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巴拉嘎素古城遺址
時代:唐
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查干巴拉嘎素嘎查。
查干巴拉嘎素古城遺址,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東南約22公里處,古城地處一東北至西南狹長的草灘地的邊緣地帶,四周均為由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構成的一望無際的沙漠。據專家考證,查干巴拉嘎素古城遺址是唐代“六胡州”城址之一。
古城平面形制城呈長方形,接近正南北向(北偏東25°),東西長712——707米,南北寬377——316米,城墻由夯土筑成,城址四面墻均被沙覆蓋。城墻夯筑,夯層厚8~12厘米、夯窩6~10厘米。有馬面,南墻觀察到4個,并發現甕城,城垣現存平均高度約 6米均被沙漠覆蓋。東墻由南向北200米處有一燒骨堆積。表土層下有1米多的文化層。采集到的陶片器形有罐、盆、碗、瓶、瓦等,質地為瓷和泥質灰陶,曾出土鐵鍋、秤砣、陶罐等。城內近南甕城處不遠處有高于地表的建筑基址。
根據文獻:六胡州是唐初為安置遷入黃河河套南的突厥降戶而專門設置,其居民主要為昭武九姓。《新唐書?地理志》關內道寧朔郡條記載:調露元年,于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為刺史,謂之六胡州。長安四年,并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開元十年復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賓,遷其人于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后僑治經略軍。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乾元元年復故名。寶應后廢。元和九年于經略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