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浙江省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浙江省推動批發零售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要求,經相關縣(市、區)申報,專家評審,評審結果報駐廳紀檢監察組備案,并經省商務廳第39次黨組(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確定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太炎社區等54個村(社)列為2022年度商貿發展示范村。 |
南山村2004年5月由南山、王渡溪2個行政村撤并建立。共有16個村民小組,581戶,1782人,年人均收入8166元。距縣行政中心21公里,地處天姥山南麓而得名,群峰圍抱,拱城環北,村落在群山環抱中,隱若屏障,故又名“南屏”。村集體經濟的來源主要是南山水電站發電所產生的收益,南山水電站2005年經過擴建改造裝機容量達到400千瓦。村內現有保存完整的古臺門古建筑9處、人文和自然景點8處。其中兩座老祠……。 |
因村座落的黃土丘陵的山壟里,村名遂稱黃泥壟村。1949年稱黃泥壟村,屬仙橋鄉;1958年稱黃泥壟生產隊,屬雙龍人民公社仙橋管理區;1961年稱黃泥壟大隊,屬仙橋人民公社;1983年稱黃泥壟村,屬仙橋鄉;1987年稱黃泥壟村,屬仙橋鎮;2002年稱黃泥壟村,屬赤松鎮。黃泥壟村……。 |
因村落為曹聚仁出生地,得名聚仁村。村以人名。2016年行政村規模調整,由原潭頭、塔山、近外陽行政村合并而成。聚仁村……。 |
自然村中世居祝姓,宋紹興三年(1123)從括蒼遷入定居,名長陵祝,后繁衍成兩支,一支遷居梅溪南岸,名上祝宅,一支地處上祝宅下游梅溪北岸,故名下祝宅,亦稱祝宅。2016年行政村規模調整,由原下祝宅、上祝宅行政村合并而成。祝宅村……。 |
新中國成立之初,屬長城鄉,1956年屬三合鄉稱利民群眾社,1958年屬河南管理區稱長城生產隊,1961年稱長城大隊,1983年改名沿用至今,1992年屬古麗鎮,2001年屬東城街道,2003年起由東城街道委托經濟開發區管理,沿用至今。長城村……。 |
清季屬政內鄉二十六都,1950年為石井鄉第四村。合作化時建為建光高級社,取建設新農村前途光明之意命名,屬石井鄉。1958年為石井管理區建光生產隊。1961年為大畈公社建光大隊,1983年改設建光村民委員會,屬大畈鄉。2018年12月24日更名為上河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上河村……。 |
地處下山溪東岸,邵氏始居,遂稱下邵溪;“下”方言音讀“賀”,遂名賀邵溪。1950年設橫路鄉十一、十二村,1956年建清水鄉和平高級一社,1958年設安仁管理區賀邵溪生產隊,1961年設橫路公社賀邵溪大隊,1984年1月分設橫路鄉方家基、西壟口、賀邵溪村民委員會,2009年方家基、西壟口、賀邵溪3村合為賀邵溪村,2010年隸高家鎮。賀邵溪村……。 |
賀村村位于賀村鎮中心,距江山市區12公里,區域總面積7268畝,由賀村、塢里、落馬坂、趙家山底、塘北壟、賀村山嘴、外拾貸和喇叭安等8個自然村組成。現有戶籍在冊人口2343人,20個村民小組734戶,1402個勞動力(其中男689人,女713人),84名黨員。擁有耕地1150畝(其中水田950畝,旱地200畝),林地1557畝,水庫2個,水塘35個,水域面積385畝。交通便捷,老205國道和46省道……。 |
古作“大(上竹+下甫)岙”“小大(上竹+下甫)岙”,均為元大德《昌國州圖志》所載富都鄉83岙之一。明代作“蒲岙”。明天啟《舟山志》卷二:“小蒲岙土窄而腴。”“蒲岙地曠,肥瘠相伴,多資漁鹽。”傳因舊時海濱生長蒲草得名。1949年屬舵岙鄉第一、二、三、四、五保。1950年屬舵岙鄉一、二、三、四、五村。1953年設蒲灣鄉;1958年改設蒲灣大隊;1984年改設蒲灣村民委員會。2019年改今名。蒲灣村……。 |
地處江北路,故名。1951年稱浮橋居委會。1959年稱大橋分社。1961起屬城關鎮。1967年改大橋居委會。1977年為革命居。1981年從勞動居委會分出。2002年7月成立江北社區,屬西城街道。江北社區……。 |
以良種繁育的第二隊,故取名良二村。1951年土改里為中橋,浹友,車站3個村;1956年合作社里與良一,蔡于合并路橋第一社;1958年公社化時稱為良種繁育場;1961年與良一,蔡于分開,稱為良二大隊;1983年改名為良二村。1984年因4區鎮再次分家為路橋鎮良二村。1995年路橋析鎮設路橋街道,為路橋街道良二村村民委員會。臺州市路橋區路橋街道良二村,位于路橋城區中心,104國道穿村而過,離路橋機場3……。 |
衛國村在椒江區東南,截止到2008年,全村總人口耕地面積880畝,水田約580畝,旱地約300畝,2010年人均收入18897元,全村家庭工業戶超100家之多,年產值達5個億,解決就業人員800多人,促進了經濟秩序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在我村近1000人,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在07年凡有住房的地方道路全部硬化,投資了100萬建造老人活動中心及村辦公樓,對原有老橋全面拓寬且與下陳街道道路連接,使我村交通進……。 |
《臺州府志·名宦傳》載:“沈作賓,字賓王,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淳熙十六年二月以承議郎知臺州。首訪民疾苦,馳鹽禁,寬祖期,均徭役,更酒政,決滯獄,五十日間,盡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悅,而前守嫉其勝己,巧媒蘗之,罷去。民請于朝,借留不遂,為立留賢碑。”當地百姓為紀念沈作賓專門在留賢碑畔建造了一座橋,橋名“留賢橋”。《赤城志》載,西留賢橋“在縣西二十里,淳熙十六年(1189)為沈守作賓建。”后來這里……。 |
石粘村是原城北街道辦事處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人口1030人,是全市首批億元村、信息化村、電話村。近年來,石粘村兩委班子團結拼搏,奮勇爭先,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并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衛生村、文明村等多項榮譽。2010年,村集體資產達4000多萬元,村級年集體經濟收入150多萬元,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支部建設不斷加強,村集體經營管理模式不……。 |
湖濱社區由城郊村、西南村、城郊居、西門居、南門居合并而成,社區位于楚門鎮中心,湖濱路南北走向貫穿整個社區,因湖濱路是楚門有名的商業街,且附近有湖濱公園,故考慮到外界知名度與地理環境,新社區命名為湖濱社區。城郊村:清代屬十五都,民國時期屬十二、十三、十四保,1956年成立五星高級社,1960年該農業科學試驗場,稱良種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置城郊村委會。西南村:清代屬十五都,民國時期屬七、九、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