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宣化鄉上七都。
民國時期,汪把頭、熊錫、張角、方家灣、李堡、施家、華家、陳龍還、陳義、孔家10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平治鄉(駐河背街)河背保(駐河背街)。
柴家壟、上屋余家港、下屋余家港、沈家畈、安家、熊謝、方家莊、陳玉莊、田鋪余、張文友、李秀林11個村莊,雷公塘彭家、清水塘、蒼棠李、重王楊、葉家壟、葉家嘴、箭樓施、箭樓方、鐘嘴余、羅八秀、新屋王11個村莊,崇陽嶰、李玉筍、甘霖吉、李家壟、莊壁劉、楊美照、王升屋崽、羅家莊8個村莊,均隸屬平治鄉張公廟保(駐張公廟老街)。
同年6月,汪把頭等10個村莊所在的河背保,柴家壟等11個村莊、雷公塘彭家等11個村莊、崇陽嶰等8個村莊所在的張公廟保,隸屬咸寧縣橫溝區(駐橫溝高中附近日本人做的洋屋崽)。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汪把頭等10個村莊隸屬河背保改稱的河背村,柴家壟等11個村莊、雷公塘彭家等11個村莊、崇陽嶰等8個村莊,隸屬張公廟保改稱的張公廟村。
1951年1月,汪把頭等10個村莊所在的河背村,柴家壟等11個村莊、雷公塘彭家等11個村莊、崇陽嶰等8個村莊所在的張公廟村,均隸屬橫溝區改稱的三區(駐橫溝橋鄭家)。
同年4月,改村為鄉。
汪把頭等10個村莊隸屬河背村改稱的河背鄉(小鄉),柴家壟等11個村莊、雷公塘彭家等11個村莊、崇陽嶰等8個村莊隸屬張公廟村改稱的張公鄉(小鄉),河背、張公廟2個小鄉隸屬三區。
同年5月,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初,柴家壟、沈家畈、上屋余家港、下屋余家港、安家、方家莊、陳玉莊、熊謝、田鋪余、張文友、李秀林11個村莊組成華昌一初級社(駐上屋余家港),汪把頭、熊錫、張角、方家灣、施李華、陳龍還、陳義7個村莊組成華昌二初級社(駐汪把頭),雷公塘彭家、清水塘、蒼棠李、重王楊、葉家壟、葉家嘴、箭樓施、箭樓方、鐘嘴余、羅八秀、新屋王11個村莊組成聯星一初級社(駐鐘嘴余),崇陽懈、李王筍、甘霖吉、李家壟、莊壁劉、楊美照、王升屋崽(別名王升)、羅家莊8個村莊組成聯星二初級社(駐王升屋崽)。
1956年1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初級社,分別升格為4個高級生產合作社。
4個高級社隸屬張公鄉(大鄉,駐張公廟)。
同年6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高級社,隸屬孫田農村生產指導組(區級,駐橫溝橋鄭家)張公鄉改稱的張公管理區。
1957年9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高級社,隸屬三區(駐橫溝橋鄭家)孫田鄉(駐柏樹嘴周家)。
1958年9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高級社改稱大隊,大隊下轄生產隊。
4個大隊隸屬東風公社(區級,駐橫溝橋鄭家)橫溝管理區(駐汪把頭)。
同年10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大隊隸屬東風公社改稱的橫溝公社(區級)下轄的橫溝管理區(駐汪把頭)。
1960年2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大隊隸屬橫溝區橫溝、孫田2個管理區合并的橫溝區孫田管理區(駐柏樹嘴周家)。
1961年4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大隊隸屬橫溝區孫田公社(駐柏樹嘴周家)。
1963年3月,華昌一、華昌二、聯星一、聯星二4個大隊隸屬橫溝區增設的橫橋公社(駐省第四地質大隊旁)。
1966年3月,華昌一、華昌二合并為戰斗大隊(駐上屋余家港),聯星一、聯星二合并為革命大隊(駐鐘嘴余)。
1975年3月,戰斗、革命2個大隊隸屬撤區并社的橫溝公社。
1981年5月,部分大隊更名。
革命改稱鐘嘴,戰斗改稱李堡橋。
1984年1月,撒銷公社,恢復區,鄉建制,隸屬鐘嘴、李堡橋2個大隊,橫溝區隸屬橫溝橋鄉。
同年7月,鐘嘴、李堡橋2個大隊隸屬橫溝區下轄橫溝橋鄉與橫溝橋鎮合并的橫溝橋鎮。
1985年9月,生產大隊改稱村。
鐘嘴、李堡橋2個村,隸屬橫溝區改稱的橫溝橋鎮(區級)下轄原橫溝橋區橫溝橋鎮改稱的橫溝橋鄉。
2005年3月,鐘嘴、李堡橋2個村,合并為李堡橋村(駐熊錫張角新村旁)。
2015年12月,李堡橋村隸屬咸寧市高新區托管的橫溝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