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一都。
民國時期,五顯廟、朱聯東、毛木匠、楊家垴、南源但、朱家垅、嶺背李、南昌陳、賀新屋張家(又名張家灣)、張戴、胡家屋崽11個村莊,隸屬咸寧縣溫泉鄉溫泉保(駐陳家嘴道生新屋)。
同年6月,五顯廟等11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溫泉保。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五顯廟等11個村莊隸屬馬橋區(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金殿村(駐張金殿)。
1951年,馬橋區改稱五區。
同年4月,改村為鄉(小鄉)。
五顯廟等11個村莊隸屬馬橋區改稱的五區下轄的溫泉鄉(駐陳家嘴道生新屋)。
同年5月,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五顯廟等11個村莊隸屬溫泉初級社(駐陳家嘴道生新屋)。
同年3月,五顯廟等11個村莊所在的溫泉初級社隸屬五區與六區合并的五區(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1956年1月,溫泉初級社升格為溫泉高級社,隸屬溫泉、馬橋、嚴樹3個小鄉合并的馬橋鄉(大鄉,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同年6月,溫泉、紅金2個高級社合并為溫泉高級社(駐陳家嘴道生新屋),隸屬馬橋農村生產指導組(區級,駐馬橋街陸鳳鳴家)馬橋鄉改稱的馬橋管理區。
同年8月,白鶴管理區永豐高級社石硼余、茅棚街、余家祠堂劃入馬橋管理區溫泉高級社。
茅棚街(小街)組成專業蔬菜隊。
1957年9月,溫泉高級社隸屬馬橋農村生產指導組改稱的二區下轄的馬橋管理區改稱的馬橋鄉。
1958年9月,溫泉高級社改稱潛山大隊(駐陳家嘴道生新屋),隸屬五星公社(駐馬橋老街陸鳳鳴家)馬橋鄉改稱的馬橋管理區。
同年10月,潛山大隊隸屬五星公社與柏墩公社合并的馬橋公社(駐馬橋新街胡家新屋)下轄的馬橋管理區。
1961年4月,潛山大隊分為溫泉、潛山、紅金3個大隊。
溫泉大隊駐茅棚街(又名余家棚),潛山大隊駐陳家嘴道生新屋,紅金大隊駐錢家屋崽初小。
3個大隊隸屬馬橋區馬橋公社。
1965年12月29日,溫泉大隊劃入城關鎮溫泉辦事組(駐張家灣)隸屬城關鎮(駐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對面)。
1966年,胡家屋崽被征用,全部人口遷入茅棚街、五顯廟、南源但。
胡家屋崽地名消失。
同年,張戴劃入咸寧縣潛山林場(咸寧地區潛山林場的前身)。
1970年,余家祠堂人口一分為二,分別遷入石硼余、茅棚街。
1971年4月8日,溫泉大隊隸屬撤銷溫泉辦事組成立的溫泉鎮(駐石硼路45號)。
同年12月17日,溫泉大隊(駐楊家垴附近)3隊賀新屋張家一分為二。
一部分遷往余家祠堂,為菜2隊。
一部分遷往南昌陳背塘山,仍為3隊。
石硼余、茅棚街組成菜1隊。
菜1隊、菜2隊劃入白茶大隊,分別為1隊、2隊。
3隊仍隸屬溫泉大隊。
白茶大隊1隊港下劉,2隊劉懷、青林郭劃入溫泉大隊,1隊改稱6隊,2隊改稱5隊。
1975年3月1日,溫泉大隊隸屬溫泉鎮(大鎮)溫泉區。
同月,溫泉鎮溫泉區成立農科所,從溫泉大隊各隊抽調部分住戶組成。
1976年7月20日,溫泉大隊隸屬撤銷溫泉區、城關區后的溫泉鎮(大鎮,駐前進路37號)。
1977年11月,溫泉大隊隸屬從溫泉鎮(大鎮)分出的溫泉鎮。
1979年,撤銷農科所,原農科所農戶改種蔬菜,轉為菜農戶口,編為溫泉大隊7隊。
同年1-10月,咸寧地區行署陸續將溫泉大隊(駐楊家垴附近)6個生產隊及農科所轉為專業蔬菜隊,全部人口轉為菜農戶口。
1981年,楊家垴全部人口遷往但家灣,楊家垴地名仍存在。
毛木匠全部人口遷往但家灣,毛木匠地名消失。
1984年1月,溫泉大隊(駐花壇東邊現中輝廣場)隸屬溫泉鎮改稱的溫泉辦事處(區級)。
同年,在望星堂居住的3戶遷往劉懷。
望星堂無村民居住,僅存廟。
1984年,隸屬溫泉鎮改稱的溫泉辦事處。
1985年9月,溫泉大隊改稱溫泉村,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
1987年9月,隸屬溫泉辦事處與龍潭鄉合并的溫泉辦事處(駐石硼路45號)。
1989年,隔嶺劉全部人口遷往港下劉和咸寧市公安局小區。
1990年11月,龍潭鄉從溫泉辦事處分出,隸屬溫泉辦事處。
1994年6月,隸屬咸寧溫泉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的溫泉辦事處。
1995年6月,駐桂花西路13號。
2006年7月,隸屬咸安區溫泉街道辦事處。
2013年,望星堂(廟)遷往浮山街道龍潭街西側1千米處大莊山上。
同年9月29日,溫泉村駐溫泉茶花路18號但家對面山腳下,隸屬溫泉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溫泉村村民委員會改稱溫泉社區居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