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相傳三國時期鄧艾屯田時,曾經在這里設立收糧點,稱為“交糧站”,后來人們將“交糧站”稱為“高良澗”。另一說高良澗為水名,始稱于隋、唐,后逐漸變為聚落名。 |
因朱姓村民在防汛大壩下興集而得名朱家壩,后稱朱壩。 |
明代黃姓人在此定居興業,漸成集市,故名黃集。 |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在高家堰上建起六座泄洪滾水石壩,鎮區就有仁、義、禮三壩,蔣家壩就是其中“禮字壩”所在地,所以古鎮以水、以壩得名。清末民初,蔣家影響日甚一日,又改名為蔣家壩,簡稱蔣壩。 |
因潯河在此分為柘塘河、龍尾小河而得名岔河。 |
鎮區有條河流叫張福河,縱貫全境,上通洪澤湖,下連京杭大運河,水路四通八達,曾是商賈云集之地。因鎮區順著張福河而建,故名順河。后因與東側淮安縣順河人民公社同名,故改名西順河。 |
相傳2500年前,道家始祖李耳入秦前,看到此山風景險勝,遂拓洞煉丹(洞曰仙人洞,墩曰鳳凰墩),普救眾生。后人不忘其德行,取其尊稱“老子”命名此山。 |
因境域處三河岸邊,故名。 |
興集于明代,因老街東西兩側有勺駝河、草澤河而得名雙溝;與泗洪縣雙溝鎮重名,且在其東邊,故名東雙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