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76年,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楊莊村老豐沙公路西沿。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烈士陵園西鄰復新河,東靠老豐沙公路,北鄰環城路,南靠豐沛運河,交通方便,自然環境優美,陵園內松柏挺拔,道路平坦,四周圍墻完整,十分幽雅。豐縣革命烈士陵園曾進行過二次搬遷。1946年10月,中共豐縣縣委及人民政府戰略北撤后,國民黨縣黨部及縣政府進駐豐城,對留在豐縣境內的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及其家屬進行大屠殺,僅豐縣城內被殺數千人,全部埋在城東南隅的鳳鳴塔附近(今縣體育場),縣人俗稱“萬人坑”。1948年11月豐縣城解放,中共豐縣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悼念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烈士,確定以鳳鳴塔舊址為革命烈士陵園公墓。1976年因城市發展和建設需要(建縣體育場),縣政府決定將革命烈士陵園公墓遷到縣城東南子午河畔(現中陽大道東端)。1981年因修環城公路,將烈士陵園遷至現在位置。現陵園占9850平方米,大門朝東,園內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北面建有烈士事跡陳列館,簿一波題寫的館名,由正廳和東西附廳組成,陳列王文彬、范子俠等革命烈士事跡。烈士墓區是“慰烈工程”的重要部分。2010年,將散葬于荒郊僻野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318座烈士墓遷入此處。豐縣烈士陵園作為“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并由縣民政局分管,住有專人管理看護,是豐縣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節,縣委、縣政府都組織干部、職工、學校師生來園內憑吊革命先烈,平時亦有來此舉辦入團、入黨宣誓儀式,另外還有一些烈士的親友來園祭奠先烈。豐縣人民政府發(1991)113號文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區(鳳城街道):江蘇豐縣經濟開發區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徐州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起步規劃11.7平方公里,遠期規劃可達60平方公里,于2006年5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批準為省級開發區。近年來,豐縣經濟開發區立足于工業發展的“先導區域”和城市建設的“綠色板塊”,圍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平臺打造,力爭做美環境、做優產業、做強實力,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發展步伐顯著加快,連續5年…… 開發區(鳳城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