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壩村位于宣恩縣椒園鎮西北部,距椒園集鎮12公里,距宣恩縣城19公里。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460戶,1706人,其中勞動力1148人。國土面積面積2.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966畝,常用耕地面積近2000畝,其中水田220余畝,旱地1540余畝。2013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486元。近年來,慶陽壩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以慶陽涼亭街為依托發展旅游產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創新管理機制,改善人居環境,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閃耀在武陵山區的歷史文化名村。
古道幽階蜿蜒過,浸甜芳香,九曲回腸;幾丘綿延長廊,千古輪回,歷盡滄桑……
慶陽壩的古街,以其古樸與寧靜隔開了兩個世界。山外,城市是熱鬧的,好比煮開了的沸水,噪雜而喧囂;山里,古街是安靜的,猶如一杯明前香茗,清新而又意蘊悠長。
慶陽壩村地處宣恩縣椒園鎮西北部,全村70%以上的人是少數民族。2012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恩施州“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
古街始建于乾隆年間,兩百多年風雨讓古街洗盡鉛華。枕山面屏茶園,鱗鱗青磚粉墻黛瓦之間,藏著彎彎曲曲的古街。慶陽的古街寬不過盈尺,長約百余丈,由青石板鋪就,爬滿了青苔,既蒼老又清潤。“二五八趕場——看人”,這是在慶陽壩流傳的一句諺語。每逢農歷二、五、八趕場,千余人在街市內從事竹編、山貨、鐵石器、理發等經營。幾聲地道的吆喝,似乎是從清朝傳到當今,令人不知身在何處。
清新的初夏,空氣中彌漫著陽光的味道,老房子門口總有瞇著眼睛曬太陽的老人、蹣跚學步的幼兒、著裝時尚的青年人,更有三五成群的遠方游人紛至沓來,給安靜的老街增加了無數靈動的音符。
走進古街巷,感受到的是順應天然的清靜安詳,看到的是舒適平和的松弛自由。臨街面為商鋪,臨溪面是吊腳樓,涼亭街房屋檐搭檐、角接角,首尾相連,一氣貫通,五柱四騎到八柱七騎,二至三層不等。
老街的建筑與街巷空間互融,集市街巷忽而明亮,忽而沒入過街樓,忽而連通風雨橋,潺潺流水穿橋而過,漫過心尖。古鎮的廊橋,不僅連接著此岸與彼岸,更是連接著今昔與往昔的歲月,連接著苦難與幸福的輪回,連接著人生的每段歷程。每一個臺階上,滑動的是人間的滄桑;每一個扶手上,見證的是時間的痕跡;每一條河溪中,流淌的是悠長的光陰。
老街,古韻仍存。正如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良皋于2007年所稱:慶陽涼亭老街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遺風土家街市,保持著民族生活的原真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走出老街,順著溪流,倚欄而望,張眼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茶園。太陽從東方山峰間跳出時,腳下的芳草還閃爍著晶瑩的眸子,無名鳥兒開始一天的行程,頓時,寂靜的茶園露出微笑。采茶老婦開始了手里的活兒,攜身而挎的茶簍里逐見青翠。一曲山歌傳來,隱隱的歌詞,古老而悠揚,似乎極為遙遠,仿佛又在鄰近。
改老田,新栽培,3000畝有機茶園生機盎然。古鎮茶意濃,帶動了當地百姓致富。
老街雖老,如今也煥發新顏:椒園鎮政府在慶陽古街設立了專門的消防安全員,購買了消防栓,修建了蓄水池,以確保古街的消防安全;大力推進“五改三建”建設,重點加大對圈舍、廁所的整改力度,大力發展沼氣池和生物能源建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古弄深深,夕陽西下,當最后一縷陽光照在西塘的河面上,它仿佛披上了銀紗,把古鎮映射得別有一番韻味。
走累了,喝一盞古鎮老人饋贈的香茗,醇香濃厚,陣陣飄來的棕香,也隨呼吸進入身體,充滿了溫馨,好比這兒的歷史,悠厚、質純。
慶陽老街,總是那么讓人流連忘返。
古道幽階蜿蜒過,浸甜芳香,九曲回腸;幾丘綿延長廊,千古輪回,歷盡滄桑……
慶陽壩的古街,以其古樸與寧靜隔開了兩個世界。山外,城市是熱鬧的,好比煮開了的沸水,噪雜而喧囂;山里,古街是安靜的,猶如一杯明前香茗,清新而又意蘊悠長。
慶陽壩村地處宣恩縣椒園鎮西北部,全村70%以上的人是少數民族。2012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恩施州“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
古街始建于乾隆年間,兩百多年風雨讓古街洗盡鉛華。枕山面屏茶園,鱗鱗青磚粉墻黛瓦之間,藏著彎彎曲曲的古街。慶陽的古街寬不過盈尺,長約百余丈,由青石板鋪就,爬滿了青苔,既蒼老又清潤。“二五八趕場——看人”,這是在慶陽壩流傳的一句諺語。每逢農歷二、五、八趕場,千余人在街市內從事竹編、山貨、鐵石器、理發等經營。幾聲地道的吆喝,似乎是從清朝傳到當今,令人不知身在何處。
清新的初夏,空氣中彌漫著陽光的味道,老房子門口總有瞇著眼睛曬太陽的老人、蹣跚學步的幼兒、著裝時尚的青年人,更有三五成群的遠方游人紛至沓來,給安靜的老街增加了無數靈動的音符。
走進古街巷,感受到的是順應天然的清靜安詳,看到的是舒適平和的松弛自由。臨街面為商鋪,臨溪面是吊腳樓,涼亭街房屋檐搭檐、角接角,首尾相連,一氣貫通,五柱四騎到八柱七騎,二至三層不等。
老街的建筑與街巷空間互融,集市街巷忽而明亮,忽而沒入過街樓,忽而連通風雨橋,潺潺流水穿橋而過,漫過心尖。古鎮的廊橋,不僅連接著此岸與彼岸,更是連接著今昔與往昔的歲月,連接著苦難與幸福的輪回,連接著人生的每段歷程。每一個臺階上,滑動的是人間的滄桑;每一個扶手上,見證的是時間的痕跡;每一條河溪中,流淌的是悠長的光陰。
老街,古韻仍存。正如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良皋于2007年所稱:慶陽涼亭老街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遺風土家街市,保持著民族生活的原真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走出老街,順著溪流,倚欄而望,張眼就能看到成片成片的茶園。太陽從東方山峰間跳出時,腳下的芳草還閃爍著晶瑩的眸子,無名鳥兒開始一天的行程,頓時,寂靜的茶園露出微笑。采茶老婦開始了手里的活兒,攜身而挎的茶簍里逐見青翠。一曲山歌傳來,隱隱的歌詞,古老而悠揚,似乎極為遙遠,仿佛又在鄰近。
改老田,新栽培,3000畝有機茶園生機盎然。古鎮茶意濃,帶動了當地百姓致富。
老街雖老,如今也煥發新顏:椒園鎮政府在慶陽古街設立了專門的消防安全員,購買了消防栓,修建了蓄水池,以確保古街的消防安全;大力推進“五改三建”建設,重點加大對圈舍、廁所的整改力度,大力發展沼氣池和生物能源建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古弄深深,夕陽西下,當最后一縷陽光照在西塘的河面上,它仿佛披上了銀紗,把古鎮映射得別有一番韻味。
走累了,喝一盞古鎮老人饋贈的香茗,醇香濃厚,陣陣飄來的棕香,也隨呼吸進入身體,充滿了溫馨,好比這兒的歷史,悠厚、質純。
慶陽老街,總是那么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