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長樂鄉十都。
民國時期,潘新堂、陳伍、塔下李、林家灣、潘文紳、黃子泉、張書紳7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忠良鄉(駐汀泗橋東街)周嚴保(駐下屋黃)。
郭家垴、錢家灣、云家、陳東山、葉家、何家莊、云郭鄧、張王、四門張、廖家灣、危家、寶月庵12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忠良鄉(駐汀泗橋東街)唐家嘴保(駐廖家灣)。
郭家灣片廖、段、曾、韓、祁、王、張、潘8姓外來戶散居點,隸屬咸寧縣孝友鄉(駐官埠河街口)湖場保(駐伍家墩)。
同年6月,潘新堂等7個村莊隸屬城關區周嚴保,云家等12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城關區唐家嘴保,郭家灣片廖等8姓外來戶散居點隸屬城關區湖場保。
1950年1月,咸寧縣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潘新堂等7個村莊隸屬周嚴保改稱的周嚴村,云家等12個村莊隸屬唐家嘴保改稱的唐家嘴村,郭家灣片廖等8姓外來戶散居點從湖場村劃入周嚴村。
1951年1月,城關區改稱一區,汀泗區改稱二區。
同年4月,改村為小鄉(小鄉)。
潘新堂等7個村莊和郭家灣片廖等8姓外來戶散居點,均隸屬周嚴村改稱的周嚴鄉(小鄉,駐下屋黃),云家等12個村莊隸屬唐家嘴村與石垅村(駐唐家鋪)合并的唐中鄉(小鄉,駐唐家鋪)。
1951年5月,周嚴鄉魯細生(女)率先組建咸寧縣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魯細生互助組。
周嚴、唐中2個鄉(小鄉)共有24個互助組。
1954年1月,魯細生常年互助組率先在咸寧縣成立初級合作社——火炬一初級合作社(駐下屋黃),轄潘新堂等7個村莊。
郭家灣片廖家8個散居點組成火炬三初級社(駐塔下屋崽墩),云家等12個村莊組成火炬四初級社(駐廖家灣)。
1955年初,唐中鄉、周嚴鄉、長豐鄉(駐洞口涂家)3個小鄉與長嶺鄉(小鄉,駐盧萬)的一部分合并為四聯鄉(小鄉,駐下屋黃)。
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初級社隸屬四聯鄉。
1956年1月,火炬一(駐下屋黃)、火炬三(駐塔下屋崽墩)、火炬四(駐廖家)3個初級社升格為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高級社。
3個高級社隸屬城關鄉(大鄉,駐城關西街)。
同年6月,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高級社隸屬汀泗農業生產指導組(區級,駐汀泗橋西街)城關管理區。
1957年9月,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高級社隸屬一區(駐汀泗橋西街)城關鄉。
1958年9月,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互助組改為生產隊(又稱小隊)。
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高級社分別改稱火炬一大隊、火炬三大隊、火炬四大隊。
3個大隊隸屬衛星公社(駐縣城西街)火炬管理區(駐鳳凰山)。
同年10月,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大隊隸屬衛星公社改稱的咸寧公社下轄的火炬管理區。
同年,郭家垴、錢家莊2個村莊的人口遷往其它村莊,2個村莊消失。
1959年2月,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大隊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下轄的火炬管理區。
1961年4月,火炬一、火炬三、火炬四3個大隊隸屬城關區火炬公社(駐鳳凰山)。
1965年1月,火炬一大隊改為鐵鋪大隊(駐老鐵鋪垴),火炬三大隊改為郭家灣大隊(駐塔下屋崽墩),火炬四大隊改為唐家嘴大隊(駐廖家)。
3個大隊隸屬城關區火炬公社改稱的西河公社(駐鳳凰山)。
1967年10月,四門樓水庫被淹沒,區20余戶105人搬遷塔下,成立寶塔周移民隊,分為2個生產小隊。
1970年編入郭家灣大隊(駐余張段灣)。
至此,郭家灣大隊轄余張王灣、廖曾韓灣、韓祁王灣、塔下潘、塔下周5個村莊。
1968年1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城關區西河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0年3月,潘新堂、陳伍2個自然村從鐵鋪大隊劃出,成立西河公社農科所。
同年11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向陽湖公社(駐甘棠閣)西河黨總支(駐鐵鋪垴,又名西河黨總支,既是黨委機構,又是行政機構)。
1974年1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城關區西河公社。
1975年3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撤銷區建制的西河公社,駐鐵鋪垴。
1984年1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向陽湖區西河鄉。
同年7月,鐵鋪、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西河鄉與寶塔鎮合并的寶塔鎮(駐鐵鋪垴)。
同年11月,潘文紳、黃子泉、塔下李、張書紳、林家灣5個自然村從鐵鋪大隊劃出,與農科所潘新堂、陳伍2個村莊組成寶塔大隊(駐潘新堂)。
寶塔、郭家灣、唐家嘴3個大隊隸屬寶塔鎮。
1985年9月,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寶塔村(駐潘新堂化工廠旁)、郭家灣村(駐郭家灣小學)、唐家嘴村(駐唐家嘴小學)隸屬向陽湖區寶塔鎮。
1987年9月,寶塔村、郭家灣村、唐家嘴村隸屬撤銷區建制的寶塔鎮。
2001年3月,寶塔、郭家灣、唐家嘴3個村隸屬寶塔鎮與向陽湖鎮合并的向陽湖鎮(駐甘棠閣)。
2005年3月,寶塔、唐家嘴、郭家灣3個村合并為寶塔村(駐寶塔小學)。
轄16個組,22個村莊:原寶塔村7個村莊,原郭家灣村5個村莊,原唐家嘴村10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