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樓鎮位于樟樹市西北10公里處,東西南面分別與張家山、劉公廟和臨江接壤,北隔禮江與高安相望。“經樓”地名有二說: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聶友九世孫——唐尚書令聶道茂在距聶友墓五里處建立五座藏經樓分授諸子而得名;又宋乾興年間聶氏祖先秦(一說聶)三郎所生五子通讀經史,創五經樓于鎮北鏡湖畔,因聲名遠聞,朝庭授五子“文館博士”,賜其地曰“經樓”。解放初設經樓鄉,屬縣二區,1957年,分屬經樓鄉、中林鄉,1968年設經樓公社,轄經樓和中林兩鄉屬地,1984年改稱經樓鄉。1985年撤鄉設鎮。2002年,長崗、南江并為兩江村委,五老、店子并為老店村委。
全鎮總面積81.78平方公里,轄后窯、前窯、楊彭、經樓、沿園、水溪、皎湖、灣頭、神嶺、中林、橫崗、大路、小洋、老店、兩江15個行政村和經樓社區,98個自然村、216個村小組,總面積81.6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4101.9公頃(其中水田2791.23公頃、旱地1310.7公頃),水面面積290公頃,有林面積1077公頃,森林覆蓋率28.6%。總人口28325人,其中城區1323人(非農業人口132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8‰。2022年實現生產總值15.9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52億元,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減少1.1億元,下降13.5%;第三產業總營業額5.1億元。農業總產值6.31億元,增長8.9%,農作物以稻谷、花生、油菜、紅薯和芝麻為主,產量分別為:糧食總產量3.68萬噸,花生產量2035噸,油菜產量1204噸,紅薯3534噸,芝麻183噸。工業總產值7.09億元,同比下降13.5%,主要工業產品有重要飲片、金屬家具、商用混凝土、工業廢水凈化環保制劑。完成財政收入8655.04萬元,同比下降13.7%;支出8655.04,同比增長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同比下降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45元,比上年增加2702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0元,比上年增加1440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余額9.33億元,增長12.4%。
經樓歷史底蘊深厚。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聶友九世孫——唐尚書令聶道茂在距聶友墓五里處建立五座藏經樓分授諸子,因聲名遠聞,朝庭授五子“文館博士”,賜其地曰“經樓”。境內有七里山西周遺址、下埠山春秋遺址、楊家山春秋遺址和麻家寨春秋遺址。
經樓地理位置優越。滬昆高速穿境而過,在經樓境內長13公里,并在經樓開口,集鎮距高速出口僅1公里,雙向六車道的高速連接線直通城區,僅十多分鐘車程。正在建設的G533公路,連接河西劉公廟、吳城等鄉鎮。正在規劃的樟樹三橋及連接線以及靖安到樟樹的高速公路也將經過經樓。
經樓文化特色鮮明。經樓采茶劇團享譽省內外,每年演出近百場。民間版畫協會、刺銹協會、鑼鼓隊、嗩吶隊、舞龍舞獅隊等民間文藝隊伍10余個,文化隊伍1000余人,形成了以采茶劇、朝拜節、龍舟競渡為代表的三大地方文化名片,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曾被宜春市授予“文化大鎮”稱號。
經樓物產資源豐富。貯存有煤炭、高嶺土、硅沙土、碳酸鈣等地下資源,已探明的儲量達300萬噸以上。全鎮耕地面積5.89萬畝,其中水田4.63萬畝、旱地1.25萬畝,林地3.38萬畝。地勢以丘陵為主,水系發達,有(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14座、山塘44座。境內肖江河和禮江河兩大水系匯于后窯,經豐城市泉港鎮進入贛江。
經樓發展潛力巨大。鎮區內樟樹市電子信息產業園,規劃總面積5000畝左右,計劃總投資230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后,產值可以達到250億元,稅收15億元,從業人員達16萬人。一期項目于2019年12月份開工建設,規劃建設面積1077畝,計劃總投資50億元,建設標準廠房、配套設施合計約80萬平方米。目前園區已完成占地面積約200畝,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主體結構封頂建設,現已簽約電子信息產業類項目40余個,涉及航模飛機、5G物聯網、智能顯示、半導體、智能影音、通信電子等產品。
“肖江河畔春潮涌,藏經樓旁產業興!碑斍,經樓鎮依托獨特的區位和產業發展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舉全鎮之力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特色小鎮,奮力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