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山墩,又名斷繩墩。是一臺型遺址,屬古遺址的聚落址,起始年代為西周。位于鎮江新區丁崗鎮東平昌村東南面約100米,東距華山村龍脊街約1.5公里,西坡及北坡下有小河圍繞,與西南130米之距的太平河相連;墩東、南兩面坡下原亦有小河,現已淤沒。因經歷戰爭--、自然改變、生產活動等,雖有變化,但目前現狀保存較好。
該墩四周原均是水田,占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225米,遺址高出地表約9米,中部略窄,四面邊坡較陡。墩頂平坦,滿布灰土和紅燒土。從西面斷崖上可看出文化層堆積達4米之多。
該遺址發現于1957年春天。1987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在挖掘中采集的遺物有:石斧(形為扁園柱體)、穿孔石刀、殘侗刀和銅鏃、銅劍各一支;獲得繩紋、編織紋、梯格形印紋、云雷紋等60多種紋飾的夾砂紅陶鼎、罐以及夾陶鼎,罐,豆,尊,盆,盂等文化遺物,達500多件,陶器中有紅陶,灰陶和少量原始青瓷器。還發現大量燒土和制坯用的陶拍子及不合格的廢棄陶器。遺址中還發現夯土臺基和柱礎,臺基底部與房屋柱礎間埋有人的骨架,發現了人體骨架9具,房中并有灶。此外還發現網墜、紡輪等,出產工具及兵器和火塘,鹿角,牛牙,象牙,豬牙,石斧,石錛,短劍,小刀,銅鏃,石鏃等。其文化風格,為受中原商文化的影響,但仍具有地區性特色的湖熟文化。
考證推定,斷山墩早期相對年代約為西周前期至春秋時期。西周春秋時代的遺存極豐富。該遺址為鎮江地區吳文化重要遺存,是目前發現的蘇南地區最大的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村落遺址。
斷山墩遺址于1982年3月25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鎮江境內眾多遺址中級別最高的一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