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惠濟寺南京惠濟寺始建于南唐,稱湯泉禪院,清咸豐年間毀于戰火,光緒年間僅復建其中部分,規模遠不及以前。寺內現存遺物有礎石、碑刻、古井及三株古銀杏。惠濟寺內三株千年古銀杏樹。一名曰“千年垂乳”,高20余米,胸圍7米有余,需七人方可合圍。有七根氣根,最大氣根長達2米多,氣根最大直徑30厘米,周長90厘米,猶如巨乳懸于空中,觀者神秘之感油然而生。二名叫“撐天覆地”,指的是此樹不僅高達24米,而且樹冠奇大,覆蓋地面半畝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納涼。三名叫“雷擊復蘇”,此樹在咸豐年間曾遭雷擊燒毀半株,數年后又奇跡般地復蘇,因而得名。一進寺門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楊柳樹緊靠在湖邊隨風擺動,好像在歡迎遠道而來的信徒們。往前走,踩著淋漓的草地,聽著呼哧
鳳凰橋[浦口區湯泉街道金泉居委會,惠濟路西邊·明·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惠濟路的西側,三分之一壓在路下。據《江浦埠乘》轉載雍正《江浦縣志》所記,“鳳凰橋在治北四十里湯泉鎮北”。該橋總長15.4米,面闊2.6米,單孔徑5米。橋身營造技藝十分高超,以一色青磚橫疊用灰漿鉤縫,拱券兩邊用紅砂石特制凈邊對接,拱券上對接處用石料仰天楔,乍看有危險其實牢固。這種工藝明代中期以后就難見了,雖然幾百年了,橋身基本仍保持面貌。目前,該橋欄板無存、橋面已非原物,橋磚上有“鳳凰橋”三字,應是原橋磚;還有“太平橋”三字磚,當是后來從別橋上移來。志書無記載該橋建橋時間,但不會晚于明代中期。該橋不是交通要道上的橋梁,應當是在風景區、宅院、別墅內點綴風景的小橋。1
俗稱城子山,上面主要種植旱作植物和苗木。由于人為因素,有非常明顯的文化堆積暴露在外。面積約24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陶罐、缽等殘片,泥質灰陶豆、缽,幾何印紋陶罐、缽,石斧,長方形帶孔小礪石等。屬周文化遺存。據《江浦埤乘》記載:“鎮南衛屯田中前中后二所,俱在治西南二十里白馬鄉”,可見明代的正南衛軍屯曾駐扎在這帶,甚或就位于其上,正南城子地名實來源于軍屯。但是,目前在遺址上沒有發現明代的歷史遺存。
灣塘古文化遺址[湯泉街道泉西村灣塘組�周�區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100平方米,高約10米,文化層厚5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泥質黑皮磨光陶片、幾何印紋陶片。主要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磨制石器有錛、斧、梯形帶孔小礪石等。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山頭古文化遺址[湯泉街道泉西村楊山組南200米楊山頭組·新石器時代·市文物保護單位]臺形遺址,面積約1.43萬平方米,高1.4米,文化層厚2米。1984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大量夾砂紅陶片及少量泥質灰陶片,器形有小型釜形鼎、帶把盉、圓錐形、扁鑿形鼎足、帶圓圈鏤孔的豆盤、帶鳥喙狀飾的罐口、紡輪、小陶球,此外還有磨制石錛、石斧和大量獸骨。199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頭毛古文化遺址[湯泉街道龍井社區山頭毛組西北100米�周�區文物保護單位]俗名窯城子,面積約36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等,以及大量的蚌殼堆積。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案子城子古文化遺址[湯泉街道龍井社區案子組東南150米·周·區文物保護單位]俗名案子城子山,面積約48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陶缽,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及石鐮,有段石錛等。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子頭遺址位于湯泉街道辦事處瓦殿村陳子組,從陳子頭西部的萬壽河河堤上略為可以看出陳子頭組后有個小坡地,坡地上種植著苗木,從樹林中才能夠找到陶片器物。面積約50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不詳。1991年發現夾砂缸片。遺物有夾砂缸片、夾砂泥條堆貼缸片、夾砂繩紋鬲片等。屬周文化遺存。
位于湯泉街道黃家巷北,原為湯泉張氏家族宗祠。張氏先祖張暄做過明代尚書,張氏宗祠為其后人張姓族人所建。該宗祠始建于何時,原有二進建筑,中有院落兩邊有廂,還有一口古井。該建筑現保留一進,封火墻有民國建筑風格,座北朝南,面闊9.7、進深7米。目前,該建筑已被其它居民居住。
單層磚木結構住宅,青磚墻體,小青瓦,正房兩開間,正房后西側連接廂房一座。民國民居,目前閑置。反映了浦口地區民國時期民居風貌,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本建筑位于東關巷以北。
俗名黃莊劉城子,上面種植雪松樹等樹苗和旱作物。從通向耿家洼的土路上,可以明顯看見遺址的形狀。面積約30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陶罐,泥質灰陶缽,幾何印紋陶罐,紡輪等。屬周文化遺存。
俗名城子山,上面主要種植著大規格的馬褂木樹苗,從遺址的北面可以清晰的看見其臺型遺址特征。面積約24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82年發現。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陶缽,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屬周文化遺存。
位于浦口區湯泉街道辦事處杏雨路(原湯泉街)東。該建筑原是湯泉鎮供銷社經營房屋現在是游戲機室經營。它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其長15、寬11.25 、高8.1米。
俗名譚小吳城子,上面主要種植雪松樹苗,從遺址北面的坡下可以明顯看見遺址的形狀。面積約24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3米。1985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缽等。屬周文化遺存。
在高(旺)星(甸)公路邊劉村組馬友富家院子內可以看見遺址斷面。1982年發現,當時統計面積約12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多年來村民取土使得遺址隆起部分不斷被挖搌,文化層遭到了一定破壞。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磨光陶缽、罐,泥質灰陶缽,幾何印紋陶罐、甕等殘片及大量獸骨。屬周文化遺存。
從江星橋線公路上看到遺址所在的小山包及山上的房子。1983年發現遺址時,面積原有約4000平方米,高約6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泥質黑皮陶罐、缽,幾何印紋陶罐等。修建江星橋線時遺址被削去一半,今天從房子后雪松地中能夠見到遺存物。屬周文化遺存。
位于浦口區湯泉街道辦事處湯泉街黃家巷。該建筑原是董氏家族的房子,董氏是地主,解放后被沒收做了湯泉鄉(鎮)政府,以后又作過文化站用房。該建原為四合院子,經過多次改造已經難以辨識原有建筑面貌、格局。但是,可能是五、六年代,人民政府對建筑的外立面進行了改造,在墻上塑造了紅五星,院子里還有一4米見方的、建于“文革”中的、用于書寫標語的照壁,鮮明的鉻上了解放初期紅色政權的印痕。目前四合院建筑只有一進保存較好,其長19.13 、寬8.7 米。
俗名城子頭,上面種植水稻、苗木等。1982年發現。面積約32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黑皮陶罐、缽、豆,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屬周文化遺存。2006年在當地村民指引下再次確立地點,2006年調查和2008普查均沒有找到標本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