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座落在阜寧縣蘆蒲鄉蘆蒲村。紀念塔建造于硝煙彌漫的抗戰年代。新四軍第三師在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將軍的率領下,擊破了數萬日偽軍的層層包圍,粉碎了敵人的兩次大“掃蕩”,鹽阜大地上灑滿了烈士的鮮血。為昭彰先烈,激勵后人,鹽阜區行政公署決定建造紀念塔,以資永久祭祀。隨后組成建塔委員會,在阜寧縣五區陸莊召開第一次會議,三師副師長張愛萍主持會議,行署主任曹獲秋、八旅政委李雪山和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及地方知名士紳出席,會上研究制定了建塔計劃,并經實地勘察,決定以蘆蒲壽安寺舊址為塔址。1943年6月15日,紀念塔開工。參加建塔的義務勞動群眾近萬人,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有近兩千人,連十四五歲的小姑娘也踴躍參加了運磚行列。這
石子河遺址,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約0.9米,厚約0.2~1.3米。試掘,出土有泥質黑衣陶盆、青白瓷碗、粉盒、白瓷碗、青瓷執壺、白瓷小盞等。
錢莊遺址,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約2.5米,厚約1米。地表散見唐代盤口系罐、璧形底碗、泥質灰陶素面罐;宋代青白瓷撇口碗、唇口碗、泥質灰陶素面盆等殘片。
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1.2米。上面為明代黃河奪淮所形成的2米多厚黃泛粉沙層所覆蓋。在地下2米深處出土夾砂褐陶器蓋等。出土器物具有一定的良渚文化因素。
蒲東遺址,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約2.5米,厚1米左右。采集到的陶瓷片,可識別器形有泥質黑衣灰陶罐、撇口白瓷碗、白瓷盞、醬釉曲流執壺等。
羅碼遺址,1962年發現,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地勢略高于周圍,文化層厚約1.8米。采集有夾砂紅陶繩紋罐、夾砂灰陶殘片,可辨器形有罐、盆、缽、碗、井圈、花紋磚,釉陶壺、瓿等。
高裴遺址,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約2米,厚1米左右。采集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夾砂紅陶繩紋罐,泥質灰陶圓腹繩紋直口罐、盤口罐、釉陶壺、瓿等。
新蕩遺址,1999年調查發現,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約2米,厚1米左右。開深溝試掘,出土有泥質黑衣素面陶盆、蓮瓣紋青白瓷碗、撇口白瓷碗、青白瓷盤、黑釉陶罐等。
蘇北灌溉總渠在阜寧全長44.7公里,是鹽城、揚州兩地區前后118萬余人在沒有機械設備的條件下而挖成的。該渠的挖成,有效的解決了洪澤湖的排洪。灌溉期間,可引水澆灌2800萬畝農田,淮河缺水年份實行江水北調,保證大面積農田糧食豐收。由于渠底較高,從西到東為6米至負3米。
裴陰森,阜寧縣周門人(今屬蘆蒲鎮)。清同治二年進士,光緒年間欽命福建按察使、福建船政大臣。他在創辦福州船政學堂,重建馬尾造船廠,制造艦艇,整飭海防。為我國早期東南海防建設做出了貢獻。光緒二十一年十月,裴陰森病逝淮安河下姜橋巷宅內,享年72歲。死后與卞氏夫人合葬于阜寧縣周門。他的門人侯官沈翊武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裴光祿公輯成《船政奏議匯編》一卷,《遺集》八卷和《年譜》四卷。
1968年,蘇北灌溉總渠管委會在阜寧縣內建成21處腰閘,調節總渠的上下水位。1968年在此基礎上建成船閘水電站,裝發電機7臺,使蘇北灌溉總渠實際上是一條集灌溉、排洪、航運、發電多功能的渠道,更有效的防洪排澇,保證洪澤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