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被州委、州政府命名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2012年5月,被省住建廳命名為“湖北省宜居村莊”;
2013年10月,被州文明委命名為“州級文明村”;
2013年11月,被省計生委命名為“全省生育文明建設示范村”;
2013年11月,被中國計生協會命名為“第四批全國計生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
2013年11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最美鄉村”榮譽稱號;
2013年12月,被衛計委命名為“全國生育文明建設示范村”。
板寮村位于高羅鄉北部,14個村民小組,597戶2270人,國土面積19.93平方公里。板寮老街曾是百年前“巴鹽古道”的一個驛站,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繁華古鎮。近年來,村里突出“凝煉民族文化規劃,堅持景點標準建設”的建設理念,加快建設力度,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弊T家壩“一體一格一線”特色民居伴河而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招惹人眼。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致交相輝映,構成了板寮獨具魅力的風采。
寮者小屋,板寮即木板小屋。一度就叫“板樓”的板寮,也被當地人喚作長壽街。從街一側的石階拾級而上,天青色磚瓦密密作針腳的補丁,綴滿板寮的老街;隊繅衾@的木板瓦房、風情萬種的閣樓、大門上殘留的老字號牌匾、生了銅銹的古老門鎖……無不訴說著曾經的繁華,留下串串傳奇,讓人久久回味。
板寮的人文勝景一直被當地人引以為豪。“壁立萬仞山,險要振東關。洞口有飛瀑,高懸碧落間。”清乾隆年間宣恩第十三任知縣蘇于洛留下詩作。字里行間所描繪的便是“宣恩八景”之東關飛瀑。板寮北有“東關飛瀑”、南有“李溪層石”,此二景均屬“宣恩八景”。
人們常說: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板寮里卻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這兒,古街小橋流水,風情婉約靈秀。身入其中,令人有暈然陶醉之感:滿眼的柚樹清新,滿鼻的柚香宜人,滿心的恬淡祥和,滿耳的土苗鄉語……隨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積淀來。徜徉在老街,屋前的月季開得正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描述的“一見面就產生一種要在這里覓房安居的奇怪心愿”的地方,就霎時掠上心頭。每家居民大門兩側裝有古樸的對聯、門頭上懸掛著詩文牌匾,有的居民家的牌匾下還釘著“十星級文明戶”牌子,這一刻,文明似乎從古往走到今朝。
板寮是古樸的,但它更是清甜的。近三千畝白柚,引領一方人釀造“最甜蜜的事業”。村黨支部把白柚特色產業作為重點,并大力發展核桃、油茶、藥材。同時,大力發展生豬養殖;依托優良的山水資源,積極發展大鯢養殖業!耙赂,學技術”,村黨支部引技術、送技術,多次聘請技術員到村舉辦培訓班,向村民傳授農業實用技術。
是夜,山村并未入眠,板寮的小廣場明珠璀璨,激蕩的音符回響在山坡,敲打在人們心間。村民自發組織的文藝演出隊,閃轉騰挪、躬身錯步間盡顯其樂融融、神采飛揚!近年來,板寮村堅持把便民服務中心與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對接起來,把說事議事中心與實現村民自治對接起來,把文化娛樂中心與農家書屋、遠程教育對接起來,把醫療衛生中心與構建農村衛生防疫體系對接起來,構架起一座座無形之橋,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皯敉o雜塵,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睕]有了城市的喧囂,這里有的是質樸與純真,有的是思緒與鄉愁。延綿起伏的遠山,隱在淡淡的晨曦中,微氳的朝陽伏在山腰,遠遠望去,秀美的板寮似一幅層次分明的江南潑墨畫,正徐徐向世人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