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屬關廂里。 清朝雍正元年(1723)有大西、小西、城內、南關、拱陽、順流、新店等7里。 1932年屬鄧縣一區。 1941年屬中山鎮。 1949年屬城關區。 1955年屬城關鎮。 1958年屬城關公社。 1981年屬城關鎮。 1991年析原城關鎮的部分區域和城郊鄉的解放、三里橋、西黃莊3個村委會設立西城街道。 2005年更名為古城街道。 |
1936年分屬一、二區。 1941年分屬中山鎮、太平鄉、順流鄉。 1949年屬城關區。 1951年屬刁河區。 1958年屬城關公社。 1961年屬刁河區。 1969年屬刁河公社。 1975年改為城郊公社。 1983年改設城郊鄉。 2005年撤城郊鄉設立湍河街道。 |
清、民國初期境內有羅莊、南古、上高、十林4里。 1936年屬五區。 1941年分屬羅莊鎮、夾谷鄉。 1949年屬張村區。 1951年屬羅莊區。 1958年屬張村公社。 1961年屬十林區。 1969年為羅莊公社。 1983年改設羅莊鄉。 1998年改置羅莊鎮。 |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鄧縣二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㴔灘鎮。 1949年,屬㴔灘區。 1951年,屬白牛區。 1958年8月,屬白牛公社。 1969年,屬元莊公社。 1983年,屬元莊鄉。 1985年,元莊鄉分置元莊鄉、汲灘鎮。 2005年10月,撤銷元莊鄉,整體并入汲灘鎮。 |
漢為涅陽縣治。 唐為穰縣。 金代為穰鎮。 明代設穰東鎮。 1936年屬三區。 1941年屬穰東鎮。 1949年屬穰東區。 1958年分屬白牛、夏集公社。 1961年屬白牛、夏集區。 1969年為穰東公社。 1983年改設穰東鄉。 1985年改置穰東鎮。 |
1941年屬彭橋區的孟樓鎮、禹山鄉。 1958年屬林扒、彭橋公社。 1975年為孟樓公社。 1983年改設孟樓鄉。 1985年改置孟樓鎮。 |
1936年屬鄧縣三區。 1941年屬孟樓鎮。 1949年為林扒區。 1958年改林扒公社。 1983年改設林扒鄉。 1985年改置林扒鎮。 |
清、民國初期境內有構林、路井、孟渠、黑土、狄陂、大孫、古村、侯西8里。 1936年為鄧縣三區。 1941年為構林鎮。 1949年為構林區。 1958年為構林公社。 1983年改設構林鄉。 1985年改置鎮。 |
清至民國初境內有十林、湯河、南古、堰子、姬堰、百川、柳堰等7個里。 1936年屬五區。 1941年分屬張村、羅莊、師崗、梁莊4鄉(鎮)。 1949年分屬張村、厚坡區。 1951年屬張村區。 1958年屬張村公社。 1961年為十林區。 1969年為十林公社。 1983年改設十林鄉。 1994年改置十林鎮。 |
清代境內有梁莊、冠軍、張村、十林、堰子、下高、姬堰7里。 1936年屬五區。 1941年屬張村鎮、梁莊鄉。 1949年屬張村區,部分屬厚坡區。 1951年分屬張村、文渠區。 1958年為張村公社。 1983年改設張村鄉。 1995年改置張村鎮。 |
清、民國初期境內有桐柏、黃龍、侯西、黑土、磚灘5里。 1936年屬三區。 1941年分屬萬全鄉、構林鎮。 1949年分屬構林區、刁河區。 1958年分屬構林、林扒公社。 1969年為都司公社。 1983年改設都司鄉。 1998年改置都司鎮。 |
清、民國初境內有林頭、孔莊、夾古、高中、高西、朱岡、十林、下高8里。 1936年屬五區。 1941年分屬裴營、夏集區。 1949年分王集、夾古、滕樓3鄉。 1958年屬裴營公社。 1961年分屬裴營、夏集區。 1969年為趙集公社。 1983年改設趙集鄉。 1998年改置趙集鎮。 |
清、民國初境內有桐梓、小孫、夏莊、狄坡、厚橋、柴莊、大孫、古村8里。 1936年屬三區。 1941年分屬山都桐梓鄉。 1949年分屬桑莊、構林區。 1951年設劉集區,部分屬桑莊區。 1955年復屬構林區、桑莊區。 1958年分屬構林、桑莊公社。 1961年屬構林區。 1969年為劉集公社。 1983年改設劉集鄉。 1998年改置劉集鎮。 |
1941年分屬桑莊、桐梓鄉。 1949年屬桑莊區。 1958年為桑莊公社。 1983年改設桑莊鄉。 2003年改置桑莊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