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一都。
民國時期,魯家橋、新屋孫、老屋孫、魯家橋張、毛栗壟孫、蛤蟆壟張、孫吳、毛李、郭李頭、浮山涂、郭家灣、大屋胡、胡松柏(也稱浮山國)、張隆岸、浮山蔡、浮山童、上姚、下姚18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駐官埠橋街河街口)浮山保(駐浮山涂)。
同年6月,魯家橋等18個村莊所在的浮山保隸屬咸寧縣城關區(駐北門口東100處今咸安區人民武裝部南對面)。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魯家橋18個村莊隸屬浮山村。
1951年1月,城關區改稱一區。
同年4月,改村為鄉(小鄉)。
魯家橋等18個村莊隸屬隸屬一區浮山鄉(小鄉,駐浮山涂)。
同年5月,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2年,魯家橋等18個村莊隸屬一區浮山鄉(小鄉)與旗鼓鄉(小鄉)合并的雙嶺鄉(小鄉,駐楊家祠堂)。
1954年,魯家橋等18個村莊組成團結初級社(駐浮山涂)。
1955年,團結初級社第1互助組胡松柏(也稱浮山國)劃入官三初級社(駐上鄭)。
1956年1月,初級社升格為高級社,小鄉合大鄉。
團結初級社升格為團級高級社,隸屬一區雙嶺鄉、十好鄉等鄉合并的官埠鄉(大鄉,駐官埠橋街)。
同年6月,團結高級社(駐浮山涂)隸屬孫田農村生產指導組(區級,駐橫溝橋鄭家)官埠鄉改稱的官埠管理區(駐官埠橋街)。
1957年9月,團結高級社隸屬孫田農村生產指導組改稱的三區(駐橫溝橋街鄭家)下轄官埠管理區改稱的官埠鄉。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鄉改稱管理區,高級社改稱大隊,大隊下轄生產隊。
團結高級社改稱團結大隊(駐浮山涂),隸屬東風公社(區級,駐橫溝橋鄭家)官埠管理區(駐官埠橋街)。
同年10月,團結大隊隸屬咸寧公社(區級,駐西街口東50米處南側)下轄的群耀管理區(駐葛家堰)。
1959年2月,團結大隊隸屬咸寧公社改稱的城關公社(區級)下轄的群耀管理區。
1961年1月,團結大隊隸屬城關公社群耀管理區改稱的濱湖管理區(駐葛家堰)。
1961年4月,公社改稱區,管理區改稱公社。
團結大隊改稱浮山大隊,隸屬城關區浮山公社(駐繡球山南坡下)。
1971年5月,浮山大隊7隊張隆岸、浮山蔡2個村莊劃入旗鼓大隊。
1973年5月,浮山大隊6隊浮山童、上姚、下姚3個村莊劃入旗鼓大隊。
1975年3月,浮山大隊隸屬于撤區并社的浮山公社。
1984年1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鄉建制。
浮山大隊隸屬浮山公社改稱浮山辦事處(區級)。
1985年9月,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稱村、組。
浮山大隊改稱為浮山村。
魯家橋、新屋孫、老屋孫3個村莊為1組,魯家橋張為2組,毛栗壟孫、蛤蟆壟張2個村莊為3組,孫吳為4組,毛李、郭李頭2個村莊為5組,浮山涂、郭家灣2個村莊為6組,大屋胡為7組。
1987年9月,浮山村隸屬撤銷區建制的浮山辦事處。
1995年6月,浮山村辦公場所由浮山涂遷至4組四清閘旁。
2001年3月,浮山村隸屬浮山辦事處與龍潭鄉合并的浮山辦事處(駐丁家垴與竹閬李結合部的破窯垴)。
2008年1月,浮山村辦公場所遷至十六潭路99-1-1號(浮山新村)。
2014年1月,浮山村隸屬浮山辦事處改稱的浮山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浮山村村民委員會改稱浮山社區居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