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河鎮境域原是原始森林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只有少數“山把頭”來此挖參采藥。
1877年由山東、河北等地流入少量漢民,分散居住在偏僻的山坳里,挖取“山貨”,墾荒種地,開始定居,沒有形成村落。
清代初期,這里被封禁為盛京圍場。
1879年設置海龍廳時,歸海龍廳的海保社管轄。
1902年盛京圍場全部開禁,逐漸形成居落,海龍廳升為府。
1909年海龍府劃出東南8社,設立輝南直屬廳,歸輝南廳海保社管轄。
1913年廢廳改縣,改為輝南縣,本鎮屬之。
1919年輝南縣將8個社改為8個區,歸第三區管轄。
1923年輝南縣將8個區改為8個社,原冠于社首的“海”字改為“輝”字,歸輝保社管轄。
1925年輝南縣將8個社改為4個區,歸第四區管轄,于此地建興隆堡村。
1928年廢除區制。
1932年3月,偽輝南公署成立,隸屬偽奉天省,推行保甲制,以村為保,保下有甲,甲下有牌,此地隸屬興隆保。
1933年,日偽推行“采團聚家”并屯政策,村屯才開始形成。
1935年輝南縣設立5個警察區,歸第五警察區。
1945年11月,輝南縣民主聯合政府成立后,把全縣劃為8個區,為七區(興隆堡區)管轄。
1956年3月,改區村制為鄉鎮制,由原七區的石道河村、大場園村組成石道河鄉。
1957年7月,改設石道河區。
1958年3月,全縣鄉鎮調整,由原石道河鄉、愛林鄉和慶陽鄉的堅固社組成石道河鄉駐地石道河。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中,由原石道河鄉、西南岔鄉組成東方紅人民公社。
1961年,全縣人民公社調整,東方紅人民公社改成石道河人民公社。
1979年全縣調整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石道河人民公社把原西南岔大隊分為西南岔、三岔、大頂子3個大隊。
1982年,全縣調整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石道河人民公社。
1983年,全縣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石道河人民公社改為石道河鄉。
1984年11月28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石道河鄉,設立石道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