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村位于鴉鵲嶺鎮西北部,東與金和、東西泉村接壤,西與宜昌市金銀崗林科所交界,北接宜昌長江上中游農業開發公司,南接新場村。地貌為丘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新中國成立前,磨子溪、高溪屬高前鄉。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成立第一自然村,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2月轉為新場鄉三、四、五高級社,1958年9月為新場大隊(管理區)三、四、五個中隊,1961年4月后由數字名改為地方名;1984年9月在“正社分設”換屆選舉中將大隊管委會變更為村委會,到2003年3月,調整村組規模,龍潭、磨溪、高溪三村合并組建“龍潭”村,由20個小組并為7個組。村委會駐地設村中心,距鴉鵲嶺集鎮14公里,距宜昌市中心城區28公里,村域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2129畝,旱地196畝,林地15000畝,水面3000畝,村民574戶,1925人,勞力1190個。2005年全村糧食總產2201噸,油料總產338噸,生豬出欄5100頭,柑桔1050噸,村經濟總收入29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8元。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按照“精誠團結龍潭人,柑桔飄香龍潭村”的思路,下大功夫調整產業結構,為村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構建出一幅和諧、平安、發展新龍潭的畫卷。
2001年,為解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村出資5萬余元將高溪水庫至楊文堂屋后溝渠1500米進行三面光加固;2003年荊宜高速公路動工修建,2003-2005年村投資170萬元硬化漢宜路至龍潭礦泉水廠村級公路6.6公里;全村電力設施從無到有,有高低壓線路20多條,配電室6個,戶戶通電,電器設備普及,村民生產 、生活用電有保障。柑桔產業興起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100余畝發展到3000余畝,產量1050噸,形成了以高溪水庫、磨溪水庫和龍潭老林場為主的柑桔產業帶;養殖生豬是農民的傳統,到2005年全村育肥出欄生豬5100頭,存欄 2800頭,發展母豬344頭。普及科技,改良柑桔品質,重點采用高接換種和低接增果技術,柑桔品改2000余畝;積極探索高效種植技術,推廣“豬、沼、柑”配套生態農業模式;大面積普及軟盤旱育拋秧技術。利用閑置資源,招商引資,利用龍潭礦泉水廠引進宜昌市老板養殖黃粉蟲(高蛋白鉺料)和熱帶魚種場,引進曉溪塔老板建起了龍潭橘馨園。積極培育打工經濟,全村外出打工80多人,年創收入100萬元。
以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4個居民點;全村95%以上農戶都住上了預制結構房屋,96%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戶平一輛摩托車和一臺彩色電視機。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1994年9月將龍潭、高溪小學并到磨子溪小學,2002年9月并入新場完全小學,全 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100%,小學畢業生全部進入初中學習;依托小學,辦起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村民無文盲,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群眾性文體活動普及,每年興辦一次文藝匯演,民間樂隊常年活動在村民紅白喜事之中。2003年4月建起集診斷、注射、換藥、觀察、藥房、值班為一體的標準化村衛生室;人口與計劃生育、社會治安考核指標名列全鎮前列,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三查”服務率85%;社會保障工作扎實,對4名孤寡老人實行集體供養,2名實行分散供養,對9名特困人員實行了低保供養。截止2005年全村共創建“十星級文明戶”200戶、“五好家庭”30戶、“婦媳婦”10個、“好妯娌”10對、“好鄰居”15對。
村“兩委”班子成員:陳必宏 村支部書記兼主任
胡繼元 村財經委員
王發金 村治保調解委員
魏 瓊 村婦女計生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