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院新修石幢記》石幢,現立于徐州博物館內唐碑亭中,石幢為八棱柱體,現殘高1.64 米,每面寬20-22厘米,楷書3行,每行38字,字徑5厘米,為唐代高瑀所撰,譚藩所書,元和十二年(817年)刻石立碑。另有宋皇祐六年(1054年)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增刻的跋語。碑文是贊譽唐代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李愿的功德。石幢原立于唐代使院內,徐州知府府衙內,故名。為避風吹雨淋日曬之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徐州知府永齡刻亭形碑帽覆于其上,新中國成立后移至徐州博物館內,建亭保護。該碑為徐州僅存的傳世唐幢,198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碑記敘唐代元和年間,徐州刺史、武寧節度使李愿的政績,唐代朝廷常在邊境要塞和內地要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事宗霞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掌握實權。李愿時唐代著名大將軍西平王李晟之子,因父親功績顯著而賜官。元和六年(811年)封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使院新修石幢記”立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也就是李愿任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的第六個年頭,由節度副使高禹撰文,節度判官譚藩所書。從碑文可以得知,李愿在徐州的一段日子,自到任之日“無一息無一顧”,政績卓著。如碑幢所云,在當時39處節度使中“冠于群帥”。因而,雖然是新修使院記事碑,通篇溢滿了對李愿的贊頌之詞。“使院新修石幢記”除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外,還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如碑后跋記所說:“文頗典直,書近顏柳。正因為如此,“使院新修石幢記”在許多金石碑文著述中,屢有提及。
彭城街道:彭城街道(駐燎原小區1號):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68724人。轄10個居委會(蓮花、石磊、云龍、慶新、新生、曉光、戶部山、建南、燎原、興隆)。…… 彭城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