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25日,侵華日軍占領東臺城。駐守東臺的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退,唐柳人民自發聚殲作惡日軍。唐柳是指唐家灶、柳家灶,現為梁垛鎮唐柳村,唐柳人民聚殲侵華日軍的舊址,被命名為東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嘉靖二十四年范仲淹嫡傳十代孫范時新從淮南遷居南梁(今東臺市梁垛鎮)。乾隆時,十六代孫范譽端,在今梁垛鎮梁垛村為先人營造塋墓,并在墓側建筑祠堂,計房屋十八間,占地四畝。有圍墻環繞,抗日戰爭期間被毀,唯乾隆年間《南梁范氏墓祠記》石碑尚存于世,石碑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秋,石灰巖質,高1.23米,寬0.45米,厚0.15米,碑文楷書,24行,行24字,共562字。
土山位于梁垛鎮梁北村北首,現存高8米,頂部面積50平方米,上有一個航標塔。土山舊名涌泉墩,清順治十四年(1661)壘土而成,高三丈寬十余丈,上有觀間閣,久圯。嘉慶十四年(1809),眾灶戶公捐重修大殿三間,前殿三間,西廂四間,牌樓一座,又名觀音山。目前大殿早已損毀,只剩下土山一座。
光明鄉老政府位于東臺市梁垛鎮小凡村內,現有舊青磚瓦房三進十間,占地500平方米。1981年梁垛公社社志中記載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全縣一百五十六個鄉合并為八十六個鄉。同時新豐、安梁兩區合并于安豐區,下設十個鄉。臺南、廉貽兩區合并為西溪區。當時屬安豐區管轄的如意鄉并入光明鄉……”,由此可見光明鄉最早成立于1956年,其鄉政府辦公房保存狀況良好,現被供銷部門用于營業用房和倉庫。
“節孝坊”是清光緒年間賜建,旌表周氏雪梅一生守節操、行孝悌義舉。“節孝坊”建在梁垛鎮牌樓村一組南官河北岸,正面朝南,三丈寬、二丈多高,四柱、三門、三檐、三橫梁,最高處雙龍盤拱“圣旨”石牌,中門坊額刻“節孝”二字,橫梁鐫刻“旌表長茂之妻周氏孺人之坊”一排小字,正中兩根柱上鑲刻“三十年冰霸歷志,百千世珉石垂若”楹聯。此牌已被毀,石料大多散落周圍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