉…… 大鼓,以及用來伴奏的銅鑼、銅鈸,是煙墩人崇敬的圣物。在過去,大鼓只有在春節期間才能打,其他時候和場合是萬萬不能隨便打的,否則被視之為大逆不道,要受嚴厲懲罰的。這代代相傳、約定俗成、神秘莫測的打鼓規矩,越發增加人們對煙墩大鼓的好奇。 煙墩大鼓及其大鼓風俗文化的又一奇特之處,就是它們僅僅存在于靈山縣煙墩鎮范圍內。與煙墩鎮相鄰的靈山、橫縣的幾個鄉鎮,都沒有這一風俗。沒有人能解釋這一民俗現象,也沒有任何文獻記載過這一地域習俗。正因為如此,獨特威武的大鼓,賦予了家鄉人陽剛勇武的性格和特質,鼓聲一響,大家便精神抖擻,不分老少赤膊上陣,人換鼓不停。這也是煙墩大鼓特別引人入勝的地方之一。 古老的風俗,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向前發展的。靈山縣十分重視發揚光大“煙墩大鼓”這一傳統民俗,推陳出新,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現在,煙墩大鼓除了用于傳統的春節喜慶之外,靈山縣還將其應用到大型的文體活動及慶典中:在靈山縣舉行的欽州市“三運會”開幕式上,煙墩大鼓首次威風亮相,便轟動全場,給各地來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開幕式一大亮點。隨后,煙墩大鼓又“現身”中央電視臺,其英姿令人嘖嘖稱奇。在電視劇《寒秋》中,煙墩大鼓也“應邀”登場。一時間,煙墩大鼓的威名迅速傳播開來:中國北有山西“威風鑼鼓”,南有廣西“煙墩大鼓”!各地新聞文化旅游界人士聞訊蜂擁而來,慕名一睹煙墩大鼓雄風。 從此,神奇的煙墩大鼓走向了八桂,走向了全國。今后,它還將會走出國門,揚威海外,聲震天下! 旅游商品 靈山地處亞熱帶,盛產荔枝、龍眼、芒果、香蕉、西瓜、桃、李、柑、橙等多種水果,一年四季都有鮮水果上市。靈山現有水果面積115萬畝,其中被譽為“中華珍品”、“果中之王”的荔枝是靈山的特產,靈山荔枝品種多,生產期長,從每年五月上旬到七月下旬都有荔枝鮮果上市,其中優質品種主要有三月紅、黑葉荔、靈山香荔、桂味、糯米糍等。 旅游設施 靈山地處沿海、沿江、沿邊,交通便利,交通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121.84公里,18個鄉鎮、389個行政村均通汽車。209國道和20124、20221省道貫通全境,與眾多的縣道、鄉道組成便利的公路運輸網絡。 旅游景點 六峰山風景名勝旅游區 六峰山風景區位于靈山縣城之內,共有包括六峰山及其一脈承的花石山、鳳凰山、翠壁峰,以及六峰公園、環秀公園、環秀橋等。 三海巖 三海巖位于六峰山西側的靈山中學校園內,它由龜巖、錢巖、月巖三個洞組成,又取滄海桑田三變之意,故名。 靈東水上游樂避暑風景區 靈東水上游樂避暑風景區位于縣城以東14公里處,主要以五六十年代建成的靈東水庫蓄水而成的靈東湖為中心,有“靈湖茜苑”、“天湖島”等景點 大蘆村民俗風情旅游區 大蘆村民俗風情旅游區位于靈山縣城以東8公里處,素以其規模恢宏的古民居建筑群、流傳數百年楹聯文化及其土特產“三月紅”荔枝、“大蘆”椪柑而享譽四方。 龍武鳴珂荔香生態觀光旅游區 龍武鳴珂荔香生態觀光旅游區位于靈山縣城以西10公里處,主要由龍武農場和龍武莊建筑群組成。沿鳴珂江北畔的公路往西走,沿路可領略到靈山現代生態農業的氣派。 |
4、浦北縣 浦北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隸屬欽州市,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5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9萬公頃,林地面積1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3.03%,轄15個鎮、2個街道,273個村委(社區)。西接靈山縣,東臨玉林市博白縣,南連北海市合浦縣,北靠貴港市、南寧市橫縣、玉林市興業縣。南北走向的貴(貴港)合(合浦)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東西走向的南寧大塘—北流清灣的高速公路已經動工建設,交通十分便利。
浦北歷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今浦北縣境屬象郡轄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屬合浦縣轄;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合浦郡駐地由廣東徐聞縣遷徒至今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古城頭。南北朝時期,宋泰始七年(471年),立越州置臨漳郡,州治、郡治在今浦北縣石埇鎮仰天窩(又名“青牛城”)。故浦北有“越州”之稱。1952年浦北縣從合浦縣分出,因地處合浦之北而得名,時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1955年劃歸廣東省合浦專區管轄;1958年并入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5年復置浦北縣,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市)管轄至今。
浦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民俗“跳嶺頭”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小江瓷器”以及客家文化、書院文化等。教育歷史悠久,清朝時,境內就有16家書院。縣文化館通過國家一級館復核。文化繁榮發展,是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競技突出,曾培育出3位世界舉重冠軍。恢復高考以來,全區示范性高中浦北中學屢創佳績,培育出了3名全國高考廣西狀元。
浦北綠色富硒農產品豐富,盛產香蕉、荔枝、百香果、紅衣花生、紅椎菌、八角、丹竹液、蜂蜜、黑豬、官垌魚等,其中,“浦百”牌百香果、“桂睦春”茶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東方農場酸梅、石祖禪茶、“啟福”牌竹筍、“啟福”牌火龍果獲得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官垌草魚”、“浦北香蕉”、“浦北紅椎菌”、“越州黑豬”分別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品牌,浦北被譽為“中國香蕉之鄉”、“中國紅椎菌之鄉”、“中華蜜蜂之鄉”。目前全縣種植有13萬畝香蕉、28萬畝荔枝,建立了萬畝荔枝生態園、公路果化、官垌魚“雙百”養殖、五皇山花果園、綠色食品百香果出口基地、萬畝花卉苗木基地、番石榴核心示范基地、精豐生態農業基地、五皇山生態茶葉基地、五皇山優質稻基地等10個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形成了林下經濟、香蕉、荔枝、冬種馬鈴薯、官垌魚、黑豬、蜜蜂等七大特色優勢產業。
浦北自然資源豐富。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林區的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11萬畝天然次生紅椎林。境內有礦床及重要礦化點70多處,已開發利用的有鉛、鋅、銀礦、石灰石、花崗巖等10多種。有20多萬畝竹林和豐富的芒編資源,編織用的竹芒等材料取之不盡。水資源豐富,縣內有分屬南流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大小河流80多條,能開發利用的淡水養殖面積達10多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