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由水而生,古時,長江、淮河、黃海三水在姜堰匯聚,故稱“三水”。
又因三水匯聚,沖擊成塘,塘水多旋渦,形似人指羅紋,又名“羅塘”。
北宋年間,洪水泛濫,姜仁惠、姜諤父子仗義疏財,率領民眾筑堰抗洪,保護了一方百姓生命財產,古鎮由此名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姜堰屬泰州。
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
周武王封泰伯于吳,其地屬吳。
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近代考古證實6800年前姜堰地區就有人類活動了。
春秋戰國時歷屬吳、越、楚。
楚時為海陽邑地,秦代屬東海郡(一說九江郡)。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海陵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海陵為吳陵,武德七年復稱海陵。
南唐元元年(937)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
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
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70年,改屬揚州地區,1983年揚州地區撤銷,劃屬揚州市。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
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2012年12月,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