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高陵鎮是1997年撤鄉遷址建立的新鎮,版圖面積82平方公里,轄公主橋、高陵崗、月堤拐、官山垱、枯林橋、周家湖、三興公、石安、徐家崗、多子橋、長港、楊同嘴、固城湖、王家崗、晏家港、栗林嘴、譚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車墩、流合垸、三字崗、黃陵公、譚家園藝場、何家園藝場。鎮政府駐高陵22個村,2個居委會,2005年總人口3.5萬人。 石首市高陵鎮地理位置原名茅草街,1966年改名四新街鄉,1980年恢復原名。1997年,茅草街鄉撤鄉建鎮,并更名為高陵鎮。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湘鄂兩省三縣(市)(石首、公安、安鄉)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市城區9公里,北通荊宜(207),南接岳陽(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賢相,史稱三楊”之一的明朝英武殿大學士楊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區。
該鎮在交通便利、環境優越、信息暢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諸多優勢的基礎上,三大戰略一起抓,2005年以來,該鎮以農民增收、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筑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以統籌城鄉發展,活躍二、三產業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為實現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富鎮、明星城鎮四大城鎮目標而努力奮斗。
該鎮盛產糧、棉、油、瓜果、蔬菜、資源豐富。工業生產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純水為龍頭,截至2005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業,生產化工系列產品20多個。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筑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1]
區位優勢
高陵鎮高陵鎮街道高陵鎮在交通便利、環境優越、信息暢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自由優勢的基礎上,三大戰略一起抓,以農民增收、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筑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以統籌城鄉發展,活躍二、三產業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為實現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富鎮、明星城鎮四大城鎮目標而努力奮斗。
盛產糧、棉、油、瓜果、蔬菜、資源豐富。工業生產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純水為龍頭,建起了系列化工企業,生產化工系列產品20多個。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筑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
交通條件
高陵鎮地處石首西南邊陲,距石首城區10公里,是湘鄂兩省,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東與本市南口鎮一橋之隔(管家鋪大橋),北隔安鄉河與公安縣藕池鎮為鄰,西北抵安鄉河與公安縣黃山頭鎮相望,南與湖南安鄉縣官當鎮和本市團山寺鎮接壤。被長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支流和安鄉河環抱。1954年淤塞的栗林河由北向南縱貫該鎮境地12.5公里,形成了“三河夾兩垸”地域格局。管家鋪大橋、安鄉河大橋將高陵鎮、藕池鎮、南口鎮相連貫通,形成了三鎮鼎立,高陵居中的地理格局。高陵地形平坦,幅員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