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城區南部得名。 |
因境內有新安橋別稱路橋得名。 |
地處城區北部,故名。 |
古稱蘆陽。據《余氏宗譜》載,蘆陽在黃巖南三十里。唐時蘆葦縱深,故名蘆陽。宋、元、明時,該地水道回環,有似羅紋,又名羅川。川中有水渚,形如田螺。其后砍蘆懇田,蘆陽就諧寫為螺洋。 |
因諧音得名。“兩嶼齊眉”得名同嶼,諧音桐嶼,故名。 |
白楓橋西靠高聳入云的山峰,東臨橫貫溫黃兩縣的南官河,取二地“峰、河”兩字組合。或因南“江”北“河”,或南方河流多稱“江”,以“峰”“江”沿用。《民國黃巖縣新志稿》:1947年鄉鎮調整保甲街村管轄表:峰江鄉轄二十四保。 |
宋代此處有上新橋、下新橋。《嘉定赤城志》卷三載:新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以橋故名。 |
明萬歷《黃巖縣志》載:黃街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主街走向與山走向相交。史上亦稱黃街。“黃”字方音“橫”。 |
或有混潮見金則清之意,或海潮泛濁,鎮以金鰲,始名金清。“金清”之名始于明代。明萬歷《黃巖縣志》卷七:“文公朱子治水利,鑄海涂鐵盤以鎮海口,金為水之母,混潮見金則清。”清嘉慶《太平縣志》卷二:“金清港在披云山下,與南監、新河故皆為迂浦,朱子筑閘,因海潮泛濁,鎮以金鰲,始名金清。”。 |
舊稱“竿蓬”“竿蓬街”。傳說舊海灘上有一蓬蘆竿(蘆荻)生長茂盛,村民以為祥瑞,故名。清宣統二年(1910)農歷四月初四日開街立市后,集市遂興,故又稱“竿蓬街”。1986年8月經政府批準改為蓬街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