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泉村位于鴉鵲嶺鎮的西部,東與田畈村接壤,南與金和村、梅店村交界,西與龍潭村、金和村、龍泉鎮毗鄰,北與海云村接壤,小鴉公路、荊宜高速公路、董海公路和鴉官鐵路縱貫其中。村域地貌形態屬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新中國成立前,東西泉村為宜昌縣龍泉鄉第5保和6保;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保甲制,1949年秋季成立退莊委員會,1950年8月在蘇家屋場成立農會, 1954年秋創辦19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2月合并為海云鄉,高六、七社、高八、九社后并為海云鄉六社、七社;1958年10月更名海云大隊,簡垱河生產隊,6和7兩個生產隊(中隊),1961年4月后逐步由數字名更名為地方名曾崗和聶店大隊;1984年9月更名為曾崗村、聶店村。2003年村級規模調整,曾崗村、聶店村和海云店村6組合并為東西泉村,下設6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組。村委會駐地在董海公路路旁第三、四村民小組之間,距鎮政府6公里。全村版圖面積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40畝(水田3405畝,旱地35畝),林土面積17340畝,水面面積800畝,村民756戶,2576人,勞動力1180人。2005年糧食總產2950噸,油料385噸,生豬出欄6525頭,柑桔總產4500噸,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295萬元,比1979年增長34倍,農民人平純收入3866元,是1979年的42倍。2003年以來,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按照“柑桔產業化、金桔滿田園;收入貨幣化、人均過萬元;村民知識化、新風進農家;人居生態化、村莊美如畫;管理民主化、和睦如一家”的宏偉目標,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被確定為全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東西泉村是夷陵區柑桔大村、農林大村、存款大村,曾被區委、區政府、鎮委、鎮政府授予“五好”黨支部、文明村、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柑桔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1979年30畝的基礎上,全村新發展2000畝,其中連片發展1800畝,常年產量達到4500噸,初步形成柑桔產業帶;養殖生豬是村民的傳統產業,到2005年,全村育肥生豬6525頭,存欄2130頭,新增母豬70頭達到850頭;新發展精養魚池100畝,水面養殖面積達到800畝,年產鮮魚486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村開通村組晴雨路20條40公里,村投資350萬元,硬化公路20公里;除險加固小II型水庫1座,興修排灌溝渠5000米達到20000 米;實施簡垱河治理工程,消滅釘螺,達到國家消滅血吸蟲病的標準。全村電力從無到有,現有村級高壓線路3條10千米,低壓線路35條,共35千米,戶戶通電,農業生產用電、農民生活用電有保障。農業科技服務力度加大,主推柑桔品改,提供柑桔技術指導,重點采用高接換種和低接增果技術,到2005年,柑桔品改700畝,特早、早熟、中熟比例達到1:4:5;引進良種母豬18頭,派專人蹲點指導,年提供優質仔豬220頭,全村基本實現良種化;推廣優質水稻品種3300畝,種植“金優63”中稻3300畝,推廣“雙低”優質油菜2150畝,其中“中雙4號”油菜1100畝、“華雜4號”1050畝;積極探索農業高效模式,先后總結出“油-瓜-稻”高效種植模式和“豬-沼-柑”配套生態模式,增加了農業整體效益和生態效益;推廣新技術,大面積普及軟盤旱育拋栽技術。利用閑置資產和資源,招商引資,引進宜昌市綠亞園林公司建立苗圃基地;引進宜昌市博匯機械電子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汽車配件廠,興建東西泉村打蠟廠,2005年三家企業,解決就業38人,職工平均收入4000元。
東西泉水庫
東西泉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居民點建設管理力度加大,村積極配合各方面的力量,堅持規劃、建設管理并重,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出6個居民點,2005年示范居民點初具規模。村95%以上的農戶都住上了磚木預制結構房屋,90%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95%的家庭擁有高檔家俱,戶平一輛摩托車和一臺彩色電 視機。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重視學校建設,上世紀六十年代建起聶店小學,“文革”中發展初中教育,更名為聶店中小學,九十年代響應鎮委“擂大鼓、敲響鑼,大打普九攻堅戰”的號召,同曾崗聯辦小學,劃場地12畝,籌資金55萬元,出勞力300個,修建起東西泉小學,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小學畢業全部進入初中學習,村民受教育年限由1979年的6年提高到9年;1983年依托小學,辦起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村民無文盲,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群眾性的文體活動普及,每年舉辦文藝匯演、體育競賽等活動,特別是春節期間,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配合采蓮船在全村巡回演出20多場次。建起集診斷、注射、換藥、觀察、藥房、值班室為一體的標準村衛生室。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各項責任考核指標名列全鎮前列,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三查”服務率85%,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00:107內;社會保障工作扎實,對3個傷殘軍人給予了優撫,對8名孤寡老人實行集中供養,對47名特困人員實行了貧困救助。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樹典型、立樣板,截止2005年全村共創建“十星級文明戶”350戶、“五好家庭”28戶”、“婦媳婦”200個、“好妯娌”50對、“好鄰居”150對。
村“兩委”班子成員:楊 焱 村支部書記兼主任
田國清 村黨支部副書記
付 勇 村治保調解委員
劉曉紅 村婦女計生委員
田申菊 村財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