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布埡村位于太陽河鄉東南部,東與白楊坪鎮連界,西與馬林村相連,南與金峰山村毗鄰,北與石林村接壤,國土面積18平方公里,與鄉集鎮公路距離15公里,村委會駐地梭布埡下街,2013年全村418戶,1358人,勞動力899人,有耕地面積904畝,其中水田314畝,人均耕地0.67畝,有林地26716畝,人均林地19.8畝,境內村民多由“湖廣填四川”時遷徙而來的土家族、漢族雜居地。
“梭布”土家語意為“三個”之意,據清朝嘉慶年碑志載又名“多福埡”,其由來無證可考,只能以“梭布”與“多福”諧音而釋。
民國初年沿習里甲制梭布埡為都亭里第五甲,1918年管轄地以東北現建始縣風水壩的上村、下村,西南至大沙壩,西從馬水至火石坡山脊;1927年為北鄉區轄地;1932年屬恩施縣梭步埡聯保辦事處;1937年恩施縣廢聯保改設鄉鎮,梭步埡為第一北鄉區梭步鄉;1940年恩施縣撤區建鄉,梭步埡屬麂子鄉;1943年麂子鄉駐地遷到梭布埡,編制等級為乙種鄉,下轄麂子渡、張廟、香樹坪、九根樹、大沙壩、老村、馬水八個保,將上村、下村劃至建始管轄;1945年撤銷梭步鄉、梭步埡、馬水、大沙壩、白馬塘劃為太陽鄉第十四保;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1月至12月沿習原保甲穩定社會;1950年十四保改為14村,成立村農會行使新政管轄權;1952年太陽河獨立設區,梭步村改名梭步鄉,轄梭布埡、馬水,麂子渡、龍洞、張廟、(羊角山另設鄉);1956年太陽區并入白楊區,羊角鄉撤銷,蓼葉淌合并到馬林、羊角山合并到梭步鄉,轄裕豐、民豐、寶豐、云豐、星豐社;1958年太陽區改太陽公社,梭步改為大隊,下轄的社改為中隊;1959年梭步大隊改為梭步管理區,轄裕豐、民豐、寶豐、云豐、星豐五個大隊;1984年撤梭步管理區,成立梭步埡鄉政府,裕豐大隊改名梭步埡村,民豐改為馬水村,寶豐改為羊角山村,五五林場改為云臺觀村,云豐大隊改為大塊村;2002年10月全市合村并組,梭步埡村與羊角山村合并為梭布埡村,將“步”改為“布”,下轄梨兒坪、長沙壩、新母田、筆架山、羊角山五個村民小組。
境內為奧陶紀喀斯特地貌,山嶺縱橫交錯,形成山間小平地和長槽,土質為黃壤,主產玉米、水稻、馬鈴薯、紅薯、小麥等糧食作物和茶葉、生漆、油菜、板栗等經濟作物。2013年全村糧食作物復種面積3747畝,糧食總量909.91噸,人均糧食670公斤,經濟作物復種面積2220畝,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27畝,總產72.15噸,出欄生豬3135頭,牛156頭,山羊2710只,活雞10358羽,農村經濟總收入1239萬元,農村人均所得4384元。
境內五甲溝有D級儲量的赤鐵礦,含鐵量55%,尚待開發。全村有林地26716畝,人均林地19.67畝,其林地性質為生態公益林和退耕還林的經濟林,生態公益林中用材林和薪炭林共生,高效經濟林以板栗和杜仲為主,正處于封山育林期。
境內有省際白奉公路和梭布埡至金峰山村級公路過境,全村各組均通公路;村集鎮已出具規模,村民管道引水入戶95%,移動通訊覆蓋率95%,農戶用電率100%。
境內有小學一所,校園面積11084平方米,有小學6個班,幼兒1個班,有學生103名;有衛生室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