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沿襲里甲制;民國十六年(1927),金子壩屬七里坪聯保;耿家坪屬向家村聯保;楓香坪、鳳凰路、黃泥壩屬龍鳳壩聯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廢聯保,改設鄉鎮,金子壩屬七里鎮第五、九保;楓香坪屬龍鳳鎮九保;耿家坪屬龍鳳鎮第十、十一保;鳳凰路、黃泥壩屬龍鳳鎮第十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金子壩置第九保,龍洞置第五保,均隸屬七里鎮;耿家坪屬向家鄉第十,十一保;楓香坪屬龍鳳鎮第九保;鳳凰路、黃泥壩屬龍鳳鎮第十保。
1949年,金子壩、耿家坪均屬龍鳳區管轄。
1949年11月至1950年,楓香坪、黃泥壩、鳳凰路屬龍鳳區轄。
1950年,金子壩、耿家坪屬茅壩區管轄;金子壩置第九村,龍洞置第五村,沙河屬第六村(核桃壩),均隸茅壩區。
1951年轄區內紅廟設二區,金子壩設金子鄉,龍洞屬汪家鄉,沙河隸屬核桃鄉。
耿家坪設長嶺鄉,紅廟設紅趙鄉,均屬二區(紅廟)轄。
1952年撤銷二區(紅廟),金子鄉、長嶺鄉、紅趙鄉屬龍鳳區轄。
當年末轄區內紅趙鄉更名為紅廟鄉,汪家鄉并入龍洞鄉。
1953年撤銷第一區(七里),長嶺鄉并入金子鄉,龍洞、金子、紅廟鄉屬第一區(龍鳳)。
1954年,龍洞鄉、紅廟鄉并入金子鄉,1954年至1958年8月,金子壩置第四社,龍洞置第五社,沙河置第六社,隸屬金子鄉。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金子壩設管理區,下轄一(黃泥壩)、二(楓香坪)、三(金鳳山)、四(金子壩)、五(龍洞)、六(沙河)、七(耿家坪)、八(桂花樹)中隊,屬龍鳳公社;1958年9月至1961年4月,金子壩置第四中隊,龍洞置第五中隊,沙河置第六中隊,均隸屬金子管理區。
1961年,調整人民公社體制,復置區,金子壩設金子公社,下轄一大隊(黃泥壩)、二大隊(楓香坪)、三大隊(金鳳山)、四大隊(金子壩)、五大隊(龍洞)、六大隊(沙河)、七大隊(耿家坪)、八大隊(桂花樹)大隊,屬龍鳳區管轄。
1968年文革期間,成立革命委員會,金子公社更名為公社革命委員會,各大隊更名為大隊革命委員會。
1975年撤區并社,轄區內紅廟設紅廟公社,下轄金子、旗峰、高橋、紅廟、頭道管理區。
金子管理區下轄金子、金鳳山、耿家坪、土橋(三孔橋)、龍洞、沙河大隊。
紅廟管理區下轄黃泥壩、風險工大隊。
1976年,龍洞大隊的四、五、六生產隊劃到七里高興大隊。
1982年縣市分治,恩施市設紅廟公社,龍洞、沙河再度分開,沙河置沙河大隊。
1984年縣市合并,設區建鄉,轄區內紅廟設紅廟區,下轄金子壩、旗峰、高橋、頭道水鄉和紅廟鎮。
金子壩鄉下轄金子壩、耿家坪、龍洞、沙河、金鳳山、土橋(三孔橋)村。
紅廟鎮轄楓香坪、黃泥壩村。
1992年轄區內紅廟設紅廟經濟開發區,原金子壩、黃泥壩劃歸紅廟經濟開發區。
金子辦事處轄金子壩、龍洞、沙河、耿家坪、金鳳山、三孔橋居委會。
黃泥壩辦事處轄楓香坪、黃泥壩居委會。
1997年紅廟經濟開發區縮小規模,金子壩、龍洞、沙河、耿家坪、金鳳山、楓香坪、黃泥壩村并入舞陽壩街道,居委會改為村委會。
1999年設鳳凰路居委會。
2002村組合并,原沙河村、龍洞村并入金子壩村,現轄朱家坳、農校、麻場、大樅樹、龍洞、趙家壩、八大丘、沙河、二臺坪9個村名小區;金鳳山村并入耿家坪村;黃泥壩村由村委會更名為居委會。
2004年,鳳凰路、黃泥壩居委會更名為社區居委會。
2021年4月,金子壩村、楓香坪村、耿家坪村,實施村改社區。
2021年7月,經報湖北省人民政府備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準,舞陽壩街道管轄范圍和行政區域界線變更,設立金子壩街道、七里坪街道。
金子壩街道轄原舞陽壩街道的楓香坪社區、黃泥壩社區、鳳凰路社區、金子壩社區、耿家坪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楓香坪社區。
2022年1月18日,金子壩街道對轄區各社區管轄范圍進行優化調整,新設立金桂社區、金龍社區、金馬社區、金山社區、紅廟社區。
2022年1月26日,金子壩街道正式揭牌成立,街道辦事處駐楓香坪社區楓葉路12號。