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鎮明代為在城里、關廂里、小水里、中高里(部分)轄區;清代為城中里轄區;1935年為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為一區;1956年4月—1958年6月,為城關鎮;1958年9月,為衛星(城關)人民公社;1971年4月,為城關人民公社,另設城關鎮;1983年10月,設城關鎮、張家莊鎮、水峪鄉、南墕鄉;2001年,城關鎮、張家莊鎮、南墕鄉、水峪鄉4個鄉鎮合并為翠峰鎮。 |
靜升鎮明代為靜介里、尹方里(部分)轄區。 清代為東作里轄區。 1917年為二區,轄9個編村。 抗日戰爭時期靜升一帶為二區(后為三區)。 1946年,為二區,轄3個治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三區,轄15個行政村。 1953年6月,為三區,轄8個鄉。 1956年4月—1958年6月,為靜升鄉。 1958年9月,為東方紅(靜升)人民公社,轄24個管理區。 1971年4月,為靜升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靜升鎮。 |
兩渡鎮明代為冷泉里、曹村里、文殊里(部分)轄區。 清代為北易里轄區。 1917年為五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六區。 1956年4月—1958年6月為兩渡鄉。 1958年9月為前進(兩渡)人民公社。 1971年4月,為兩渡公社,另設兩渡鎮,轄兩渡各廠礦機關和崔家溝所有非農業人口。 1983年10月,改為兩渡鎮。 |
夏門鎮明代為街北里、甘舍里部分轄區。 清代為城中里、北易里部分轄區。 1917年屬一區、五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屬一區、五區管轄。 1956年4月,為文殊原鄉、莊立鄉、峪口鄉。 1958年9月,屬衛星(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5月,為夏門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夏門鎮。 |
明代為東曲里(前東曲里、后東曲里)、中高里、桃鈕里、道美里全部或部分;清代為南訛里;1917年為三區,1935年屬三區,1940年仁義一帶為一區;1946年為三區,1947年設仁義鄉(時稱居孝鄉)、道美鄉(時稱復興鄉)。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二區,1953年6月為二區,1954年7月撤銷富家灘鎮,設立富家灘礦區。 1956年設仁義鄉、南關鄉、富家灘鄉;1958年6月合并為仁義鄉、南關鄉;1958年9月成立鋼鐵(南關)人民公社,1960年增設富家灘人民公社,1961年5月后設西許、仁義、南關人民公社;1971年4月設南關公社,1983年10月設南關鎮,2001年,原南關、仁義等4個鄉鎮合并為南關鎮。 |
段純鎮明代屬張志里(部分)、甘舍里(部分)。 清代屬西城里(部分)。 1917年為四區。 1947年歸雙池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五區。 1956年4月,設段純鄉、南坪頭鄉、武家洼鄉。 1958年9月,成立躍進(段純)人民公社。 1961年5月,為段純公社。 1983年10月,為段純鎮。 |
王禹鄉明代屬道美里(部分)、桃鈕里(部分);清代屬南訛里;1917年屬三區、四區,設王禹編村、原西溝編村;1946年屬復興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四區;1956年4月—1958年8月,設王禹鄉;1958年9月,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設王禹管理區;1961年5月,設王禹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王禹鄉。 |
壇鎮鄉明代屬張志里(部分)。 清代屬西城里。 1917年屬四區。 1946年屬三區,設壇鎮治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四區。 1956年4月,設壇鎮鄉。 1958年6月,并入南關鄉。 1958年9月,設鋼鐵(南關)人民公社,分設壇鎮、東堡管理區。 1961年5月,設壇鎮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壇鎮鄉。 |
1949年,屬靈石縣第四區。 1953年,分屬梁家墕、上莊、巖村、五區野場、七區泊泊、溝二里6個鄉。 1956年,分屬上莊、泊泊兩鄉。 1958年,分屬躍進、紅旗兩公社。 1961年,屬梁家墕公社。 1983年10月,梁家墕公社改梁家焉鄉。 |
交口鄉明代部分屬金莊里,部分屬文學里;清代屬西城里。 1917年屬四區、五區;1947年屬雙池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五區;1958年9月,屬紅旗(雙池)人民公社;1961年5月,設交口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為交口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