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已出土的古文化遺址表明,衡東地域在5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有先民在湘江、米水沿岸棲息定居。
至公元前15世紀的商朝中葉,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衡東地域由新石器時代步入青銅器時期。
至戰國中期,隨著楚文化的南移,進入鐵器時期。
戰國中期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至前380年),衡東地屬楚國龐邑。
公元前201年秦統一中國,衡東地域始有建制沿革。
自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至1966年屬衡陽郡、衡州、衡州路、衡州府、衡陽道、衡陽地區所轄之衡山縣。
明朝中葉,衡東文化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發展,先后創辦了多家書院。
元、清兩代曾出過狀元何克明、彭浚,探花譚鑫振等。
196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第160次會議決定,析衡陽市衡山縣湘江以東行政區域設置衡東縣,以其境位于衡山之東而得名,隸屬衡陽專區。
1984年衡陽地區、衡陽市合并后,衡東縣隸屬衡陽市。
1996年,衡東縣面積1925平方千米,人口約64.1萬人。
轄9個鎮、15個鄉:城關鎮、吳集鎮、大浦鎮、新塘鎮、石灣鎮、甘溪鎮、楊橋鎮、楊林鎮、草市鎮、南灣鄉、榮桓鄉、高塘鄉、高湖鄉、莫井鄉、踏莊鄉、橫路鄉、石灘鄉、德圳鄉、珍珠鄉、霞流鄉、栗木鄉、白蓮鄉、大橋鄉、三樟鄉。
縣政府駐城關鎮。
霞流鄉、榮桓鄉先后撤鄉設鎮。
調整后,衡東縣轄11個鎮、13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衡東縣常住總人口594131人,其中,城關鎮36817人,石灣鎮31721人,新塘鎮43850人,大浦鎮40464人,吳集鎮36707人,甘溪鎮28156人,楊林鎮26512人,草市鎮28444人,楊橋鎮28012人,霞流鎮30621人,榮桓鎮20692人,莫井鄉10960人,踏莊鄉13620人,高塘鄉18599人,高湖鄉26248人,南灣鄉11971人,橫路鄉22908人,白蓮鄉24958人,大橋鄉19106人,三樟鄉18332人,栗木鄉13372人,珍珠鄉17847人,石灘鄉27159人,德圳鄉11644人,七一二礦5411人。
2004年,衡東縣轄15個鎮、9個鄉:城關鎮、石灣鎮、新塘鎮、大浦鎮、吳集鎮、甘溪鎮、楊林鎮、草市鎮、楊橋鎮、霞流鎮、榮桓鎮、高湖鎮、白蓮鎮、大橋鎮、蓬源鎮、莫井鄉、踏莊鄉、高塘鄉、南灣鄉、三樟鄉、栗木鄉、珍珠鄉、石灘鄉、德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