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縣九資河鎮,地處鄂皖兩省三縣(英山、羅田、金寨)交界處的大別山主峰天堂寨腳下,全鎮35個自然村、32500人,人均耕地0.8畝,是一個集“老區、山區、庫區”于一體的貧困鄉鎮。近年來,該鎮走旅游扶貧開發的路子,使昔日窮山僻壤變成了鄂東旅游經濟重鎮。去年,全鎮共接待游客10萬人次,實現旅游及相關產業收入2000多萬元。全鎮人均從旅游扶貧中獲得收入已超過7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有65%的貧困戶靠旅游扶貧開始走上致富之路,旅游業已成為該鎮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大改善。為了加快旅游扶貧的步伐,各地把改善硬環境作為先導工程來抓,加強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夯實了群眾自我發展、自我脫貧的基礎。近幾年來,秭歸縣先后投入600多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新修旅游公路180公里,鋪設油路85公里,架設橋梁5座,改善了景區交通條件,提高了通達能力;投資1800多萬元加強了景區通訊設施建設,提高了通訊覆蓋面;投入1200多萬元資金對九畹溪、四溪等重點景區實施了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封禁和坡耕地退耕還林,從而使景區的山更青、水更綠;投入73萬元對影響景區生態環境和景區開發的112戶農戶實施了搬遷,投入28萬元扶持280戶實施“五改三建”開展生態家園建設,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景區農戶臟亂差問題,提升了景區整體形象,而且為農戶依托景區開展旅游服務創造了良好環境。
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大發展。旅游扶貧關聯度高,產業鏈條延伸長,貧困地區圍繞市場需求的變化,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帶動了貧困山區第三產業的興旺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拓展了群眾就業渠道,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京山縣綠林鎮是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近幾年來該鎮充分發揮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挖掘“綠林起義”英雄好漢文化,先后引進廣東、武漢、澳門等地客商投資4100多萬元,開發綠林景區,興建旅游賓館,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全鎮先后有1300多人參與旅游開發,增收230多萬元;有300多人直接在旅游企業就業,人平年收入過8000元;有120人參與經營旅游產品,42戶辦起了旅游“農家樂”。全鎮農民每年可從配套旅游產業中增收350萬元,人平增加純收入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