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耳河村位于城關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東接桑樹埡村,西連桃花溝村,南依子胥湖,北靠大柳鄉,全村版圖面積10.2平方公里,鄖漫路穿腹而過,森林植被好,轄區有11個村民小組415戶,1525人,耕地面積1200畝,地形呈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洞耳河村就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到了九十年代又響應“發展庭院經濟”號召廣植小雜果。2003年,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鄖縣定為國家級清潔水源地。為了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洞耳河村兩委會一班人再次響應縣委號召,帶領群眾發展核桃和有機蔬菜產業。目前,全村小水果面積400畝,有機蔬菜面積400畝,達到戶平一畝小水果,戶均一畝有機蔬菜的產業規模,形成了“山頂松杉戴帽,山腰果樹纏繞,溝岔蔬菜鋪地,庭院載滿櫻桃”的綠色生態村,是十堰有名生態旅游村。
2012年,洞耳河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以來,通過環境整治、房屋改造、旅游策劃、美食挖掘和生態修復等途徑,突出鄉村旅游特色,著力打造國家南水北調源頭生態型鄉村旅游典范,已經和正在實施的項目有3大類:
1、產業發展:一是特色產業發展。在鞏固現已發展500畝核桃的基礎上,在二高山上新發展優質核桃1000畝。二是調整蔬菜種植。緊盯城區市民的菜藍子,充分發揮洞耳河村的水利資源及區位優勢,新發展高標準優質蔬菜基地200畝。三是抓住濱江新區綠化的機遇,新建優質苗圃基地200畝。四是發展優勢服務業。充分利用鄖廟路穿腹而過的優勢,打造“鄉村游”這張牌,大力發展農戶庭園優質果,培植櫻桃、桃子、杏、柿子等小雜果5000株,新發展農家樂10家,新發展服務門店5家。五是培育發展龍頭。組建蔬菜特產品協會,走公司+農戶之路,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拓展服務空間,解除村民發展后顧之憂。
2、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完善活動載體。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703平米,村衛生室260平方米,抓好新農村及美麗家園建設,啟動村文化廣場建設,規范好農家書屋、村廣播室,做到村民小病不出村,說理有地方,充電有環境,活動有場所。二是公路建設。硬化通組路6條計8千米,硬化標準路面凈寬3.5米,路肩各1米,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交通不暢問題。三是水利設施建設。按照村產業發展的要求,重點推動村水利設施建設進程,硬化東西水渠2條3千米,確保農業生產旱澇保收。三是解決全村11個組人畜安全用水,需鋪設φ32PE水管10千米。四是在2、3、4組新改河道2千米,治理土地400余畝。
3、村莊整治:一是環境整治。為了規范垃圾場堆放,改變村民亂倒、亂潑的惡習,需修建垃圾池11個,購置垃圾桶300只,垃圾清運車1輛。在公路東側修建2.5千米綠化帶,拆除土坯危房11戶35間,新建農房11戶,改造房頂98戶,維修粉刷白色墻壁110戶,徹底改變臟、亂、差的舊貌,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態家園。二是村組定位。為了便于指導村民生活生產,決定修建村標1座,組路標11處。通過辦好1、2、3、4組的示范工程,力爭三年內完成全村7個組的村莊整治工程,實行入戶水源清,農戶庭院、田園清,入戶路、通村組路凈,農戶廚凈、廁凈、籠欄圈凈的生態家園。
如今的洞耳河村交通便利,農事景觀特色明顯,產業規模大、體驗類型多、生態條件好、配套設施優,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在十堰地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正逐步成為集休閑、度假、餐飲、娛樂和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景區。
目前,洞耳河村正圍繞“把農村建設得像花園”的一個整體思路;搶抓全省“四化同步”項目、十堰市城郊生態休憩帶建設等兩大機遇;加大政策支持、項目支持、工作督導等三大力度;堅持“風貌古樸、功能現代、產業有機、文明復歸”等四大特色;努力做到道路黑化、庭院美化、污水凈化、生態綠化、產業規模化、設施景觀化、村內運作公司化等“七化”;按照國家級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農業休閑示范點(村)、中國最美鄉村、中國生態文化村、cctv“魅力鄉村”(金牛獎)、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綠色幸福村”等建設要求實施“八村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