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謀道鎮地屬湖廣施州衛施南土司,七曜山(今稱齊岳山)在施南土司都會里;明正德八年(1513年),施州衛指揮使童昶在七曜山外,即距離施州城三百五十里處,建銅鑼關,與萬縣交界。
嘉靖中,黃俊占據支羅洞寨反叛,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被官軍擒獲,死于獄中,其子黃中率余黨投降,并被發配守關。
其后,黃中逃回支羅再次反叛,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湖廣、四川兩省會剿,次年二月,黃中向湖廣方面投降。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明朝將支羅新舊二寨改為守御百戶所,撥施州衛所轄兵丁前往防御、給田屯種并分扼險要;當時夔州府南岸各寨頭人聚集,與慈洞溝安插夷民報復仇殺,于是朝廷派員勘定夔州府、石柱土司及施州衛之間的邊界,豎碑刻字為記。
清初,謀道鎮仍屬湖廣施州衛。
圖1為《康熙皇輿全覽圖》湖廣行省西北角,圖1中官渡壩即今利川城區,官莊即南坪鄉,支羅所塘即今船頭寨。
施州衛改土歸流后,隸屬于施南府利川縣,乾隆十年(1745),磨刀溪因“川民控爭,乃改屬萬縣”。
但東部支羅和磁洞仍屬利川,為南坪十二、十三保。
此后,磨刀溪逐漸成為發展成為萬縣市郭里的一大集鎮。
磨刀溪之南,設有數個關隘防守:軟耳箐,在磨刀溪南五里,與七曜山對峙;打杵坳、龍門坳、鐵石坳、觀音巖,在軟耳箐右數里同一山梁;鹿鳴埡,在老鴉塘南十里;銅鑼關,天生絕險;百丈溝。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總督趙爾豐路經磨刀溪,與紳首談及磨刀溪命名情由,得知傳說關羽在此磨刀“顯圣”故名,即言:既磨刀尚武,應謀道修文,并為關廟書對聯:“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謀道貫古今”。
于是更名為“謀道溪”。
民國時期,謀道溪、羅針田、大興仍屬四川萬縣,支羅、磁洞亦仍屬湖北利川。
民國三十年(1941)分別設謀道溪鄉、太平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科學家在萬縣謀道溪鄉發現水杉樹的消息震驚了世界,謀道也因此蜚聲海外。
“名聞中外之巨樹即位于街南頭、路旁廟側,廟建于樹下,其四周則盡為稻田。”1949年,太平鄉屬汪營區。
1950年,為萬縣羅田區謀道鄉。
1951年,改為太平區。
1954年11月,太平(第四區)并入南坪。
1955年5月19日,太平區的水田、大村、青龍、石家4鄉劃歸四川萬縣;同年12月20日,四川萬縣的謀道、大興、百勝3鄉劃歸湖北利川。
1956年1月,四川萬縣所屬謀道、大興、百勝3鄉劃歸利川縣管轄;同年5月,對全縣區劃又作了調整,同時將原數字命名區改為地名命名區,新設謀道區。
1958年,為謀道公社。
1961年,復為區。
1975年,為謀道公社。
1984年,為謀道區。
1996年12月,撤區建鄉改為謀道鄉。
1999年9月,撤鄉建鎮更名為謀道鎮。
2002年8月,齊岳牧業經濟開發區與謀道鎮合并,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