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诱惑av_古典武侠第一页久久777_蜜桃一区二区三区_色悠悠久久_久久天堂_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您現在的位置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樟樹市 > 臨江鎮

樟樹市臨江鎮概況

[移動版]

臨江,古稱“石龍城”。明《清江縣題名記》曰:臨江“在蕭江之上,章山之陽,石龍金鳳,地靈攸存”。

這座石龍城依山傍水,位于贛中中部,是樟樹市(原清江縣)的腹心。此處東徑115°20’—115°24’,北緯27°54’—28°04’,南北長而東西窄,半是丘陵,半是小塊平原。境地東頻袁河,西帶蕭江,南聳瑞筠山,北矗章山,東與洲上鄉一衣帶水,東北與張家山鄉毗連,西南與雙金藝場和昌付鄉毗鄰,西北與劉公廟鄉和經樓鎮接壤。全鎮城鄉總面積86.7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347公頃,水田面積187公頃,有林面積191 6.8公頃,森林覆蓋率26%。

臨江鎮現轄3個居民委員會,2個社區,18個行政村,147個自然村。

相傳臨江歷史上鼎盛時期“城內三萬戶,城外八千家”。自清道光以后,由于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醫藥落后,人口逐漸減少,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只剩有30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口劇增,到2021年總人口有5萬余人,其中城鎮人口2.4萬人。主要是漢族。

臨江有著悠久的文明史。1973年冬距臨江城區西南22公里的吳城遺址的發現,證明商中期以前臨江就有人類居住,而且從發掘出的古文物說明臨江當時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又從陶文“國”(田)字的筆劃和字形證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

唐武德八年(625),始于臨江建蕭灘鎮。鎮以蕭江而得名,后更名臨江鎮,至今已有1397年。因其地頻臨贛、袁、蕭三水,交通便利,市場隨之日趨繁榮。五代南唐生源二年(938)于蕭灘鎮始建清江縣。自此,直至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清江縣城設于臨江,歷時1013年之久。

宋淳化三年(992)至臨江軍,轄清江、新淦、新喻三縣。元改臨江路,民更名臨江府,增轄峽江縣。直至清末,臨江為軍、路、府署所在地長達920年。

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這120年中,江西布政使司和江西省均先后在臨江設湖西分守道署(俗稱“道臺衙門”)。湖西分守道轄臨江、吉安、袁州三府。明崇禎十二年(1639 )曾移駐袁州,清順治三年(1646)復駐臨江。康熙六年(1667)曾裁撤,十四年(1675)復設。

臨江人民具有光榮的使命傳統。1925年8月,龍松泉(萬載人,中共黨員,烈士)在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來到江西省立第五師范學校(簡稱“五師”,校址設在臨江鎮)任教,秘密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和進步青年學習《共產黨宣言》、《布什維克主義的勝利》、《民眾大聯合》等進步書刊,宣講革命道理。同年10月,由龍松泉、李松風(吉安人,五師教師)、朱用光(上高人,五師學生)組成黨小組,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清江縣最早的黨小組,組長龍松泉,隸屬中共江西地委領導。

1926年9月,北伐軍第二軍攻克了臨江鎮。在北伐軍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的領導下,在五師進步師生中發展共產黨員,隨即成立了中共清江支部干事會。

1927年春,中華全國總工會駐江西特派員程毅來臨江指導工作,工農運動進入高潮。

1930年10月,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第五軍,在臨江鎮指導成立中共清江縣委(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王珍,地下黨組織活動于靠近新喻、高安的邊緣地帶。

1944年,組織上派曾霞初(中共黨員)到臨江開辦文山書店,以讀書為名,建立黨的聯絡據點,從事地下黨的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臨江人民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49年10月,劉、鄧大軍(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部隊)進軍大西南,路過臨江鎮,全鎮各界人民夾道迎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臨江百業興旺,人民安康,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經濟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經濟總量快速提升。

由此,臨江鎮榮獲全國重點鎮、全國建制示范試點鎮、全國“千強鎮”、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西省十大魅力鄉鎮等榮譽稱號。

臨江鎮人口隨臨江鎮建置改變而改變,從唐武德8年(625)建蕭灘鎮,到立縣建軍,行政級別提高,城市規模變大,人口也隨之增長。人口到正德年間(1505-1521)高峰期,臨江有“城內三萬戶,城外八千煙”之說。經歷宋、元、明、清、民國,改朝換代,戰火天災,人口數量隨之變化,到1950年重新回到鎮建置,1953年臨江鎮城區人口只有4327人。此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直線上升。1980年后全面實行計劃生育國策,人口增長趨于穩定,1988年全鎮人口39389人,2021年人口。

境域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具有春寒夏熱、秋燥冬冷、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嚴冬較短的特點。1989—2008年間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降雨量174 8.2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71 8.2小時,年均無霜期266天,適合水稻、棉花、瓜果、豆類、油料等作物生長。

臨江鎮水域面積187公頃,占總面積的2.24%。水系有袁河、蕭江,其中絕大部分為蕭江水庫。水資源總量肖江有52718.6立方米,袁河有20300.1立方米。另有36座中小型水庫,水資源總量552萬立方,還有666平方米以上山塘113口。

臨江山川秀美,自然資源較豐富。境內經濟林木,有松、楓、樟、杉和毛竹等多種樹種;果樹主要有柑、柚、桃李等品種。全鎮中藥材種植以“三籽一殼”即黃梔子、吳茱萸、車前子和枳殼為主,總面積達564公頃。此外,還有金櫻子、益母草、夏枯草、谷精草、夏枯草、魚腥草等40多種野生藥用品種。礦產資源較少,目前主要有砂卵石、少量瓷土及微量沙金。

1512年,明知府熊希古令改土城為磚城,長一千五百六十丈三尺,約5149米,并在西南北三面掘有護城濠溝,東面臨贛江。磚城共辟8門,后增至10門。

大觀樓宏偉壯觀,“危樓落就冠湖西,畫棟飛甍拂彩霓。”鐘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風挾鐘聲過渡口,月移樓影到江心”的意境可以重現。萬壽宮深邃博大,浮雕翩翩,栩栩如生。古書院、寺廟、牌坊數以百計。現仍有接官亭、吟香書屋、蘇姑井、清江戶局、中洲試館、知難洞、湖心亭、石雕雙龍戲珠、飲馬槽、行易橋、蘇軾金剛經石刻、萬壽宮巷、鞭子巷、介福巷、古大宅幽深院,明清建筑保存多處。多處名勝得到挖掘、整理、修繕。萬壽宮文化墻對古鎮臨江進行了系統介紹。古代大文豪蘇東坡、蘇澈、范成大、朱熹、文天祥、解縉、查慎行在此講學、傳道、巡游、訪賢、攬勝、吟詩,題寫臨江的詩文,現存數百篇。臨江鎮鎮名標青史的人物:宋有向子  、元末明初有龔守愚,明末清初有楊廷麟,清有錢時雍,清末民初有裴汝欽。今引遠方貴客慕名到此游游、觀光、休閑。

臨江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古往今來,人才輩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出生于臨江,宋熙寧年間,任過丞相。善賦詩文,精于古畫,為官廉正,不畏權勢,主張變革,陸續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募役)、市場、保馬、方田等新法,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善于培養人才,史稱王安石變法。南宋名臣向子諲歷官秘閣修撰、戶部侍郎,率子抗金,“子諲忠節可以扶持三綱”,后隱居臨江東門外百花洲。臨江太守鮑廉,遇元軍進攻,殊死抵抗,慘遭殺害。南明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廷麟,竭力抗清,慷慨就義。

江縣縣長吳懋松,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隊侵犯樟樹,帶領自衛隊員打擊日本侵略者。著名中醫黃邦彥,1930年秋,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軍進駐臨江,邦彥任清江縣蘇維埃政府衛生股股長,紅五軍軍醫。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尹長民,全國著名生物專家、蛛形研究開拓者。

土地由封建時代的私有制,主要集中在地主、富農手中,貧、雇農少地或無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社會主義私有制,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再到1956年農業高級合作社至今實行的土地集體所有制。

農業耕作、農作物種植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基本上還是人具配合,手工操作。八十年代開始逐步實行械機操作,到2021年農業實現半機械化。

臨江素有“天府之國,魚米之鄉”之美譽。農作物水田自古以來都以種植水稻為主,旱地種植油菜、小麥、棉花、大豆為主到種植花生、油菜、柑桔、中藥材、高產油菜為主。

養殖業由役牛養殖到肉牛養殖,養豬從家庭用糧食散養到規模化用配合飼料飼養。

水庫山塘33座,建于1957年—1970年,上游境外水庫有吳城水庫、廟前水庫,總共可解決自流灌溉面積3.2萬畝。2座小(一)型水庫和11座小(二)型水庫全部進行了除險加固。另有節制閘、提灌站十余處,有效地增加灌溉面積。臨江防洪工程土方部分基本結束。

臨江古為舟車孔道,交通便利。因而商賈云集,明宣德四年(1429),臨江被列為全國33大工商稅收城鎮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農副產品日益豐富,工礦企業逐漸增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臨江先后創辦了食品、建材、機械、飼料加工、造紙、服裝、化工等門類企業。

1988年,臨江鎮鎮辦企業11家,工業總產值546萬元,村辦和組辦工業57個,總產值為127萬元。駐鎮企業有25家。

1994年,鎮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企業實行轉制改革,推進企業股份合同制。當年完成3家企業改革。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市場疲軟,鄉鎮企業及駐鎮企業失去活力,許多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市鎮兩級政府加快了企業經營體制改革力度,盤活資產,實行因企制宜,一廠一策,宜包則包,宜租則租,宜賣則賣。 1995—2002年鄉鎮企業全部完成改革。2000年駐鎮企業樟樹市瓷廠、油氈廠依法破產,2001年江西煤礦機械廠公開拍賣,實行破產。

2002年,企業改制全面完成,臨江鎮黨委 、政府及時制定出《臨江鎮招商引資優惠辦法》。依托臨江獨特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一系列優惠政策,從此,境內外企業家、創業者陸續在此創業,臨江鎮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

2002年,本地老板和山東客商合資創辦的第一家飼料加工企業,樟樹市七星飼料有限公司順利投產。同年,國企高管范漢輝創辦本地第一家民營機械廠,江西新聯煤礦機械廠。2003年,鎮辦工業企業家劉文群創辦第一家民營酒廠,樟樹市古城酒業有限公司。同年,青年才俊王建忠創辦第一家糧食加工廠,樟樹市利康食品廠。民營企業老總皮永燕創辦第一家包裝類企業,樟樹市永興陶瓷有限公司。2004年,上海客商、企業家李應生創辦江西新黃海食品有限公司,至今仍為境內最大食品企業、多年為境內最大納稅企業。2005年,境內有規模以上民營企業5家,較大企業5家。

 2008年,返鄉企業家楊三平,創辦第一家規模以上服裝廠,樟樹市浩宇服裝有限公司。至2010年,境內有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0家,較大企業8家。2014年,返鄉創業青年董文建創辦了第一家較大規模的電子企業,樟樹市祥吉正電子有限工司。 2015年,上海客商、企業家李昊創辦第一家紡織廠,江西信德紡織有限公司。同年,返鄉創業者曾志洪,創辦第一家鞋廠,樟樹市兄弟鞋廠。

2020年,境內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5家,從業人員1067人,上繳稅金507.863萬元。較大規模企業21家,從業人員639人,上繳稅金152.4萬元。

2021年,臨江鎮黨委、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全年簽約引進新項目13家,簽約資金達13.66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個,分別是投資1.2億元的江西能量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8億元的江西晶海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投資1.01億元新瑞闥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樟樹市德誠紙業有限公司。

2021年,境內民營企業僅以下8類就有81家。食品類(包括白酒)6家,農副產品加工類4家,機械類3家,紡織、服裝類17家,電子類10家,包裝類6家,飼料加工類3家,汽車修理有32家,家具制作等其他企業10家。駐鎮企業6家。此外,還有各類企業338家,個體工商戶及家庭作坊1691家。  

2021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0.4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1.72億元,實現利稅1.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96% 、35.24%、56.59%。

臨江鎮黨委始終注重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狠抓基層黨建工作,狠抓黨風廉政建設。努力塑造,為民、務實、清正、廉潔黨員形象;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力度,為構建“和諧臨江、平安臨江、醉美臨江”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動力。

黨建工作亮點紛呈。全面開展“幸福樟樹平安創建”、“創先爭優”、“十要十戒”、“發展提升年”活動,以加強黨性教育開展“民情家訪”、“三進四民”、“結對幫扶”活動打造“親民、富民、利民”政府,樹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清”形象。落實“選賢任能”、“能上能下”用人制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有活力的放心型、實干型、全局性“三型”村組干部隊伍。組織開展“黨建+”工作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立足鎮情,注重創新,突出實效,爭創亮點,打牢了黨員干部的思想基礎,打造了臨江黨建品牌。徹埠村支部榮獲全省“黨建+農村服務體系”示范點,在全省“黨建+”活動現場會,得到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的肯定。把層級簽訂黨建目標管理責任書作為第一落點,明晰責任,推行黨建“三清單一巡查兩通報”制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嚴格落實黨支部工作聯系點、“黨員學習議事”、“三會一課”等制度。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制定《臨江鎮干部績效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完善《臨江普查》等督查機制。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23名村(社區)黨組書記,全部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新當選的121名村(社區)班子成員年齡結構文化水平進一步優化,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干部23名。認真實施“新時代贛鄱鄉村好青年”選培計劃,對表現優秀的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力量進行建議管理。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20世紀60年代,城鄉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開展“學雷鋒、見行動”為民服務活動。20世紀80年代,廣泛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活動。20世紀90年代,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深入持久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21世紀初,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以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為目標的群眾性創建活動。大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繁榮農村剪紙文化和社區鼓樂隊等文化事業。鎮婦聯、團委多次開展關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困難群眾等幫扶活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全鎮范圍內廣泛開展“學黨史、見行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心系家鄉發展的深圳合正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袁富兒,熱心公益事業的藍天救援隊,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的賴斌兒、助人為樂、甘于奉獻的陳仕娣, “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李桂芳等一大批典型人物不斷涌現,為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臨江古為江南西道驛運樞紐。建鎮以來,更是舟車輻輳,除便利的水上運輸外,還有往粵、桂、閩、湘、鄂、蘇、浙、皖八省驛站。

民國二十五年(1936),修建的浙贛鐵路通過臨江,境內設有臨江鎮站、游村站,一直是臨江及以外地區人員出行和貨物運輸的必選交通公具。

除水路鐵路運輸外,還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G533(清宜公路)、 S219省道(高樟公路)穿境而過,滬昆高速、贛粵高速在臨江境內設有互通,將臨江鎮融入全國快速通道。

2012—2016年,臨江鎮政府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先后修通近百條村組公路,全鎮水泥公路總里程達133多公里。行政村和村組通水泥路率達100%,80%以上的行政村開通公交車。全鎮形成村村達的“半小時”交通圈。

1990年后,臨江城區面積不斷擴大,許多外地人員到此購房置業,經商開店。個體商販、私營商業不斷擴大,大街小巷商鋪林立,各種商品琳瑯滿目。1989年至2021年城區商戶發展到1693戶,從業人員近5000人,注冊資金超30000萬元,年收入11000萬元。郵電通訊不斷發展,以移動通訊為例,移動電話用戶2010年7937戶,到2021年增加到20396戶。

街路成網絡四通八達。縱有虎川路、石龍路、楊公路、府城路、府前街、民主街、河下街,橫有廣濟路、薌林路、縣前街、西大街、南大街,寬的達40米,長的到1500米。小街小巷如毛細血管,布滿城區,均以硬化。

自改革開放后,到1990年農村新建住房幾乎與舊屋等量齊觀,城區建房也在提速。現在城鄉住房不僅要數量,更重要的是看地段和質量。城區高樓林立,別墅成群。農村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路、改水、改廁、改房、改溝、改塘、改環境、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性變化。

重點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千年古府、醉美臨江”4A級古府休閑旅游景區,加快推進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做好景區四至范圍內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的保護工作。與此同時,吸引社會資本,積極推進其他旅游景點的開發工作,推動全鎮各景區精準開發、差異發展,串點成線。

重點宣傳王安石出生地維崧堂、解縉題詞樓鐘鼓樓、蘇軾醉酒街邊子街等三大人文歷史;打造“一府一宮一浮橋”、“三街三巷三古樓”核心景點;計劃恢復慧力禪寺、古府臨江大牌坊、 臨江古城墻 、石達開軍營、太平天國古戰場、 中洲試館、清江書院等十個歷史人文景觀;辦好臨江古府新春文化旅游節

臨江鎮轄區內有完中一所—清江中學、中心校兩所—臨江小學和臨江府城學校教學點五個,即尹家小學、姜璜小學、紐塘小學、蘆塘小學、姚巷小學,公辦幼兒園一所(2部)民辦幼兒園6所。公辦幼兒園即臨江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兩部)民辦幼兒園即煤建、金貝貝、萊恩、臨機、金豆豆和小太陽幼兒園。

境內轄區的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在市教體局、臨江鎮黨委和臨江鎮政府的領導下,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狠抓教師業務的提升,不斷開拓視野、更新觀念,教師的教育教學業務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無論中小學或幼兒園、校園環境優美,為師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

全鎮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在升學考試中為高一級學校輸送的優質生源。如府城學校在2019年小升初考試中,樟樹中學實驗班錄取該校3人,濱江中學錄取該校4人,居全市鄉鎮第一名。清江中學1998年高考中,有2人考清華大學,,1人考入北京大學,居宜春市之首。該校每年都有學生考入復旦大學、西安交大等,211、985重點大學。

在參與學科競賽、主題等征文活動中,境內中小學師生屢獲大獎。1998年10月,清江中學張慶偉老師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首屆高中生物理競賽獲全國一等獎。2007年鄭紅玲老師指導學生參加中學生代學競賽榮獲二等獎,辦學業績輝煌。臨江小學2007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榮獲樟樹市中小學(幼兒園)“美麗校園”創建工作一等獎。2007年江西省教育廳授與清江中學為“2007年度人民群眾滿意學校”榮譽稱號。

該鎮轄區內各中小學均重視體育教學,有專職體育教師、有較完配的體育器材和體育設施。按課程表每周2—3節體育課,其他學科不擠占體育課,每天有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時間,成立各種球隊進行訓練和比賽。每年秋季的校運會按時召開。有的學校如府城學校每天安排兩次陽光體育活動,真正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渚塘熊家寨西周遺址發現,表明臨江古代在西周時期臨江地區就有人類活動,秦代建有通廣東官道,成為南北交通要道,文化歷史厚重,留有許多古跡、古建、文藝作品。

古建有省文保單位江西唯一保存完好的府臺門樓“大觀樓”;宜春市文保抗戰時期的防空洞“知難洞”;市文保“清江縣蘇維埃舊址”;還有明代洪武間的萬壽宮,修復的鐘鼓樓、師姑井、吟香書屋、中洲試院、接官亭等古建筑。

臨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風昌盛。宋向子諲《酒邊詞》、彭龜年《止堂文集》、明楊廷麟《兼山集》、清錢時雍《寄圃詩集》、民國裴汝欽《清江詩萃》等文集。蘇東坡、王安石、陸游、朱熹、范成大、楊萬里、文天祥、解縉、羅洪先、施閏章、查慎行等歷代名人曾游歷臨江,紛紛染翰題名,留下諸多佳句名篇。如陸游的“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朱熹的“今日清江路,寒梅第一枝。”解縉的“風挾鐘聲過渡口,月移樓影到江心。”“十年不到臨江郡,依舊青松接畫樓。”等等。

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贛江排工號子”就源于臨江木幫的“臨江排歌”;“樟樹剪紙”由清江中學的剪紙教學中發掘發展而來;樟樹清湯更是“臨江府,清江縣,三歲伢子賣包面”的傳統小吃“臨江包面”

體育教學業績顯著,清江中學在歷年高考中,有考生錄取在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等體育院校,自1990年中考實施體育科目加試以來,大都考出了好成績。為此獲得不少榮譽稱號。如2019年12月宜春市體育協會授與清江中學為“2019年宜春市學生體育協會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臨江醫療衛生在清以前只有傳統中醫中藥,到清末民初開始創辦教會西醫醫院和西藥房,1934年成立清江縣醫院。1950年,醫療從業人員只有數十名,只能醫治常見的簡單疾病。到2021年底,全鎮有綜合性樟樹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專科江西省康寧醫院,民營綜合府城醫院,民營專科藥都康養醫院等醫療機構共 27 家,其中國有醫院2所,民營醫院2所,村衛生所 20 所,單位醫務室2所,個體診所1所。開放病床 970 個,醫務人員 463 人。開展基本醫療、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兒童保健、基本公衛等工作。已消滅天花,基本消滅小兒麻痹、瘧疾、白喉、絲蟲病等傳染病;霍亂、流腦、乙腦、麻疹、出血熱等傳染病的到控制,維持在發病率低水平;2021年,接種新冠疫苗52667人次,傳染病報告18例,0-6歲兒童保健建卡 3908 人,孕產婦建卡347人。

境內群眾體育活動發展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社區和村(居)委會大多添置了健身器材和各種體育設施,體育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如2017年民間自發組織的臨江長跑協會,會長米洪流與全體會員同心協力,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村(居)民把民間體育活動與傳統節日結合起來,以體育活動為載體,以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進化村風民風。臨江鎮于2017、2018、2019年在春節期間舉辦了三屆農民趣味運動會,項目多樣、內容豐富。2017年2月8日江西衛視《新聞夜航》和2月6號《江西日報》對此項活動分別進行了播出和刊登;2019年2月13套《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欄目和江西衛視五套《新聞晚高峰》被第三次農民趣味運動會進行了播報。

臨江轄區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競技體育屢獲大獎。如2004年6月榮軍醫院一名職工在省民政廳系統首屆健身運動會上榮獲競走第二名。2009年在省民政廳國慶60周年的羽毛球賽中,該院兩名職工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三等獎。清江中學教師陳畢華、周春娥于2021年7月27日參加宜春市第六屆運動會硬排比賽獲第四名。

近年來,境內中小學教師每年11月都組隊參加市教體局為期20天的中小學籃球賽,獲得了三、四次冠軍多次亞軍。

鎮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的普及和推廣。2021年按照市科技工作要求,為確保科技工作順利開展和圓滿完成任務,決定成立科技領導小組。由鎮長付志兵任組長、黨委委員魏航任副組長。

聚力農技知識培訓,助推鄉村振興發展。2021年9月17日該鎮武塘村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樟樹市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專家到武塘村委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培訓,為廣大農戶傳經送寶,為農民帶去實用技術,為更好的開展農業技術工作奠定了基礎。

水廠建設不斷擴容。從古代到1982年,臨江城內有古井80余口,每到旱季,居民排隊取水為常事。1982年在現鎮政府院內打井,只能供少數居民用自來水。1984年蘆洲打井,1986年在清中操場建1000噸氣壓式貯水池,能滿足當時居民用水,但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張,2015年在原磚瓦廠下方的洲地打大井取袁河地表水,日產量達15000噸,供臨江鎮、洲上鄉、張家山等地生活用水。

治污與雨污分流并舉。古時用磚石壘砌修成地下水道,以利排泄。今臨江建有南門污水處理站、河下壕溝處理站、富壽門濠溝污水處理站,日處理污水能力達5000噸,主要路段采用管排污,且基本上實現雨污分流,弱電下地。煤氣管道鋪設加緊進行。為保證袁河、肖江水系水質,2016年禁養生豬,水庫退出水面承包,實行人放無養。

清潔工程下農村,2014年全面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每村組配有一名保潔員。農村環境有了質的提升。

社會治安和諧平穩。臨江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穩定為前提,依靠廣大干部群眾,建立健全綜治網絡,落實綜治工作措施,加強維護穩定基層建設,開展“群防群治”工作,依法進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把法治臨江、和諧臨江、平安臨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強烈維護一方平安穩定。積極開展掃黑除惡、“收槍治暴”、打擊“兩搶一盜”、“追逃”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邪教組織、非法宗教和詐騙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創新綜治工作方式,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嚴把安全生產關,確保社會安定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順利進行。2010年、2012年、2013年(宜春市)、2015年等多年獲得地市“優秀綜治辦”的稱號。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2011年7月1日實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是年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人員有3044人,基礎養老金為55元每月。統籌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臨江鎮共有干部373人,其中:行政機關70人,占18.8% ,事業單位303人,占81.2%。城鎮就業率達95%,“零就業”家庭安置率達100%。社會救助水平提升,2020年農村低保受助人次15515人,救助金額5183920元;分散供養受助人次535人,救助金額338697元;養老服務逐步完善,2019年以來,臨江鎮共建設有七個樂齡中心,可容納300余名老人;敬老院設施完善,有床位102張,康復設施2套,室外健身器材8套;退役軍人事務管理有序,2019年臨江鎮為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等家庭懸掛“光榮之家”榮譽牌956塊,2021年有現役軍人及退役軍人978人。脫貧致富奔小康,2020年,全鎮41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2020年全年參保人數35800人,城鄉居民統籌基金支出348.96萬元,大病基金支出108.7萬元。醫療救助支出36.73萬元,貧困戶醫療費用補償454人次330.35萬元,補償比例達90.15%。200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143.58元,比上年增長13.57%,201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5671,比上年增長8.7%,比2008年增長  ,隨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攀升,2008年全鎮農村居民人均物質消費支出3482.06元,食品支出比例48.25%,2017年全鎮農村居民人均物質消費支出9811元,食品支出比例48.25%。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衣食住行得到全面改善。生活方式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花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防越,全鎮呈現出一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

古鎮臨江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進入新時期,臨江的發展日新月異。今天,臨江人民將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以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氣魄,把臨江“鎮當縣建”,不斷激發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動力,在解放思想中求突破,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著力提升城鎮建設水平,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加大教育、旅游、醫養建設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古府旅游品牌效應,爭做鎮域經濟發展排頭兵,全面開啟臨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三级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不卡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激情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永久地址 |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专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男人的天堂久久 |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 色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本道综合精品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av播播| 99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av网站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 | 国产特黄一级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黄色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站 | 男女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东南亚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九九九九精品九九九九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 91综合网| 日本黄a三级三级三级 | 黄网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