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井又稱方井,建于明嘉靖戍申年(1547),井欄外方內園,青石質,欄長0.74米,欄寬0.54米,井高0.54米,井口直徑0.34米,南側有陰刻草書體馬一龍手跡,約60字,介紹鑿井的時間和意義,井壁平磚圈砌。據說,該井原位于馬一龍宅前。2000年7月6日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馬一龍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農學家、文學家,字應圖,號孟河,嘉靖丁未科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國子監司業,后以母病歸,歸臥溧陽玉華山中,閉門謝客,讀書談道,著有《玉華子游藝集》。馬一龍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于江蘇溧陽別橋馬家村,其父馬性魯、其叔馬從謙均為進士出身。馬一龍的書法以草書見長,世稱“梅花體”、“龍蛇體”。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一
塘馬戰斗是新四軍在塘馬村抗擊日軍進攻的一次戰斗。1941年11月28日凌晨,駐南京、句容、丹陽、金壇一帶的日軍第十五師南浦旅團3000余人、偽軍800余人,以奔襲、合圍等手段分三路合擊新四軍第6師第16旅旅部和蘇南黨政機關駐地江蘇省溧陽縣塘馬村。第6師參謀長兼第16旅旅長羅忠毅、政治委員廖海濤,指揮部隊阻擊敵人,在掩護旅部及黨政機關1000余人轉移后,陷入日軍重圍。此次戰斗斃傷日軍約三、四百人。新四軍亡270余人,羅忠毅、廖海濤等犧牲。關于塘馬戰斗,根據有關人員的回憶,雖然新四軍犧牲很大,但也迫使日軍付出了數百人的傷亡代價,更重要的是黨政軍機關1000余人突出了重圍,蘇南的主要抗日力量得以保存。上世紀50年代以來,溧陽縣人民政府在塘
淳化閣帖石刻位于江蘇省溧陽市別橋鎮西街虞家祠堂內。別橋又叫甓橋,在溧陽北,與金壇的指前鄉相鄰,東北距長蕩湖十里左右,是個商業興盛的水陸碼頭。值得一提的是,街鎮上的原虞家祠堂屋墻壁上,遺存有一組明代晚期仿“肅府本”摹刻的《淳化閣帖》石刻,它是歷代名--貴的書法真跡。“淳化”是北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之一,《淳化閣帖》是宋太宗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書學士王著,把皇家秘閣(帝王藏圖書的樓閣)所收藏的歷代法書甄選編次,標名為“法帖”,摹刻在棗樹木板和石板上,拓印墨本賜給大臣。帖分十卷,卷首是《歷代帝王帖》;第二、三、四卷是《歷代名臣帖》;第五卷是《諸家古帖》;第六、七、八卷是《東晉王羲之帖》;第九、十卷是《王獻之帖》。長期以來,古人法書
《重修廣惠庵碑記》石刻位于溧陽市別橋中心小學內,年代為明代。為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廣惠庵始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603)重修,清咸豐十年(1860)庵毀,僅存《重修廣惠庵碑記》。碑身高2.47米,寬1.1米,草書,末署賜進士第、翰林院少史、孟河馬一龍書,額已佚。1973年由小學操場圍墻上移嵌在禮堂化妝室墻壁上。馬一龍(1499-1547),號孟河,溧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71)進士,為南京國子監司業。書法懷素,用筆奇肆跌宕,人稱龍蛇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瑪瑙竹葉依門石位于溧陽市別橋鎮馬家村馬家祠堂大門內。依門石又稱戶對或門墩石,常武地區稱之為抱鼓石或騎馬石,大多用青石制作,內側裝飾獅子戲繡球之類的浮雕。2001年7月,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溧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8月將瑪瑙竹葉依門石重新安置于祠堂門前。這對明代依門石用淡紅瑪瑙色巖石加工而成,內有竹葉化石,表面雖無刻畫裝飾,但掩映于石內的淡灰黃色竹葉片片清晰可見,別有一番情趣,在江南一帶罕見。依門石下配青石基座,通高1.89米,長2.63米,厚0.3米,其中瑪瑙竹葉石高1.63米,長1.73米。這對依門石的來及頗具傳奇色彩,據說是馬家族人從海上運來,原為一公一母,不幸其中一塊從船上掉落海里。運回后,無奈之下只得把剩下的一塊依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