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館驛鎮屬黃岡南部淺丘平原,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早夏熱無酷暑,秋涼冬暖無嚴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盛產水稻、小麥、油菜、毛豬、魚類、水果等。水、電、氣、路、通訊、光纖等基礎設備齊全,工農商業配套,是雙流縣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起來的日趨現代的名鎮。中館驛鎮踞龍泉、牧馬兩山,集錦江、鹿溪兩河,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7公里,幅員面積48.95平方公里(其中淺丘43.1平方公里,平壩4.9平方公里,濕地0.95平方公里)。
麻城市中館驛鎮位于麻城市中南丘陵地帶,緊鄰麻城市區西南部,國積170.57平方公里,人口7.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為6.97萬人。轄浮橋河水庫1座,41個建制村,1個社區居委會,161個村民小組。唐朝時即已成為官方驛站而得名,建國以來,先后有-、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視察。
湖北大別山電廠巍峨雄踞,106國道、大廣北高速、麻武高速以及京九鐵路、滬漢蓉快速鐵路、麻武鐵路聯線構成立體交叉的交通運輸網絡。中館驛鎮已成為主攻化工業、建材業的工業強鎮,發展成為“山上林果茶、岸邊豬牛雞、水中魚鱉蝦”立體養殖的畜牧水產大鎮,享有“千島湖”之稱的浮橋河水庫風光旖旎,為旅游、度假勝地。
;“夾洲銀絲空心面”曾為貢品,湖田蓮藕、西河大米、陳大板粟、夾洲山藥和蘆筍、浮橋河雜交魚享譽省內外,1976年被評為全國“體育之鄉”榮譽稱號。 2008年GDP總量為6.9億元,財政收入為590萬元。享受社會保障基本人口為5200人。
歷史沿革
中館驛鎮地處黃岡南隅,府河流經全境,自古以來,是楚地出入境的一條重 中館驛鎮要的黃金水道。至近現代,來往鄂南,乃至與云貴的交往,更加頻繁,成為一條重要通道。中館驛鎮秉天地之靈氣,有山有水,得天獨厚,歷史文化積累豐富,旅游資源蘊涵富饒,尤以今境內田家寺為中心的龍華山,唐時有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段公讀書臺”,后來更有浣花夫人任氏,在龍華山臨江處,離龍華山寺門不遠處,造一尊碩大無比的觀音大士像,為龍華山增輝不淺。唐宋以來,龍華山成為黃岡名人名士一大游賞勝地,黃岡人一直有“南龍北學”之稱,南指龍華山,北指學射山。另一處是以釣魚嘴為中心的宋代大詩人郭印辭官隱居的地方,稱為“郭信可隱居”,樓臺別墅在此星羅棋布,宋明以來,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不少,至今讀來,如身臨其境。
正興是著名的紅色鄉村,在明清一條街上可以瞻仰革命民主人士夏正寅先生的故居——夏公館,去河心島竹林深處可以緬懷抗戰時期曾掩護過不少0地下工作者的馮家院子,還可以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墓園,聆聽那解放前夜,和-潰逃殘部在古碼頭激戰中倒下的烈士們的訴說。
2004年中館驛鎮被黃岡市規劃為30個重點鎮之一。2006年8月16日,中館驛鎮被正式確定為黃岡市14個優先發展重點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