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盤街道 石盤街道曾名“石盤鋪”。顧名思義,這里曾是一個驛站——是東大道上,成都到重慶的驛站。古時候,從成都經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永川到重慶的陸路官道,被稱為東大道。東大道沿路許多鄉鎮因驛站獲名,“石盤鋪”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
2、養馬街道 相傳,三國時期,張飛曾帶兵來到現養馬街道的位置,以河水飲馬。故而,這條河稱為養馬河。河水繞過的場鎮得名“養馬鎮”。另有傳說稱,古時候,沱江河兩岸楊、馬二姓人比較多,這條河就被稱為楊馬河。又說,古時,河邊有一棵古楊樹,其形似馬,因而被稱為楊馬。樹下曾立一塊條石,刻有楊馬河三字。河流和場鎮的名字在流傳到清乾隆初期時,就被確定為“養馬”,并沿用至今。 |
3、賈家街道 東大道,主線是經龍泉驛到山泉鋪、石盤鋪、赤水鋪,再到簡州府。此外,東大道還有一條南支線,從龍泉驛出來后,經柏合寺、長松寺,翻山到簡州府。途中,有一處地名賈家幺店。后來,賈家幺店人氣大漲,規模逐漸擴大,成為驛路上的一個場鎮。 |
4、石板凳街道 石板凳街道因西去的路旁橫擺形如石板的石條數根,供來往行人歇息。因此得名。 |
5、三岔街道 三岔街道因鎮政府駐三岔場而得名。 |
6、草池街道 草池街道因場鎮位于沱江支流絳溪河中游之廣濟橋頭,廣濟橋頭壩中有一堰內水草四季常青,故名草池堰。 |
7、福田街道 福田街道因境內福田山而得名。 |
8、玉成街道 相傳,玉皇大帝嫁女途中玉鐲掉落,摔成兩半而成橋,因而得名。 |
9、丹景街道 丹景街道的地名由丹景山而來。丹景山屬龍泉山脈,山嶺紅色頁巖裸露,遠望如佛寺紅墻斷壁。每當旭日東升,紅亮耀眼,擢為圣景,故名“丹景山”。 |
10、蘆葭鎮 蘆葭鎮因原下場口有一條小溪,兩岸蘆葦叢生,架橋后,取《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音命名,鄉、鎮因此而得名。 |
11、高明鎮 以駐地高明場得名。此地背靠較高的山,其形如半月高照,故清光緒初年建場,名高明場。 |
12、武廟鎮 因清乾隆年間在此設場,清成豐年間修建真武宮和文武宮而得名。 |
13、壯溪鎮 “壯溪”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沱江有關。古時,壯溪鎮場鎮邊有溪流匯入沱江,水勢盛大,被當地人稱作“壯溪”。1935年,“壯溪”就被作為場鎮的名字,并沿用至今。 |
14、董家埂鎮 董家埂鎮的得名與歷史上一個叫董和的縣令有關。漢代時,龍泉山以東為牛鞞縣轄地。牛鞞縣的歷任縣長中,有一個人叫董和,學識淵博,治理有方。他上任后,身體力行,出臺了嚴厲的法規,一舉煞住了地方豪強的攀比奢侈之風,移風易俗,頗有政聲。董家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后形成了一個大家族。董家所居之地,地勢不高,卻是絳溪河與球溪河的分水嶺,恰似一埂,便得名“董家埂”。 |
15、海螺鎮 海螺鎮因萬年村第五、六村被鄢家河和海螺河圍繞,其地形酷似海螺,加之水聲聲聲、又如吹響的海螺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