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周屬鄖國,東周至戰國鄖被楚所滅,漢川屬楚地。
秦屬南郡安陸縣轄。
漢代割南郡東部置江夏郡,漢川屬江夏郡安陸、沙羨兩縣轄地。
兩晉襲之。
三國時先屬魏,后屬吳。
南北朝梁屬郢州梁安郡,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始置縣于甑山,名甑山縣(轄今縣境東南境),西魏屬魏安郡、汊川郡,北周屬沔州甑山郡(今馬鞍鄉)。
隋屬復州,隋大業末廢縣為鎮,并入漢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漢川復縣,置縣治于汊山。
唐貞觀元年(625),改名汊川。
天寶元年(742),改屬漢陽郡。
乾元元年(758),復屬沔州。
寶歷二年(826),改屬鄂州。
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改屬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劉家隔鎮)。
宋建隆元年(960),屬荊湖北路,更名為義川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漢川縣。
熙寧四年(1071),廢縣為鎮,屬鄂州漢陽縣。
元祐元年(1086),縣恢復,仍隸漢陽。
紹興五年(1135),縣又廢;七年(1137),復置。
元代,各地改設行中書省,漢川屬湖廣行中書省漢陽府。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移縣治于長城(今城關鎮)。
明代改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漢川屬湖廣布政使司漢陽府。
洪武九年(1376),漢陽府降為州,漢川隸屬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復隸漢陽府。
清康熙三年(1664),湖北、湖南分治,漢川隸屬湖北布政使司漢陽府。
1914年,廢府設道,漢川屬江漢道。
1949年5月,漢川全境解放后,屬鄂中專區;同年8月,改屬沔陽專區。
1951年7月,沔陽專區撤銷,隸屬孝感專區。
1960年1月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孝感專區,漢川縣劃歸武漢市領導。
1961年4月24日,國務院批準,恢復孝感專區,漢川縣屬孝感專區。
1970年,專區改名地區后,隸屬孝感地區至今。
1949年5月,天漢縣全境解放,同年7月,天門、漢川分治,漢川縣建制恢復。
1950年初,撤銷鄉的建制;同年10月,城關區改為城關鎮,部分地區開始恢復鄉的建制。
1956年1月,區名改按所轄區域地名命名。
1956年4月,撤銷區級建制。
1957年9月,恢復區級建制。
1958年9月,撤區建鄉,同時建立8個人民公社,實行鄉(鎮)社合一體制。
1959年11月,孝感專區撤銷,改屬武漢市。
1961年5月,孝感專區恢復,還屬孝感專區。
1961年4月,恢復區、鎮建制,撤銷區級公社,以管理區為基礎建立小公社。
1978年12月,鎮社分開,公社適當合并,下設管理區;縣轄3鎮恢復,3場不變。
1984年1月,政社分開,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建制。
1987年9月,撤區建鄉,全縣劃分為9鄉、15鎮。
1989年5月,設71個聯村辦事處和4個街道。
1993年4月10日,《國務院關于湖北省撤銷孝感地區設立孝感市(地級)的批復》國函〔1993〕46號,撤銷孝感地區和孝感市(縣級),設立孝感市(地級),漢川縣隸屬孝感市轄。
1997年3月1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漢川縣,設立漢川市(縣級)。
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